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学及耐药特点、实验室特征指标,为早期预警、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断为SBP的134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种类病原菌的SBP的分布特点和实验室特征,明确不同种类病原菌的耐药特点。药敏结果采用WHONET5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HIS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1340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感染革兰阴性杆菌(G-b)591例(44.10%),革兰阳性球菌(G+C)746例(55.67%),真菌1例(0.07%)、革兰阳性杆菌(G+b)2例(0.15%)。G-b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血中性粒细胞、腹水白细胞数(WBC)、多形核白细胞(PMN)、ALT、AST、TBil、外源性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肌酐(Cr)等实验室指标的异常率,明显高于G+C感染(P0.05)。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分别为40.00%和36.03%。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亚胺培南耐药率为42.42%、57.57%、57.58%;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分别为45.45%、36.36%。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构成比43.33%,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构成比78.09%,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100%。结论 SBP的病原菌以G+C和G-b为主,耐药严重,辅助诊断血中性粒细胞、腹水WBC、腹水PMN、ALT、AST、TBil、PTA、Cr可预测G-b感染,治疗应依据感染病原的类型和药敏及患者病情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培养结果和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菌血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BD公司的phoenixTM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对我院2009-2013年共5 198件血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9年860件血培养共培养出175株病原菌,2010年923件共培养出92株,2011年1 409件共培养出171株,2012年1 207件共培养出81株,2013年799件共培养出116株。5年培养出的635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式菌121株(27%),居首位。肺炎克雷伯菌63株(14%),金黄色葡萄球菌61株(14%)。表皮葡萄球菌55株(13%),铜绿假单胞菌51株(12%),人葡萄球菌43株(10%),鲍曼不动杆菌39株(9%),阴沟肠杆菌16株(4%)。结论:血培养检出细菌菌种广泛,大多数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临床医生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K—B纸片法,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收集患者首次分离细菌343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130株、革兰氏阴性细菌213株,分离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66株(19.2%)和大肠埃希菌33株(9.6%)。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对碳青霉素类、阿米卡星以及含酶抑制剂的复合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结论不同的菌种有不同的耐药特征,通过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和分析指导早期经验性用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非ICU病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易患因素、病原学。方法对临床确认的126例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ICU病人院内获得性肺炎以内科常见,主要为老年人,大部分合并基础疾病,但发病率要低于ICU病人,病原体以G-菌居多,但G 菌比例增高。结论要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注意内科普通病房HAP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peritonitis, PDAP)病原菌特征,构建并验证革兰氏阳性(G+)菌或革兰氏阴性(G-)菌引起PDAP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2—2021年发生PDAP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特征,根据病原菌革兰氏染色结果分为G+菌和G-菌感染,分别按7︰3的比例随机纳入建模组和验证组,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G-菌引起PDAP影响因素后构建预测模型,并分别在建模组、验证组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325例次PDAP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32株,其中G+菌121株(52.16%),G-菌95株(40.95%),真菌16株(6.90%)。PDAP患者平均发病率为0.29次/年,自2013年开始,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建模组(包含G+菌80例次,G-菌60例次)证实腹痛、年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不同菌属致病菌与术后胆红素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2年8月入住太和医院的120例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胆汁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菌组(G+组)和革兰氏阴性菌组(G-组),将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以及第7天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进行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以及间接胆红素G+组及G-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两组与术后胆红素恢复无交互性作用。结论胆道感染患者术后胆红素恢复速度较慢,应注意加强对G-菌感染患者的术后护理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使用对肝脏细胞有害的药物,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7.
革兰氏阳性菌(G+菌)是临床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G+菌的流行趋势和耐药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重点阐述目前G+菌的的流行趋势、耐药状况和目前的药物治疗选择,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家庭内同患两种性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月珍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4):207-207,214
某地一家庭 4人 (2男 2女 ,其中 <1 3岁儿童 2人 ) ,经确诊淋病和霉菌病患者 3例 ,其中女性 2例(儿童 1例 ) ,男性 1例。现将情况报告分析如下。1 病人情况  2 0 0 2年 5月 6日 ,女童因尿频、尿急、尿痛及阴道分泌物较多就诊。患儿母亲代诉 ,1周前感觉外阴、阴道痛痒不适。体检 :患儿外阴及阴道口均红肿 ,有大量灰黄色脓性分泌物 ,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 :(1 )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发现有霉菌并在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2 )分泌物培养 :采集分泌物后 ,立即涂于 37℃预温的血液琼脂平板 (加 5mg/ml多粘菌素 ,抑制杂菌生长 )…  相似文献   

9.
历代对中药“十八反”配伍看法不一,近年来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亦甚多,结果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了“明亮发光杆菌502测定”“十八反”药物的毒性,研究结果支持“十八反”配伍毒性并不增加,相反有些毒性有所降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猪源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protein,BPI)是一种存在于人及哺乳动物中性粒细胞(PMN)嗜天青颗粒中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000,具有特异杀死革兰阴性(G-)菌及中和...  相似文献   

11.
内毒素核心糖脂抗体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及内毒素血症的进展刘晓波综述黄策审校革兰阴性菌(GNB)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在烧伤,器官移植,放疗,化疗患者,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等免疫功能损伤或低下人群中病死率很高,可达30%~50%,已成为临床感染死亡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各型肝衰竭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依照我国肝衰竭诊疗指南诊断,回顾我院近5年来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情况。并依患者预后不同比较好转和死亡或肝移植组的感染部位、感染类型、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各型肝衰竭患者发生感染率为89.3%;革兰氏阴性菌比例为92.59%;好转患者感染率为72.60%,低于死亡患者感染率(98.63%)。结论肝衰竭患者感染率在近年来还在上升,主要感染病原体为肠杆菌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发生多部位感染会导致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细胞可通过细胞外囊泡,也称为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s)将自身物质或代谢产物释放到细胞外。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细菌也可以产生包裹许多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DNA和RNA等)的外泌体,并且细菌外泌体与细菌生存发育及细菌介导的种内和种间相互作用等多种生物学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研究人员还发现,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均可产生包含DNA的外泌体,细菌外泌体DNA可发挥介导水平基因的转移、协助生物膜形成及刺激免疫调节机制等生物学功能。本文针对细菌外泌体DNA的产生方式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阐述,使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细菌外泌体DNA,推动对细菌外泌体DNA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依替米星是一种新的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作用强等特点。我科于2006年4月-12月应用其治疗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许晖  赵津生  张丽萍 《山东医药》2012,52(16):56-58
目的分析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呼吸衰竭患儿下气道感染G-杆菌的分布、变迁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PICU病房因呼吸衰竭而行机械通气的336例患儿的痰培养结果,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32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细菌菌种,以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G-杆菌204株,检出主要的5种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69株(33.83%)、鲍曼不动杆菌55株(26.96%)、铜绿假单胞菌50株(24.5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5株(4.46%)和肠杆菌15株(4.46%)。鲍曼不动杆菌占检出G-杆菌的构成比在逐年增加(P<0.01);肺炎克雷伯菌属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总体检出率为39.13%,产酶率有逐年增高趋势(P<0.05)。药敏结果显示,G-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逐年增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天然耐药。结论 PICU病房以G-杆菌感染为主,不同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差异较大,及时掌握本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和变迁特点,依据可靠的病原学检查,可以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有益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科多重耐药(MDR)革兰氏阴性菌肺部感染的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48例MDR革兰氏阴性菌肺部感染患者的细菌学特点、抗菌药物选用及疗效。48例MDR革兰氏阴性菌肺部感染,检出鲍曼不动杆菌16株、铜绿假单胞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大肠埃希菌7株和阴沟肠杆菌2株,共49株革兰氏阴性菌。结果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分别为25例和21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2.0%和61.9%,细菌清除率分别为36.0%和52.4%。结论呼吸科病房MDR革兰氏阴性菌肺部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50.0%左右为泛耐药(PDR)菌株。头孢哌酮/舒巴坦对MDR特别是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有一定的疗效,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其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肺部感染治疗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达托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头孢吡普、利奈唑胺等抗菌药物对血培养分离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用微最肉汤稀释法测定达托霉素对499株血培养分离革兰阳性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余9种抗菌药物MIC值,WHONET 5.4软件分析药敏数据.结果 葡萄球菌对达托霉素、万古霉索、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头孢吡普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达托霉素在1 mg/L浓度下可抑制所有的葡萄球菌.对于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其MIC50和MIC90均为0.5 mg/L.达托霉素对肠球菌的最高MIC为4 mg/L,粪肠球菌的MIC50和MIC90均为2 mg/L;屎肠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2 mg/L和4 mg/L.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MIC为8 mg/L)的粪肠球菌对达托霉索敏感(MIC为1 mg/L).3株携带vanA基因的屎肠球菌(万古霉素的MIC均大于32 mg/L,替考拉宁的MIC均为32 mg/L)对达托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均敏感.达托霉素对肺炎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的MIC范围分别为0.032~0.250 mg/L和0.125~1.000 mg/L.结论 达托霉素作为新型的抗菌药物,对血流感染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均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可成为临床治疗革兰阳性球菌特别是耐药菌感染的很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危重病患者医院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2年9月-2005年9月收治的103例危重病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易感因素,从而寻找防治措施。结果 危重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2.5%,革兰氏阳性球菌17.0%,真菌占20.5%,卧床、年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高血糖、胃食管反流误吸、激互等为危重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减少危重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在分离布氏菌过程中,对3个疑似布氏菌落,按布氏菌常规鉴定方法除镜下见菌体稍大于布氏菌外,与布氏菌的诊断血清有交叉凝集。为澄清该菌与布氏菌的交叉反应程度,将该菌做了初步鉴定,同时用该菌感染动物制备抗体,做了血清学交叉凝集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102例老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细菌耐药情况,指导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病人中,发生老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老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HAP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检出病原菌有铜绿假单胞菌38株(37.3%),鲍曼不动杆菌26株(25.5%),洛菲不动杆菌19株(18.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7株(16.7%),木糖氧化产碱杆菌xy10亚种2株(2%)。药敏试验显示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对泰能敏感率较高。结论老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HAP患者,多发于有基础疾病,死亡率高,要及早预防,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查,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