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庐陵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赣文化的主体。地处庐陵文化区的渼陂古村从村落格局、街巷结构、民居建造等方面都甚为考究,深受赣文化的影响,本文将地区文化和村落物质空间予以结合分析,探究社会文化与村落建造之间的对应关联。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建设》2010,(4):100-101
<正>渼陂古村座落在吉安市青原区之陂乡,距今有近千年历史,整个村庄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天然形胜。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  相似文献   

3.
谢佳  刘伟丞 《四川建筑》2007,27(2):65-67
传统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聚落类型,研究其对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文中从特定的历史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村落风水格局、建筑样式、装饰特点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渼陂古村的建筑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并对其保护利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的建筑及环境特色,并且以其特色作为出发点探索渼陂古村在旅游模式引入后的保护与更新,探索其价值体现的更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村古镇的保护规划日益受到关注,赣中地区传统村落虽然数量较多,保存也较为完整,但系统性地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梳理和整理的较少。该文以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1)的渼陂村为例,在进行大量现场调研、测绘及相关资料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沿革、空间现状及空间行为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特质,希望对赣中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且水系极为发达,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徽州乡村作为徽州文化的缩影及载体,凝聚了徽州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就乡村营建而言,理水是其重要环节,反映了徽州人先进的理水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西递古村是皖南徽州理水的重要代表,系统梳理西递古村空间布局与水系的关系,通过对西递古村选址、村落布局及理水艺术的解读,可以给当代徽州乡村的规划和修建一定的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生态美学注重在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共生系统中追求生态关系之美。对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艺术介入作为手段,生态美学思想作为艺术介入传统村落的指导方法,以云南城子古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最后从村落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的理水有低能耗、绿色可持续的特点,近年来,因为传统村落原有住宅不能满足人们的现代化生活需要,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原有传统村落附近进行了新村建设,但在新村排水方面,现代措施多是埋设大量排水管线,忽视了传统村落让自然做功的理水智慧。文章借鉴海绵城市理念,运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法,以陕西省韩城市桑树坪镇王峰村为例,从沟渠系统、道路排水系统和院落排水系统分析王峰古寨的理水智慧,对王峰村新村建设提出相应的理水建议,并进一步展望未来海绵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阮仪三 《城市规划》2006,30(6):I0001-I0002
渼陂古村是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吉安市东南部,赣江支流富水河(亦称“王江”)南岸。梁氏家族世居于此,是一个耕读并重.农商并立、文武并举、义利并蓄、庐陵文化与红色文化并存.人文历史和自然田园风光和谐统一的历史文化古村。  相似文献   

10.
抓住各方机遇,本着整体性原则、原真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多种保护方式并举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将文物、历史建筑、历史街巷等各类渼陂历史、传统文化方面的旅游资源模块化管理,坚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突出渼陂景区文化与生态的特色,注重区域协调,加强资源保护,将渼陂景区建成江西吉安乡村旅游的招牌景区,进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理景艺术不仅表现为对自然之道的理解,更在于艺术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将传统的理水艺术与当代数字景观方法相融合,通过定量解析引导山地水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生成,实现山地理水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长期以来南京紫金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突出,以山南部霹雳涧水系为例,综合运用生态智慧与数字景观技术,探讨优化生境条件、彰显山地水景特征的策略,解析当代山地景观的理水方法。  相似文献   

12.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境内岷江上游一带。岷江上游水网密集、山峦更迭的生态背景,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影响着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的营造特色。将传统羌族村寨的人居环境分为生态格局、支撑系统与民居单元三项基本内容,归纳出传统羌族村寨“山 - 林 - 水 - 寨 - 地”的人居环境生态格局特征、支撑系统的防御性特征与民居单元的山地性特征。以四川省理县老木卡河谷羌寨为例,进一步从村寨布局与民居建筑等多方面具体阐述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营造的生态特色、防御特色与山地特色,为传统羌族村寨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李倞  宋捷 《风景园林》2019,26(12):28-33
临汾—运城盆地是中国最早的农、盐业生产区之一,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利用地方志、相关水利、农业等历史信息和现代考证成果,结合历史舆图和1968年卫星航拍图,以水为线索归纳其地域景观特征和营建智慧,为传承地域景观、缓解区域城镇化问题和指导未来相关规划编制提供启示。临汾—运城盆地的传统地域景观主要包括引泉、引河灌溉等引水工程主导的区域景观格局和与自然相适应的聚落防洪排涝景观体系,未来规划设计可以重点从4个方面开展:1)利用传统引水工程骨架构建区域景观格局,发挥新的城镇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开展水生态关键区域的精明保护、修复和关键资源的人文复兴;3)延续传统聚落防洪工程智慧,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防洪系统;4)传承城镇水利系统、公共环境和人文空间相复合的传统,实现城镇环境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4.
赵耀  龙彬  张菁 《中国园林》2023,39(9):67
传统村落是乡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构建 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尺度传统村 落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风景园林、城乡规划、 景观生态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文化遗产安全、自然生态安 全和休闲游憩适宜为目标,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最小累积 阻力模型,识别构成要素、建立网络体系,形成区域尺度下传 统村落景观安全的一种新研究范式,进而以腾冲市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 安全格局包含节点、廊道、环境3个关键要素,并可划分为不 同的安全等级;2)通过节点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 环境划分、优化与联系等步骤,建立由4级节点、2级廊道和 3级环境组成的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3)基于获得的景 观安全格局,提出对应“村落-廊道-区域”的分级、分区保护 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供参考,并为区域 性文化遗产及其相关自然和人工环境的保护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泉水聚落因其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泉水系统,进而深刻影响了聚落体系与环境、聚落规模与形态、聚落空间与肌理等各方面。洪范池泉群作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其中浪溪河流域泉水分布众多,泉水聚落分布密集。选取与泉水关联度高的4个典型泉水聚落,分析其自然格局与三生空间、聚落形态与街巷肌理以及泉水系统与利用方式,识别泉水聚落的地域性景观。研究发掘了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地域性景观背后所蕴含的相地选址、泉村相融、水巷交织、畔泉而居、系统关联以及交融互利的生态智慧,这种敬畏自然、顺应环境的生态哲学是泉水聚落传统人居环境维系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今雾霾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江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不仅需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江南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融入区域环境的生态引领思路",协同区域环境簇群式生长;提出"构建山水村融的生态网架"作为宏观调控传统村落生态格局。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借鉴,并根据江南传统村落水网丰富的特点提出"弹性化的海绵村落生态网架"构思,构筑传统村落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为指导江南传统村落生态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炎松  吕晓航 《华中建筑》2011,(10):125-127
该项研究意在通过分析传统山地村落选址和布局即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和处理,探索居住生态适宜性之间的某种关系和规律,建立科学的山水村落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作为传统村落聚落更新和新农村建设的技术参照和依据,尤其为新的村落规划和选址提供参考和指导.通过分析得出部分适宜的规律,指导更新的规划设计和新的选址.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文人游历徽州,留下众多诗词,为研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提供重要资料。徽州村落独特田园自然景观与文人情感的结合通过诗词而表现,形成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的诗意场景。解构诗词中徽州村落场景,从建筑、场所、聚落、环境、行为五个方面解析诗词中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然后从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文化依托、重要建设者等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为当下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场景意境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本文以广东肇庆地区蕉园古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及访谈法,分析其传统生活空间主要植被的"食·疗"功效及地域性景观价值。并就蕉园古村植被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岭南医学与中医养生理论,就其与村民日常"食·疗"生活的深层联系进行解析,包括"茶饮防病"、"食治调养"、"外治疗疾"3个层面。同时从物质性与精神性2个层面,就其生活空间植被所体现的地域性景观价值进行阐述,初步阐明了岭南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之"食·疗·景"特征与应用机制,揭示了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养生保健的深层关系,为当代人居环境地域养生景观营造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城市生态居住区水环境规划体系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天津港服务区的雨水利用规划及设计,包括雨水利用原则、设计参数的确定、雨水的收集,此外还探讨了中水系统、绿地喷灌系统以及水景水质处理等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