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浅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的企业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观念,战略联盟观念,专业化生产观念和组织人才观念,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那么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银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而银行业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开放又有何助力?  相似文献   

3.
当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始终与资本逻辑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主权国家对资本权力统治逻辑的运用,是资本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外围”模式的维续,在当代世界已面临危机与困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根本目标、制度框架、发展模式三方面变革资本全球治理模式,实现对旧的治理体系的超越:以共享为核心目标引导经济全球化转型,以公共价值引领全球市场,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提供公共产品,通过利益嵌入和市场对接等机制切实倡导经济发展中的多边主义。  相似文献   

4.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现代世界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其实质是 :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是经济转轨时期的国际化 ,从本质上说 ,是市场制度的变迁过程。基于上述认识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 ,建立了资本市场制度变迁的“两阶段模型” ,指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应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来进行 ,初级阶段是以引进外资为主的资本市场国际化阶段 ,高级阶段是资本引进和资本输出并举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乃是当代全球化发展中的最为基础性的方面,它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建立统一的世界经济体制、运作机制以及市场体系,并由此确保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和公平竞争。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处在为实现这一本质目标而积极运作的起始点上,在这一起始点上所呈现出的世界经济体制一体化、经济组织国际化、世界贸易一体化、世界金融一体化、世界企业跨国化等众多方面的表现,不仅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一般发展趋势,而且也显示着经济全球化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6.
试论经济全球化对非洲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趋势。它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以及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金融全球化的继续深化,加快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使大量资本进入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为非洲国家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技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使自己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去,规避“边缘化”危险,非洲国家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调整发展战略,这些改革和调整势必会给积弱积贫的非洲国家带来各种影响。一、全球化强化了非洲经济一体化,进而促…  相似文献   

7.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紧密相联系.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流动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协调和监管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全球化作为全球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典型国家的例证分析,分别阐述了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对各国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和消极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实体经济积极作用的建议主张.  相似文献   

9.
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国际化范围、国际化速度、有规律国际化节奏存在正向影响.研究显示,国际化董事会显著调节了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国际化战略之间的关系;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改善信息环境或者缓解融资约束的途径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且这种作用机制在信息环境较差、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应坚持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使得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市场也在走向全球一体化。金融全球化既给各国带来好处,也给各国带来风险,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就是金融全球化的风险的突出表现。90年代多个国家正是在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下爆发金融危机。该文通过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一个国家金融部门、金融市场和总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途径、机理和后果,揭示了金融全球化的风险,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获取金融全球化的利益的同时,必须注意防范金融全球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政策重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在规模、结构、功能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的市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与日俱增的重要作用。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面临的市场结构因素和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10年(2011—2020)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以上海—深圳资本市场为轴心的中国资本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增长极,并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全面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重心会发生重大调整,将从以需求政策为主向供需协调发展的政策组合转变。  相似文献   

12.
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影响与我国金融法制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达成 ,是金融全球化的结果 ,对于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实现我国政府承诺承担的开放义务 ,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我们应当重视对该协议的研究 ,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制 ,深化我国金融法制的改革 ,建立起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根据Mazumdar的观点,只要贸易能够降低资本品相对价格,就能提高出口品的相对收益率,生产函数将随之扩张,资本品净进口、消费品净出口国还将导致折旧率下降、投资率上升,两者结合将促进新古典意义上资本积累水平上升。中国的实证结果表明: 资本品进口、消费品出口的贸易结构能否带来投资率的上升依赖于金融市场融资效率,而储蓄投资转换率不高、银行垄断性较强及银行体系运营成本较高等因素弱化了资本品进口对资本积累形成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一个阶段性组合式移民村庄为例,分析移民村庄社会资本与金融互助社治理之间关系。研究发现,丰富的社区社会资本是金融互助社治理有效的社会基础。阶段性组合式移民村庄的社会资本处于不断的发育过程中,社区社会资本存量较低;社会资本的不足影响了村庄互惠网络的形态,形成了连通性较差的小世界网络;这种互惠网络使得金融互助社的间接互惠机制和直接互惠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使得金融互助社陷入逾期不归还货款的治理困境。因此,移民村庄的金融互助社要实现有效治理,应注重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金融全球化是各国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 ,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在科技创新的促进、全球市场化改革的推动、非均衡发展规律的作用、金融扩张和金融霸权的影响下 ,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既给我国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将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 ,我国要健康地推进金融全球化 ,必须在坚持积极渐进式的开放模式、制定科学灵活的金融开放政策的基础上 ,全力提升国内经济实力 ,健全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健全市场体系 ,转变监管方式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其中,体现特殊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资本的运动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它贯穿了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其运动的结果必然是经济全球化。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中国,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利用世界经济舞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金融是社会资源的核心要素,农村社区金融对中国"三农"问题解决及促进弱势群体金融发展权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社区金融制度对比现实存在滞后。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与社区金融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进行比较研究,以金融发展权理论为视角探析完善我国农村社区金融制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主要针对农村社区金融的组织制度、市场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及其依存的金融体制进行分析,着重提出互助担保、评级补偿、公众监管及资本多元化等具体法律制度,尝试解决制度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监管体系以及调控体系等方面 ,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发现与防范机制建设 ,增强对金融风险的化解与释放功能 ,是我国在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进程当中维护金融与经济稳定的基本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对接与互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然而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长期处于一种分而不离的状态 ,不仅给两个市场之间带来了流通、运行、效率等问题 ,也造成了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乏力、约束软化等后果。本文通过对资金、价格 (利率与金融资产价格 )和货币政策等对接条件要素的理论分析和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探讨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实现协调对接与互联的思路与途径 ,以达提高金融市场体系的运作效率 ,促进核心金融市场之间的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