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鉴定、综合防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为亚洲玉米螟的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文献统计学方法收集资料及调研,分析国内外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进展。【结果】亚洲玉米螟在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均有分布,雌性个体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性继而交配;鉴定亚洲玉米螟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E-12-14:Ac)和正十四碳醇乙酸酯(14:Ac),各组分作用不同,组分间比例存在地理种群差异;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产品已运用于监测、诱杀与交配干扰中,与其它防治技术相结合的集成技术防效显著;应用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性信息素诱剂诱捕效率的因素,包括性信息素剂量、诱捕器类型、放置高度、颜色及环境等。【结论】亚洲玉米螟在多个国家的玉米种植区均有分布,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比例存在地理种群差异,利用性信息素最佳组分系统结合影响性诱剂诱捕效率的多种因素,在田间防控亚洲玉米螟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基于性信息素防控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玉米重大害虫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上的重大害虫,制定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方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存在着一些原则和方法.在了解亚洲玉米螟生物学及其天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策略,即强调采用自然防治,利用农业防治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结合消灭越冬虫源、以物理等措施压低成虫虫量、以生物防治为主控制田问幼虫,必要时才采用与生物防治(及自然防治)协调的化学防治.并对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减少粮食损失。基于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合成,并将合成的性信息素的制成诱芯,配合自行设计的黏胶诱捕器,进行田间防除试验。结果表明,诱芯具有较高的引诱活性,可有效防控亚州玉米螟。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采用合成性信息素诱杀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提供了一套经济有效的田间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材料,设置了机械损伤组、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组和模拟取食组3个外源诱导因素,每个因素内部又设置了不同损伤强度和诱导时间,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测定不同处理组玉米叶片丁布含量变化。结果发现诱导因素类型对丁布含量调控起着主导作用,诱导时间和损伤强度从属前者发挥作用。同时发现,对照组玉米叶片中丁布的平均含量为(419.55±30.53)μg·g~(-1),仅机械损伤能刺激丁布合成(492.39±53.00)μg·g~(-1),而亚洲玉米螟取食能显著抑制丁布的合成(439.26±32.76)μg·g~(-1)。将幼虫的反吐液涂布在机械损伤口处理后的叶片,能够再现亚洲玉米螟取食对丁布合成的抑制作用(451.39±29.22)μg·g~(-1),说明亚洲玉米螟主要是通过反吐液抑制丁布合成的。本研究表明,丁布并不是昆虫取食诱导性防卫代谢物。  相似文献   

7.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是国内外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亚洲玉米螟的人工饲养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参阅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验中饲养亚洲玉米螟的经验,就亚洲玉米螟的人工饲养技术进行了归纳整理,内容涉及亲代螟蛾的获取、幼虫的饲养、蛹的饲养、成虫的饲养和人工饲养玉米螟的质量鉴定等方面,旨在为进一步完善亚洲玉米螟的人工饲养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害虫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害虫,随着各种防治方法的研究,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群体的重要措施。为了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利用生物防治方法,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对亚洲玉米螟的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性诱剂和植物源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黔东南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和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3种害虫对低温的适应性,用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简称SCP)和低温暴露试验研究3种农业害虫的耐寒能力、耐寒策略。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的过冷却点为-15.11℃,三化螟的过冷却点为-9.28℃,桃蛀螟的过冷却点为-4.72℃。玉米螟和三化螟以耐结冰的耐寒策略越冬,桃蛀螟以不耐结冰的耐寒策略越冬。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防治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通过春季剖秆进行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发育进度调查,利用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监测雄性成虫动态,研究田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2019-2021年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百秆越冬基数为8.6~9.5头,存活率为85.0%~89.1%,化蛹始见期为5月20日左右,化蛹盛期为5月26日至6月18日,化蛹高峰期为6月10日左右,羽化始见期为5月27日左右,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虫越冬代高峰期在6月17日-24日。综上明确了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即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在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到中旬达到化蛹高峰期,5月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田间出现雄性成虫高峰期,二代亚洲玉米螟雄性成虫田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11.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6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st of maize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basis for Asian corn borer resistance. The study included 162 F2:3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Mc37 (resistant) × Zi330 (susceptible) and field data were collected in 2004 and 2005. A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from 118 SSR markers. Combin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analysis combined across environments was performed by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method (CIM). Four QTLs with additive effects were detected for resistance to Asian corn borer leaf feeding damage in chromosome bins 1.08, 2.04/05, 4.01, and 10.04. Three putative QTLs were detected for Asian corn borer stalk damage in chromosome bins 1.01, 2.05, and 9.01. Maize resistance to Asian corn borer and European corn borer, O. nubilalis (Hubner), may share a common mechanism. Genes responsible for DIMBOA biosynthesis are in chromosome bin 4.01 and may increase the observed resistance to Asian corn borer leaf feeding.  相似文献   

12.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 Chilo 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480g·L-1毒死蜱乳油和Bt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对3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及挽回产量损失率测定。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88%、92.51%和88.2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是9.52%、9.30%和8.48%,3种药剂均可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  相似文献   

14.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和2013年调查了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分布形式,通过聚集度指标分析了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玉米田中主要呈均匀分布,其次是聚集分布,表现了分布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5-2009年间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亚洲玉米螟研究论文的数量、发表时间、研究主题、期刊分布、作者单位和资助课题等,探讨我国亚洲玉米螟近年的研究动态.结果表明,玉米螟研究是我国近年的热点课题.2005-2009年间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约62篇,其中2007年发表的论文篇数最多(21篇),其次为2009年(17篇);研究关注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32.26%)、防治理论与技术(29.03%)、种群与繁殖行为(16.13%);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15篇)、沈阳农业大学(11篇)和扬州大学(8篇);论文主要发表在《昆虫学报》(10篇)、《植物保护学报》(9篇)和《玉米科学》(6篇);标注项目资助的论文为56篇,而标注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的论文为25篇.分析结果有助于多角度为读者和作者展示我国亚洲玉米螟研究的现状,为今后深入系统开展玉米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和2008年,对辽宁全省23个县(市)31个乡(镇)的玉米螟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有81%的调查点虫蛀株率达85%以上,每株玉米螟的数量为1.2-6.8头;有45%的调查点虫蛀株率达100%,每株玉米螟数量为3.2-6.8头,穗柄虫蛀株率达95%以上;在穗柄无虫害情况下,茎秆有1-3头玉米螟时减产7%-11%,达到4-5头时平均减产28%。每个穗柄有1头螟虫时平均减产21%,有2头螟虫时平均减产31%。平原地区发生严重,山区、山坡地及水田区发生较轻。据此估计,所调查田块的减产程度至少在20%以上。玉米螟严重发生的原因:玉米面积增大、长期连作、秸秆跨年存放、冬前不翻耕造成次年虫源增加,对新情况下的玉米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滞后,有关部门和农民对防治玉米螟的认识不足。施药机械是玉米螟化学防治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8.
于1933~1985年在泰安和平原县进行了亚洲玉米螟性誘剂誘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性誘剂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活性和?院芮俊UT测各代玉米螟成虫的高峰期与黑光灯、糖醋液盆基本一致。这一誘测方法经济、有效、简便,特別是不受电源限制,适于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