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军  单桂秋  肖扬  王捷  王晓怀  杨德懋 《广东医学》2005,26(9):1220-1221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calciumionophore,CI)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后获得的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对重型再障骨髓造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分离重型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IL-2,GM-CSF及CI混合培养48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收集形成的新免疫细胞,清除杂质后与患者静脉回输,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活检情况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比例的改变。结果3例重型再障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细胞因子及钙离子载体混合培养后,均分化成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新型免疫细胞,经这种免疫细胞治疗后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数、骨髓活检结果及T细胞亚群CD4/CD8比例均恢复正常,治疗期间定期检测患者的心、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结论钙离子载体诱导的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对重型再障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细胞亚群与调节性T细胞进行分析,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方法 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0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 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4+CD25+CD127low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high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8+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4+CD25+CD127low的表达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high的表达高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4/CD8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8+的表达高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 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可能和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血细胞抗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 CD4+、CD3+ CD8+、CD4+/CD8+、CD3-CD19+、CD3-CD16+ CD56+)及血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抗红细胞抗体及抗粒细胞抗体)。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CD4+ T 淋巴細胞百分比、CD4/CD8比值,CD56+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血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红细胞抗体、粒细胞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同时血细胞膜上抗体阳性率高,提示体液免疫也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亚群临床检查价值,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借助三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对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CD4+/CD8+比值进行测定,参照对照组正常水平,将患者分为比值正常型与比值倒置型以及比值超高型三种免疫亚型,对比不同亚型间病情、疗效之间的差异.结果:经统计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人T细胞亚群表达对比中,其CD3+与CD8+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D4+的百分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个体之间的各项指标标准差均非常高,说明个体间离散程度大.此外,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对比中,比值倒置型和比值超高型的分别低于正常范围和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CD4+/CD8+比值均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调,CD4+/CD8+比值异常升高或者降低同时存在,且免疫异常同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具有一定的联系,借助T细胞亚群的临床检查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动态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疗效、分析干扰素对骨髓造血机制的可能影响.方法 用Real Time-PCR测定患者外周血HCV-RNA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动态测定血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持续抗病毒48周HCV-RNA水平动态下降,肝功能复常并持续在正常范围内,血细胞计数早期下降明显,之后趋于稳定,停药后恢复到治疗前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无异常.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AA患者应用干扰素抗病毒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干扰素对骨髓造血的影响具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髓细胞学和外周血常规检查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88例疑似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32例确诊为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临床既定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骨髓细胞学和外周血常规单项及联合检查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能。采用Kappa检验骨髓细胞学和外周血常规单项及联合检查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骨髓细胞学单项和联合检查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外周血常规单项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结果显示,骨髓细胞学检查与金标准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76,P<0.05);外周血常规检查与金标准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结果具有较差的一致性(Kappa值=0.390,P<0.05);联合检查与金标准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926,P<0.05);骨髓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左归补髓生血方治疗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其对骨髓中有核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采用二甲磺酸丁酯和环磷酰胺交替给药12 d的方法复制再生障碍性小鼠模型。观察外周血细胞计数以及骨髓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骨髓中有核细胞凋亡。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减低(P<0.05),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可见小鼠骨髓增生极度减少,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均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以及西药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升高(P<0.05),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可见骨髓中造血组织比例增多。结论 左归补髓生血方可以有效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抑制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王萌 《吉林医学》2013,(35):7370-7371
目的:探讨骨髓检验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价值.方法:选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外周血和骨髓均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都进行血液学与骨髓检查.结果:试验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多为增生减低或极度减低,对照组多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检查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价值高,有助于贫血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转移癌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多发性骨髓瘤(MM)等疾病,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及骨髓活检是及早明确诊断的必要的检查方法之一,但前者不能反映骨髓造血的全貌,因此,我们从2005年起对20例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开展了骨髓活检术,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取得病理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结果 11例患者输注BMSC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明显减低、CD4/CD8比值上升、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上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输血间隔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尿素氮及肌酐)以及感染次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注BMSC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细胞及免疫相关因子的检测,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ELISA方法对100例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白介素(sIL-2、sIL-3)、白介素2受体(sIL-2R)含量进行检测,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进行分群。结果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中TNF、sIL-2含量增高,sIL-3、sIL-2R含量降低;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结论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FN-γ、IL-4和T细胞亚群的表达.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和单克隆抗体对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A组)血清IFN-γ、IL-4和T细胞亚群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期选择4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B组).观察各组血清IFN-γ、IL-4和T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结果 A组血清IFN-γ、IL-4表达水平及Th1/Th2明显高于B组(P<0.05);A组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B组(P<0.05),而CD3和CD8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Th1偏移和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在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内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探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方法: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 结果:观察11例临床输注BMSC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11例患者输注BMSC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明显减低、CD4/CD8比值上升、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上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输血间隔天数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尿素氮及肌酐)以及感染次数的变化,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MSC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有效且安全,因此输注BMSC用于再障的治疗具有较好的前景。 结论: 输注BMSC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6年11月收治的3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以APAAP法对两组T细胞亚群及HLA-DR抗原进行检测,分析CD3﹑CD4﹑CD8﹑HLA-DR水平.结果观察组CD4水平(25.24±7.83)%﹑CD8(35.22±6.33)%﹑CD4/CD8(0.73±0.42)﹑HLA-DR(24.62±11.6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4水平(38.38±8.12)%﹑CD4/CD8(1.65±0.34)%﹑CD8水平(24.15±5.24)﹑HLA-DR水平(10.28±4.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病和免疫功能异常关系密切,具有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的情况,因此,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检测T细胞亚群意义重大,对临床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以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综合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苯中毒急性再生障碍性食血(AAA)患者的免疫细胞及相关因子动态检测,探索苯中毒AAA发病机制及治疗特点。方法对32例苯中毒AAA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个月作血清白介素-2(sIL-2),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类,NK细胞检测,并与同期原发性AAA患者作比较。结果苯中毒AAA患者sIL-2增高,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异常,通过非免疫相关治疗4月后都恢复正常。结论苯中毒AAA患者存在异常免疫,免疫功能在经过非免疫相关治疗可恢复,免疫异常不是苯中毒AAA发病的主要因素,免疫治疗非苯中毒AAA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铜、锌及铜/锌比值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水平变化,以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初治再障组),经过正规治疗,可随访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标准治疗组(22例,应用雄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和葡萄糖酸锌治疗组(20例,在标准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选择同期40例健康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铜、锌及铜/锌比值,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初治再障组患者血清铜含量及铜/锌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锌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铜/锌比值与CD4+/CD8+呈负相关(r=―0.45,P=0.005)。治疗后葡萄糖酸锌治疗组患者CD4+/CD8+比值恢复好于标准治疗组(P=0.000)。结论铜/锌比值与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共同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及转归。  相似文献   

18.
彭霖 《中外医疗》2011,30(16):57-58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在全血细胞减少症诊断中的价值,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85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骨髓活检和骨髓涂片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285例患者中主要症状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等,骨髓活检的确诊率高于骨髓涂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骨髓活检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出骨髓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布情况,对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细胞多参数分析在大细胞性贫血疾病诊断方面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8例巨幼细胞性贫血,3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1例溶血性贫血患者,分别纳入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巨幼细胞性贫血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与溶血性贫血组,以健康体检的30名人员作为对照组,测定五组人员的血细胞多参数并予以分...  相似文献   

20.
王瑜琛  陈颖洁  赵昌盛  张建平 《吉林医学》2010,31(12):1594-1595
目的:按照WHO新分型标准对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MDS)患者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三种疾病之间的差异。方法:对11例已确诊的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MDS)、55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及10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MDS组与PNH组外周血计数(WBC计数、RBC计数、HB测定、PLT计数)高于CAA组;PNH组网织红细胞计数高于PMDS组及CAA组;HMDS组发病年龄大于PNH组与CAA组;HMDS组外周血及骨髓涂片镜检血细胞形态异常明显高于CAA组与PNH组;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及三系血细胞的病态造血现象对于HMDS、CAA及PNH的鉴别诊断意义重大;HMDS常有幼稚造血前体细胞异位现象(ALIP),微巨核异常,而CAA及PNH患者一般无此现象;HMDS患者与CAA患者CD34+细胞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MDS、CAA及PNH三种疾病同属于造血干细胞疾病,均表现为骨髓衰竭综合征,可相互转化,临床上对它们的正确诊断与鉴别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