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染花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能够体现我国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生活习性。通过分析我国传统印染花布的特点,探究印染花布在现代丝绸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方法。而现代丝绸服装的设计很多地方都是借鉴我国传统印染花布的技巧和特色,把我国很多印染花布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提炼其精髓,并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不仅宣扬了我国现代民族文化特色,还彰显了丝绸服装设计的艺术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水墨元素是中国文化里最独特的存在,看似柔弱的水墨元素宛如有生命力一般紧跟中国文化的发展,至今仍旧在文化元素里面占据一席之地。大多数水墨作品都凸显出单纯、自然、简约的特征,而丝绸代表中国灿烂而辉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性、独特性的特征。将水墨元素运用在丝绸服装设计中,并融合新时期的服装设计理念,让丝绸服装能够以更好的艺术形式、色彩图案展示出来,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人对服装的创新需求。  相似文献   

3.
高歌  蔡欣 《丝绸》2019,(10)
文章依据交往行动理论的研究范式,以《红楼梦》两部英译本中的相关丝绸服装部分文本为例,从影响译者判断的时代变迁、社会关系、民族融合和复杂工艺等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丝绸服装文化的英译以及对外传播策略,揭示出交往行动理论的三个理性原则"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可以解决历史和文化赋予丝绸服装文化文本翻译的难点和复杂性,能够构建各文化主体间理性对话的机会,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业结合,提升中国丝绸服装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俗印染花布发展历史悠久,而齐鲁民俗印染花布源于山东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是我国民间传统印染文化中的一部分。当前随着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更新,不少设计师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在现代丝绸服装设计过程中吸收和借鉴齐鲁民俗印染花布,不但可以帮助传承优秀的民间工艺,也可以为现代丝绸服装设计增添新的设计元素。  相似文献   

5.
李学伟 《丝绸》2013,(9):50-54
齐鲁民俗印染花布作为山东民间典型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展现了山东地域广大劳动民众的文化生活习性。通过对齐鲁民俗印染花布的造型、色彩、纹样、工艺等特色的分析,提出了齐鲁民俗印染花布应用于现代丝绸服装设计的创新设计手法。实践证明,现代丝绸服装设计中借鉴与吸取齐鲁民俗印染花布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把齐鲁民俗印染花布文化元素经过组合提练运用到现代丝绸服装设计创作中,不仅释放与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关怀,而且进一步拓展了现代丝绸服装设计空间,赋予了现代丝绸服装设计的现实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傅丽  叶松 《丝绸》2009,(11)
中国传统服饰刺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介绍传统丝绸服装中常见的刺绣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分析了以传统刺绣为切入点的现代丝绸服装在材质、图案、色彩、表现手法上的创新设计特征,揭示了传统刺绣在现代丝绸服装中的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7.
张丹 《辽宁丝绸》2012,(1):15-17,9
中国传统服饰意境凝结着中华文明在长期历史变迁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丰富服饰文化精华。尝试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意境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拟以丝绸服装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蕴,探讨在丝绸服装设计中渲染传统服饰意境、注重本土服饰文化品位、融合国际流行设计语汇,把真正的中国丝绸服装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绳结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装饰元素之一,丝绸面料是中华服饰的典型特色服装材料之一。论文通过文献归纳和设计实践从材料选择、色彩设计、结构设计、造型设计四个方面阐述了现代绳结设计;从绳结在丝绸面料、丝绸服装、丝绸服装配件和服装饰品应用上提出了设计建议,使质朴文化内涵的装饰元素与华丽材料质感的时尚设计完美结合,来创新现代丝绸服饰设计。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元素被广泛运用,既可以使服装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得以提神,又能彰显民族特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元素对中国现代服装设计的现实意义出发,对中国传统的图案、色彩和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上的应用方式,以期开发中国风的传统元素服装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中国民间剪纸美学元素的显性和隐形语言及构成准则,提出当代剪纸丝绸服装终端产品的款式要求,并分别从图案美学和色彩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剪纸艺术在丝绸服装中的运用方法,以及将理论变为实践的工艺手法,以期为丝绸服装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瑾  祖倚丹 《丝绸》2012,(12):55-58
丝绸和书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探讨了丝绸服装与书法这两种具有典型中国特征艺术的共性和内在联系,认为自古以来丝绸与中国书画艺术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并用实例从装饰手法、结构设计、色彩意境、主题表达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将传统书法形式灵活变化、恰到好处地装饰到丝绸服装的整体或局部中,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将丝绸面料与书法表达相结合并运用到现代服装服饰设计中,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更加深入地挖掘并丰富丝绸服装服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丝绸服装设计现状,分析了肌理再造在设计中的意义,论述了肌理再造在传统丝绸服装和现代品牌服装中的应用,将其归纳为加法设计、减法设计和变形设计.结合案例,介绍了肌理再造的设计制作步骤与设计要素.旨在应用肌理再造设计,满足消费者对高品位丝绸服装的需求,提升丝绸服装设计内涵和竞争力,传承丝绸文化.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新世纪,服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呈现一种多元化,多形态,多风格的发展格局。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既能体现时尚流行度,又能有自我设计思维的个性表现,这是当代服装设计师们需要不断认知提高的地方。本文详细分析了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形式特点以及丝绸服装设计的特殊性,对丝绸服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本土性和根源性加以阐述说明,并通过对"西域之风"丝绸服装的设计灵感来源及创作过程进行实例分析,从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愣寺庙"和古代艺术宝库"敦煌石窟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民族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对现代丝绸服装设计的参考价值,从悠久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挖掘其中最具价值、最流行的、最经典的设计元素,采用现代丝绸设计和工艺手法,赋予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崭新面貌。  相似文献   

14.
毕亦痴 《丝绸》2013,(3):48-52,57
从中西传统服装基本造型差异、中西传统丝绸服装穿着状态差异和中西传统服装强调丝绸的不同特性等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了中西方丝绸面料运用方式的差异。研究认为,中西传统丝绸服装的面料运用方式有显著差异:中国传统丝绸服装服装飘逸柔美,采用宽大直身的平面造型,穿着后面料随形体游离于身体表面,自然舒适,顺应了丝绸原本的质感特点,属顺势而为型面料应用方式;西方传统丝绸服装华丽端庄,往往采用物理手段为丝绸服装塑造特定造型,令丝绸面料硬挺有型、厚实如壳,克服了丝绸硬度与韧度不足的弱点,属强势改造型面料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式服装结构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分析中式服装结构的特点,探讨了中式服装结构中的代表性元素,如立领、门襟、开衩、连身袖在丝绸服装结构设计上的应用,为服装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丹 《丝绸》2006,(10):10-13
中国民族服饰的意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凝结着中华文明在长期历史变迁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丰富服饰文化精华,蕴涵了深刻的宗教信仰、精神文化、审美理想等。通过研究传统服饰中民族意境的文化内涵,提出丝绸服装设计中民族服饰意境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在丝绸服装设计中运用民族意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它在现代设计中却渐渐缺失。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工业设计中,一方面既可以实现现代工业设计的本土化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我国现代工业设计的国际化进程。在中国工业化崛起的今天,把握在现代工业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多元化应用,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工业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工业设计中如何有见地的、恰当地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当是设计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阐述不同的装饰工艺如刺绣、编结、印染、手绘、装饰缝、褶裥等在丝绸服装上的应用,将装饰工艺作为丝绸服装设计创新的手段,寻求丝绸服装的设计创新,通过装饰工艺在丝绸服装上的运用,推陈出新,提高丝绸服装的品质与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国丝绸服装的档次,促进丝绸服装向品牌化、名牌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不同的装饰工艺如刺绣、编结、印染、手绘、装饰缝、褶裥等在丝绸服装上的应用,将装饰工艺作为丝绸服装设计创新的手段,寻求丝绸服装的设计创新,通过装饰工艺在丝绸服装上的运用,推陈出新,提高丝绸服装的品质与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国丝绸服装的档次,促进丝绸服装向品牌化、名牌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拥有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国内现有的设计产品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使我国本土文化中特有的人文、自然、和谐等特征日渐淡化,造成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一味追求时尚化、风格化,而丧失了中国传统形式元素。文章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概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