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公园绿地可达性现成为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选取郑州市五一公园、碧沙岗公园、绿城广场三个公共绿地入口点作为可达性研究目标,从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居民到达公园时间、居民出行交通方式等角度出发,分析居民到达老城区绿地的便捷度。采用Arc 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将缓冲区法和网络分析法结合,研究绿地服务面积和步行、骑行两种交通方式下老城区范围内居民社区与绿地入口的空间位置、时间关系。结果表明居民30分钟步行到达绿地入口点的空间覆盖面积占老城区的61%,95%的居民社区骑行20分钟可到达绿地。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色空间是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城市宜居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对公园绿地与居民的供需情况进行梳理并不断调整是必要的。研究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5 min生活圈的概念,重点研究居民步行可达性情况。利用多源大数据与Goole影像等提取该地区小区居民数据、公园绿地及道路网络等相关数据,以小区居民与公园门数据作为供需点,借助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求取深圳市区域小区居民步行15 min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从公园绿地的供需情况、局部空间自相关及盲点分析方面对步行10 min和15 min的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并借助克里格插值分析整个区域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结果表明:步行15 min下的公园可达性良好,86.23%的小区居民可以到达城市公园,只有小部分出现不可达;公园可达性分级中,一般可达性占绝大比例,可达性好的地区占比最少,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深圳市区可达性盲点区域是分散的,占比不高且可以通过对周边绿地进行深度挖掘,不断提高公园面积进行改善,同时对道路网络的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提出的"公园城市"为我国城市转型提出了具象而凝练的目标,对其诠释及实现需要就公园和城市的基本空间关系进行更细致的本底分析,从而更务实和开放地探索这个远见。以南京为例,通过Python抓取百度地图中所有住宅建筑到综合公园的最短步行路径,识别公园服务范围、效能、潜在荷载。公园位置、规模、周边形态等导致了服务效能和潜在荷载的显著差异;低步行渗透性城市形态造成大量迂回和过长的路径,限制了公园与城市的融合。对在线地图进行数据挖掘规避了数据壁垒,并可以更精确地发现步行圈范围和路径特点,研究方法和指标直观明晰,易于为规划师、决策者和市民等理解和应用,有望为建设公园城市的设施可达性和环境本底提供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4.
方舟  刘骏 《园林》2021,(3):55-62
以重庆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为例,选取31个社区公园和临近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路径测算及可视化分析,将步行可达性程度归为高中低3类,并利用地图分类叠加法,从可达性空间分布、路网条件、用地分布3个维度,总结老城区社区公园分布特征,梳理主要现存问题,提出老城区社区公园的布局优化策略,在有限用地范围内寻找可用地块以构建社区公园,如,合理改建条件优越的防护绿地;系统性规划周边零散绿地形成"口袋社区公园";构建山地景观步道串联居住区与公园等。以期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能为老城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与公园绿地公平有效配置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谭文勇  夏琴 《园林》2021,(2):65-72
社区公园的可达性是保障居民平等便利地亲近自然空间的关键。在山地城市中,地形限制使其在客观距离的可达性方面存在局限。基于此,文章引入感知可达性概念,将可达性的定义从物理维度拓展到心理感知维度,通过既有研究梳理,厘清距离感知、目标感知、环境感知和个人差异4类感知可达性要素;结合山地社区公园的特殊性,提出感知可达性的提升策略及其对山地社区公园的规划指引,最后以未来方舟生态城社区公园体系规划为例,通过整体布局的视线通廊缩短对距离的感知、全而不同的公园体系设计增强对目标的感知、安全有趣的步行路径设计优化对环境的感知、差异化的服务供给满足不同人群的感知需求。从感知可达性的角度出发为山地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1)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2)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3)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4)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公园绿地建设情况体现了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反映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指出仅用城市公园绿地的人均指标来评价城市绿地环境实效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某些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平衡现象,且由交通设施不完善亦导致了公园绿地出现了"服务盲区"。文章选择并提取多源网络数据,运用ArcGIS分析工具从宏观、中观两个层面对昆明主城范围内的主要公园绿地进行总体布局及可达性分析,以栅格叠加工具对城市公园绿地"服务盲区"进行识别,提出优化公园绿地布局和可达性,消除公园绿地"服务盲区"的适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志强  非凡  洪亘伟  余慧 《园林》2024,(2):55-61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状况,推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针对传统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供需关系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引入最优供需分配法(OSD),以苏州市姑苏区为实证区域,探究社区公园与居民的最优服务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确定各居住区居民获取服务所需时间、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1)OSD通过对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最优分配,能客观呈现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的实际情况,对于服务盲区的识别更为精准,所得可达性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2)最优供需分配结果显示,姑苏区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可达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高值集中在中南部,低值则在中部片状聚集。(3)空间可达性低值区域,可针对性通过增设社区公园、微绿地、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服务供给,并完善路网结构,优化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社区公园布局规划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时空轨迹,探究上海郊野公园游客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6座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手机用户的居住地、工作地位置和节假日游憩地位置,从中分离出郊野公园游客及其当日活动的时空轨迹。第一,依据游客的居住地位置,评估郊野公园实际服务范围;第二,依据游客游园当日在公园周边活动特征,评估郊野公园与外围村镇地区发展联动状况;第三,依据游客在公园内部停留位置特征,评估公园内部功能游线设计。研究发现:郊野公园实际服务范围更多受到公园本身定位和特色的影响;郊野公园和外围村镇地区发展联动的情况,与公园周边的服务设施类型、公园与郊区新城和镇区的距离相关;游客的游线主要围绕该公园特色功能区活动。最后,依据时空大数据在3个方面反映的游客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陈伟   《中国园林》2022,38(6):91-96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公园避雨设施作为城市公园内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对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起着避雨停留、保障安全的关键作用。以福州沙滩公园为例,基于GIS的费用加权距离法,结合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这3个群体在公园不同路面上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对应3个群体的可达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对公园不同路面赋予时间成本,从而分析避雨设施的可达性,此方法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避雨设施的服务情况;2)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较好,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在0~30s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行走面积的86.86%、84.27%和75.61%,占据了大部分服务区域;3)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服务能力较好,可以同时承载1 584人进行避雨,接近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90%。城市公园避雨设施可达性研究是衡量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期为公园建设者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内部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公园开放的内涵区别于管理开放的研究视角,依据城市空间密度变化和市民步行需求变化,从城市步行空间视角,反思通过管理手段开放的收费公园在空间状态上并未真正开放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出现在于收费管理模式引致的空间模式滞后。以公园城市为理念指导、开放街区化为技术路径,鉴别城市中心公园在城市步行网络中现有状态与应承角色之间的差异。多尺度比较传统公园模式与"开放街区"尺度的不协调性,理清传统公园空间模式向开放公园空间模式的转变途径,提出以外部城市空间步行肌理重塑内部公园交通,构建公园空间开放度评价体系(PSOA法)量化开放程度,以期定量描述空间的开放状态,改善并解决空间的开放问题,更好地应对城市中心地区的空间变化需求,服务城市步行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园空间和管理的双重开放。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综合公园是城市人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城市公园与居民的关系,在满足公园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公园自身的良性环境,是当今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轨迹数据和补充问卷调研分析了游客游憩偏好。结果显示,受景观资源不均衡分布的影响,游览路径表现出主路聚集、区域分散的现象;停留空间与游客需求相关,其中老年、中青年和家庭3类典型游客的主要停留节点分别是休憩服务设施、公园植物景点和游乐活动场所。针对环湖区域游客集中的问题,从亲水因素的角度开展分析,发现景观和设施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游客对空间亲水性的依赖差异。结合游客群体的游憩偏好特征,重点针对老年和中青年游客提出了公园管理和场地更新建议,助力解决临水区域游客压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Neighbourhood satisfaction and use of outdoor green spac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of urban residents. This stud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factors by examining specific attributes of the nearby outdoor environment that pertain to planning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 A random sample of 434 residents from four Chicago communities participated in a survey incorporating perception of various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as well as multiple dimensions of neighbourhood satisfaction and use patterns.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ling,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atisfaction with quality of public spaces, amount of affordances provided by them and neighbourhood comfort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and content of walking-distance outdoor spaces. Understanding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related attributes of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more effective decisions, leading ultimately to fewer gaps between what people need and what is offered to them in outdoor settings.  相似文献   

17.
社区公园是就近服务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随着中国城市快速步入老龄化,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日趋增长,但针对性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尚未构建。选取城市化、老龄化程度均较高的上海为案例城市,通过对其社区性使用的公园的取样调研,剖析上海社区性使用的公园内活动空间构成和游憩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使用人群对公园内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的需求与偏好,以指导老龄化街道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层和空间异质性加剧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公园 游憩服务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探究弱势群体的公园绿地潜 在供给和实际游憩服务获得的差异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选择中 国武汉市24个具有明显社会层级和空间异质性的小区,从居住 区和个人2个尺度研究了不同弱势群体获得公园绿地潜在供给 和实际服务的公平性差异,并分析了2个尺度中弱势因素对获 得游憩服务的交互影响,以及影响游憩服务获得的主要因素。 结果显示,老旧小区的公园绿地潜在供给以及实际游憩服务与 新小区没有显著差异,但生理弱势是影响居民获得游憩服务差 异的主要因子,而不同尺度的非生理弱势因素交互则会明显削 弱居民可获得的单次游憩服务量。此外,居住区尺度小区周边 设施对居民可获得的公园游憩服务的影响大于小区内部条件和 居民个人社会经济特征。研究结果明确了城市建成环境对不同 弱势群体获得公园游憩服务的公平性影响差异,对快速城市化 地区弱势群体公平获得公园游憩服务的改善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9.
杨丽娟  杨培峰  陈炼 《中国园林》2020,36(1):108-112
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化背景下的公园绿地供给的公平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居住小区为研究单元,从可达性、数量、面积和质量4个维度衡量不同价格级别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的公平性。采用高德互联网地图分析步行、公共交通2种方式下研究范围内4663个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的可达性、数量、面积和质量状况;非参数秩和检验判别不同级别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级别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未发现明显的不公平现象,低级别居住小区在可达性、数量、总面积上占优势,人均公园面积低于高级别居住小区,各级别居住小区在高质量公园的使用机会上没有差异。本文所采用的公园绿地公平性定量评价方法,可为城市绿色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绩效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