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然后运用回归分析法实证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科研投入、能源价格、各类能源消费比重和产业结构对总体能源效率的变动具有显著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河北省用水结构变化规律也在逐年发生变化。本研究利用河北省1988-2012年用水量资料,分析了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总用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0.59亿m3;农业用水量所占比重逐年降低,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及其所占比重均逐年增长。耕地面积连年的下降和节水灌溉面积的增加是农业用水量持续减少的重要原因;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增加、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的减少对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人口增长是生活用水连年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构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指标,在Pearson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岭回归模型,对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农业经营收入的贡献逐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不是影响当前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因素;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内部因素,其中农业增加值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为明显;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大。最后,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河北省农民增收的路径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4.
差异化的地理环境影响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本研究对河北省和浙江省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构建两种不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高于河北省;(2)影响河北省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主要是兼业劳动能力、耕地经营目的分化和距城镇距离,而影响浙江省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主要是收入分化、耕地经营目的分化、距城镇距离、地形和农业收入比重;(3)农业耕种的低收益是促使农户进行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驱动因素,距城镇距离对不同地区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4)河北省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为农业生产驱动型,而浙江省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为非农生计-自然地形驱动型.  相似文献   

5.
孙炳  姚建  符苗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79-381,391
[目的]研究四川省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方法]通过对STIRPAT模型的扩展,应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人口、经济和技术因素对2000~2009年四川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并提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对策。[结果]现阶段四川省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影响最大,其次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力仍然大于人口结构,技术因素对碳排放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可通过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鼓励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注重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降低高碳产业比重,鼓励支持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等途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适应四川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结论]该研究为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取1980~2011年的样本数据,应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及经济发展进行阶段分析,同时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增量进行影响因素分解,分析人口、经济产出、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980~2011年河北省碳排放经历了稳定增长(1980~1996年)、低速增长(1996~2000年)和快速增长(2000~2011年)3个阶段,且3个阶段的GDP增速明显大于碳排放增速,河北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的差距。LMDI模型分解结果显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是人口、经济产出和产业结构,贡献度分别为8.92%、292.39%和14.95%;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贡献度分别为-202.94%和-14.35%。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而且当前节能任务艰巨的事实,提出了进行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因素分析的必要性。基于200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分析了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以及煤炭消费比重的差异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要在短期内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必须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发展,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提升煤炭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河北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及科技发展情况进行定性研究,系统分析了河北省生物质能源产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内容,可为河北省生物质能源产业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撑。具体的发展建议有: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创新联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效率;构建服务体系,提供高效服务;创新投入机制,实施优惠政策;注重引进创新,完善创新链条;重视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能源及其引致的碳排放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全局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严峻的能源挑战.节约能源、大幅度改善能源效率是我国应对能源和气侯变化挑战的一条极其重要且有效途径.本文综合考量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及经济增长等4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一次能源利用的CO2排放及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既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又对于减轻农业环境污染,减少常规能源消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能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显的尤为重要。化石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我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一次性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的排放量逐年增大。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上,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王敬敏  朱益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86-6088,6092
首先利用河北省1980~2009年的能源消费历史数据,计算出这30年间历年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然后构建了河北省碳排放总量与经济总量、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式,并在此基础上预测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碳排放情况。最后针对预测数据和河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河北省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和实现低碳之路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山西省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采用排放因子法,基于种植业、畜牧业10类碳源,测算山西省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1—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0年山西省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先缓慢上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年均降幅4.1%。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42.2%和57.8%。其中施用化肥是种植业碳排放最重要的来源,年均占比26.9%。牛、羊养殖是畜牧业碳排放最主要的两大来源,平均贡献率为28.4%、21.9%。山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高值区多分布于晋北及晋南地区,低值区分布于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基于STIRPAT模型对山西省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估算结果的精确度较高,由此预测2021—2030年山西省农业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其呈下降趋势,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1和低碳情景2中,到2030年农业碳排放量分别为277.2万、268.5万、252.3万t。研究表明,山西省农业已实现碳达峰,随着低碳措施的进一步强化,未来农业碳排放呈持...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畜禽粪尿产污量估算以及污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污染源的养殖业废弃物进行产生量估算和风险评估,为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支撑。通过收集2014年河北省畜禽养殖量数据,利用各类畜禽粪便排泄系数,对河北省主要畜禽粪尿产污量进行了估算;参考畜禽粪便土地负荷警报值分级的环境影响,对河北省畜禽粪便、氮、磷耕地负荷进行了污染风险评价。估算结果显示,河北省2014年畜禽养殖业主要畜禽粪尿排放总量为14 109.05万t,其中,石家庄、唐山、邯郸和保定4个地市的畜禽粪尿排放总量占河北省总排放量的50.75%。牛粪尿产生量最高,占河北省畜禽粪尿产生总量的38.65%;其次是猪粪尿产生量,占24.71%;鸡粪产生量位列第3位,占22.26%。表明鸡、牛和猪是河北省畜禽粪尿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BOD、COD、NH3-N、TN、TP排放总量分别占总污染物排放量的97.04%、96.65%、95.16%、86.38%和87.90%。对环境影响风险评价发现,磷负荷影响严重,氮负荷和粪便负荷影响较轻。相比河北省其他地市,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承德畜禽粪尿对环境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周欢  龙丽民  李琪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91-8594
在我国,低碳城市理念主要应用于大中城市,而占绝大多数的县级城市低碳建设研究仍处于空白,低碳县城的建设对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意义重大。以河北省南和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南和县县城的高碳排放量与低碳吸收量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对南和县低碳县城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构想,以期为全国其他低碳县城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农业物质投入的五个方面:化肥、农膜、农药、农用柴油及农村用电,利用农业碳排放量估算模型,计算吉林省1999-2011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农业碳排放总量、组成结构以及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分为二个阶段,即波动增长阶段和稳步增长阶段。碳排放总量由1999年的205.3632万t增加到2011年的371.7199万t;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组成结构保持不变,依次是化肥、农村用电、农膜、柴油、农药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从1999年的505.2855kg/hm2升高到2011年的711.7935kg/hm2,其与人均GDP 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呈三次函数曲线,预计2012年将达到转折点。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总数、人均GDP、农业贡献值、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等驱动因素的弹性系数分别为2.6806、0.0767、0.2160、0.1247、0.0572。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显示:2012-2016年,吉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将由392.4663万t增加到494.1911万t,农业碳排放强度由709.1317kg/hm2下降到561.4089kg/hm2。吉林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否则,吉林省农业减排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6.
何源浩  李霞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49-14051
采用2004~2008年河南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相关数据,研究了河南省碳排放和碳吸收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年河南省碳排放量的走势以及区域性差异,并结合河南省碳总排放量和碳总吸收量的比较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和土地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经济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杜建国  刘雪琪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3):4309-4319
【目的】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在总碳排放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碳排放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和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基于此,通过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对其进行误差修正,为湖北省未来的碳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6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了1993–2017年湖北省农业生产活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并分析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一步通过Kernel密度估计发现,湖北省各地市州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最后,综合运用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湖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2%、2.21%,从总体来看环比增速呈现下降的趋势。农药、农膜、化肥、农用柴油、翻耕和农业灌溉等所产生碳排放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23%、2.44%、2.40%、3.32%、0.44%和2.32%;通过Kernel密度估计发现,在此样本考察期间内湖北省各地市州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有明显的扩大。湖北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的有:农业碳排放总强度,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灌溉等4类碳源导致的碳排放强度,且当湖北省人均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时,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农业灌溉等4类碳源的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了0.58%、0.59%、0.25%和0.15%,农业碳排放总强度便增加0.19%。【结论】湖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生产条件和地区发展战略不同,而导致地区间的农业碳排放差距越来越明显。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表明湖北省还处于传统耕作模式向绿色低碳耕作模式转型的关键期,并且这种发展模式已存在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浅海贝类与藻类养殖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为提高海域碳汇潜力、完成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调研获取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采用系统综合法对河北省海水养殖贝类与藻类的碳汇能力进行评估。【结果】2010年河北省海水养殖总产量3.29×105t,其中滤食性贝类占绝大部分,产量为2.91×105t。通过收获海水养殖贝类与藻类可实现碳汇作用约2.75×104t,其中贝类软体组织中9259.35t、贝壳中18152.57t、大型藻类藻体中33.76t,相当于减排CO21.01×105t,折合人民币6038万元。此外,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可实现碳汇作用2.74×104~6.91×104t。【结论】通过收获海水养殖贝类与藻类可以实现显著的碳汇作用,结合目前河北省适宜进行养殖的浅海滩涂利用率尚不足10%的现状,今后应着力发展基于贝类与藻类养殖的碳汇渔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