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明 《世界宽带网络》2004,11(9):128-131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进步莫过于信息产业正在超越几乎所有其他基础行业成为人类社会最大工业。互联网、数字电视和3G并称为全球三大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产业。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为了提升信息业这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纷纷调整国家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以促进信息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有线电视技术》2005,12(2):91-92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进步莫过于信息产业正在超越几乎所有其他基础行业而成为人类社会最大工业。互联网、数字电视和3G并称为全球三大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产业。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提升信息业这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纷纷调整国家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以促进信息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进步莫过于信息产业正在超越几乎所有其他基础行业而成为人类社会最大工业。互联网、数字电视和3G并称为全球三大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产业。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提升信息业这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纷纷调整国家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以促进信息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飞虹 《世界宽带网络》2006,13(12):100-100
数字电视是信息技术和媒体产业的交叉热点,是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的主要焦点之一。而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视听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到“十一五”末.中国数字电视及其相关产业将达到每年人民币2万亿元的产值规模。然而,当今的地面电视网上承载的基本数字电视业务远远没有发挥地面电视网的潜力。随着互动业务逐渐被用户所接受.移动多媒体接入也将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球信息业处于重大的变革期,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为特征的下一代U网络的发展趋势和策略成为全球性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11月2日.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在第五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开幕式上说,光电子产业正在成为带动我国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国信息业近年来飞速发展,其中光电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不断取得突破;通信类、消费类光电子产品出现了明显的复苏,实现了平稳增长;以TFT-LCD平板显示、传感光电子系统应用为代表的新产品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电信技术》2006,(4):27-27
业界公布的信息显示,在NGN领域,目前中国厂商已经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中国流”近乎一统天下。20年的时间,中国不仅建设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通信网络.中国的通信制造业也成为这个产业的主角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2000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成长,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702亿人民币,在全球所占份额达到4.5%。在中国国民经济和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2001年到2005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扩大了2.9倍,年均增长率31.3%,2005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到3800亿人民币.占全球比重达到24-3%。成为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市场之一。半导体产业是国际性很强的产业。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和市场需要世界,世界的半导体产业和市场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半导体理事会(WSC:World Semiconductor Council),将促进中国与WSC成员和全球产业界的交流。推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全球半导体产业界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子商情》2006,(9):70-70
日前,68届全国电子展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来自政府官员、业界专家、全国电子展海外合作伙伴以及行业知名媒体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第68届全国电子展将于2006年11月23—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预计将有来自世界各地超过2000家企业参展.展出面积六万平方米。预计吸引全球专业观众在五万人以上。这一展览盛宴从而成为中国电子产业最大的专业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消费市场,加上中国政府对电子信息业的大力扶持,许多跨国公司也逐渐地将制造工厂向中国转移。环球仪器是一家从事电子设备研发、生产、销售的生产厂商,其产品和技术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目前在亚太市场上产品占有率在20%左右,且远销世界其他顶尖品牌厂商。本刊记者近日特别采访了环球仪器中国区总经理王家发先生。  相似文献   

11.
《电子元件与材料》2007,26(7):45-45
中国手机产业带动了元器件产业的蓬勃发展。据2006年统计,在中国本土消耗的元器件产量总量超过2000亿件,产值超过1000亿元,这是一个爆炸式增长,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元器件营销大国,中国元器件产业将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电信快报》2011,(12):46-46
近日,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波士顿(BCG)发布称.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已名列全球第二位,并将迎来爆炸式增长。到2015年我国网络消费者数量将激增至3.29亿人.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  相似文献   

13.
一、通信信息业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 1.它是基础和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信远远不是经济的辅助成份了。在新世纪,通信信息业将成为经济的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通信信息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其功能越来越完善,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广泛和周全,通信信息资源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通信信息业在不同时期进行准确定位,让这个朝阳产业在不同时期发挥应有的社会效能,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今天,通信信息产业的重要社会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对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它是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是新世纪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激增效应和带动作用。通信是信息产业的主体,是社会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性产业,是现代信息流通的主渠道,是联系社会有机整体的神经系统。它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倍增器,成为社会的中枢神经,对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都可能发生基础性的影响。它本身属于规模经济,更对国家宏观经济起着支撑作用,社会对通信和信息的需求是几何级数增长。未来社会生活对信息通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深远。...  相似文献   

14.
回首1999,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巳初见端倪。信息产业正在形成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很可能成为本世纪上半叶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刻的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源动力,并且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IP网络通信业务的爆炸式增长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和推动全球信息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将IP网络作为21世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而加速发展,以争取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信息优势。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族通信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电信资费主管部门必须结合形势的变化,及时、有序地转变有关资费的管理办法,加强政府资费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给予企业更多的定价自主权,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预计2005年-2009年,中国SMT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7.2%,到2009年中国SMT产业规模将达到423.5亿元。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SMT设备制造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十五”期间,我国奠定了整个IC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并在2005年,首度超过美国、日本及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性半导体市场。展望未来五年,中国大陆将在新形势新阶段,以新“十一五”计划推动新一波产业的成长,尤其在通讯与消费类电子方面将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印制电路资讯》2004,(1):22-22
由于本土厂商持续致力于多层板研发和产能扩充,以及外国制造商陆续在大陆建立工厂并得益于整个电子产业景气的回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CB生产基地之一。据中国印制电路协会(CPCA)预计,在接下来两三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PCB生产基地。2002年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9.
2010年,被喻为全球LED照明市场的“井喷”之年。作为全国LED产业照明的集聚地深圳.据深圳LED产业联合会预计,2010年深圳LED产业规模将达400亿元,2015年深圳将成为国内LED产业的区域龙头。在如此火热的局面下。LED照明产业俨然最大的支撑动力依然是来自各国政府政策、法规的推动。熟悉掌握国外标准的市场准入要求。洞悉LED照明绿色环保解决方案、设计与质量发展趋势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0.
1 引言伴随着信息业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建设在全球范围展开。各国政府把本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积极拓展信息产业。网络的宽带化趋势、网络业务的数据化趋势、三网融合的趋势,指引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社会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服务,成了非常迫切的需求。目前,有线电视系统已经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的网络系统之一,在网络日渐完善,通信手段朝着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方向发展的时代,有线电视经营单位充分利用已有的通信网络,抓住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