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要]中国互联网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电商平台的崛起,网络购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消费手段。本文通过网购时代的“复刻奢侈品”的消费现象入手,讨论互联网消费中商品物质性的集中呈现和展演所体现的文化逻辑。通过对三种复刻奢侈品消费的研究表明了一种消费中物质性相对于符号性而言开始更加受到关注的趋势,同时此类消费体现了符号性与实用性平衡的消费逻辑回归。此类研究有利于剔除以往在商品消费中过多考虑的性别或阶层的因素,立足互联网文化传播的视角,通过呈现商品中物质性的展演从而深化人类学关于消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随着影像生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虚拟技术的出现,一方面,影像生成走出了客观与现实的情境,体现出人的智慧与自由意志;另一方面,当影像符号的“仿真”日趋与现实绝缘,此种“拟像”文化之弊也不断凸显。很多青少年由于长年浸淫于“拟像”文化之中,混淆甚至颠倒虚拟与现实的界线,已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现状,对此,美国电影《大象》有着惊心动魄的反映。而要减少甚至避免“拟像”文化所导致的种种消极问题,当务之急是首先在国内各级院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3.
民族志诗学作为文学与人类学相交叉的理论研究形态,其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人类学研究中的诗性要素。自现代人类学研究以来,民族志研究的诗学倾向肇始于克利福德·格尔茨,其文学性首要体现于民族志文本的书写体制之中。它作为田野经验的文本化呈现,既包含着“在场”与“离场”的交错杂糅,也关涉着“观察”与“理解”“表述”与“阐释”之间的缝合。格尔茨认为,从事人类学的文化研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化”视为“文本”所进行的一种“诗学”或“文学批评”向度上的阅读、分析与反思;而人类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作为“人学”的文学。在此,民族志作为一种召唤与回忆的拟像之物,通过具身化的方式而对文化的“他者性”勾勒一种复象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与经济社会的高度重合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受大数据推介技术所宰制下的很多消费者进行网络消费时变得不再基于其现实需求,消费行为渐渐变为一种消极的异化偏离。在本质上,那些被符号化的商品价值与层出不穷的消费陷阱深刻影响着“赤裸的”消费者,陷入被动的消费环境中产生虚假的自我认同。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带来的消费异化现象,将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打破“资本逻辑”的宰制,在数字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实践过程中促进技术开发与应用者内在德行的培育,督促市场监管部门用好“看得见的手”加强市场管控,广大消费者还应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主动构建理性思维抵御网络消费异化。  相似文献   

5.
今天处于文化消费时代,那么从消费与时尚的语境来考察文学也是一个途径,因为消费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不是着重于消费商品本身,而是消费的所蕴含的符号意义,而时尚是符号意义的一个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其一,阐明当今文学所处在的消费-时尚语境,这样一个语境和它的文化逻辑;其二,说明社会时尚如何渗透到了文学中,形成文学中的时尚;其三,剖析在消费与时尚的语境下,文学所体现的问题,或者说从消费-时尚语境来看文学所体现的问题,关键不是给出某种答案,而是说明某种观看的视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中“沦陷”。而新媒体为现代消费“神话”和“符号操作”提供了便捷,从而使得新媒体成为了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主要领地。在消费的社会逻辑中,主体的人成为了大众,并进一步被培养成为“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人,主体性面临着丧失的危险。从另一个角度看,新媒体也为艺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而选择艺术的“审美救赎”是沉溺于网络的人的另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群文化是网络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观、仪式和精神意趣,而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符号,品牌则是网络社群文化的外在表征。网络社群文化形塑并引领着成员观念与行为的同时,还催生了社群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它体现为成员间交流与交换行为的互渗、信息共享与分享模式的对流,并推动品牌由“物格”向“人格”的价值转向。因此,网络社群背景下的品牌建构理念应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品牌开放”为导向,品牌传播策略也应向“链接社群”的方式转换。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本质上属于符号表意问题,其表意机制源于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在符号表意中,任意性和像似性具有互补性,前者保证符号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后者保证符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由符号的表意机制推至社会文化范畴,一个理想的社会文化需要符号任意性和像似性保持恰当的平衡,才能显现出充分的诗性。而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符号表意问题,其符号像似性有余,任意性不足,并且其符号像似性也主要是基于图像式像似和图表式像似,这两种像似机制使得网络流行语难以突破系统的制约,仅仅表现出一种文本诗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由"世界工厂"向"符号工厂"演进的过程中,现代传媒深度介入并主导文化符号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的媒介化趋势日益显现。这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上,也表现在新文化符号的生产与消费上。而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众书写"和"出版后过滤"的生产与把关机制,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这一趋势。文化的媒介化不仅为我们理解现代传媒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同时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代传媒的社会责任:一是发挥现代传媒在符号生产中的主导作用,防止现代社会的符号鸿沟;二是善用传媒符号权力,化解现代社会文化消费中的符号暴力;三是坚守现代传媒的公共性,警惕文化媒介化背后的权力渗透。  相似文献   

10.
湘西凤凰神奇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养育了中国现代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其作品独树一帜的“边城”民俗风情,不仅是一道奇诡灿烂的地域风情画卷,更是一种神秘悠久的民族文化象征性隐喻符号。这种文化符号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与支配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同样也可以借助于沈从文先生的文本符号载体,揭示出湘西凤凰苗族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模式。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这个崭新而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沈从文先生故乡题材作品的语言符号解读,分别从自然信仰、祖先信仰、神灵信仰三个方面,揭示出沈从文故乡题材作品所呈现的民族宗教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1.
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初探孙法鑫彝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服饰,保持其强烈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作为彝族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形式载体,彝族服饰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而且表现了一定的等级特点,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  相似文献   

12.
后图像时代和视觉文化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对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的影响,采用媒介技术美学和文化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后图像时代的概念.如果说,图像时代是影像向拟像的演进,那么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后图像时代则是拟像向拟物的转化.这是一个以全身心投入的联觉体验为主导的交互式的"第二媒介"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逼真直观转化为虚拟交往,游目骋怀的视觉审美消费转化为上手操作的实践审美生产.简言之,视觉文化走向终结,虚拟体验的联觉文化方兴未艾.这种新的文化,强烈地呼唤一种全新的伦理型美学,并亟待学理上的澄清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与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语言符号成为了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同时新的语言词汇的出现以及被社会的认可,也总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中完成的,每一个时代语言符号都标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本文主要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14.
文人画”与“院体画”体现了中国绘画史中两种最为重要的绘画审美思想与艺术创作形态,对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时代审美内涵。“ 文人画”观在明代社会文化形态中的意义转变以及近现代绘画史研究中的涵义拓展,体现了其审美内涵的时代发展特征。“院体画”则是伴随着封建社会宫廷画院的产生出现的,有其鲜明的绘画风格特征与时代审美内涵,但是“院体画”的说法在当代已经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5.
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的过程,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它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师”和“学生”概念的内涵,还使教育中的权力资源得以重组,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更趋于民主,实现了师生行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6.
信息消费的创新性特质体现在:信息消费本质上是符号信息的社会流动,它适应了今天社会复杂的“互动”要求,赋予了社会控制新的意义;信息消费是一个信息认知、选择、重组的过程,当它成为一种社会主要的消费形式时,就会将社会带入一个持续学习、创新的发展时期;信息消费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机器对人的异化、生产对消费的异化,信息消费中的符号互动的特质,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着原有生产和营销的运作模式,也创造了市场中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的生态。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目前的广告功利性太强而人文性、文化性太弱,使广告在形式上出现同质化、媚俗化、浅薄化等诸多问题,其所建构的符号体系是一种"拟像",而不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意象".这种形而下的拟像的普遍存在,对于中国广告文化的长远发展是危险的,它导致中国广告"文化性"与"感受性"缺失.所以,我们应从"拟像"到"意象",来建构广告符号体系的文化性;从"有意味的形式"出发,来表现视觉元素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鼠标轻触的那一刻我们就与这个世界联系起来了,在与世界相连的同时,每个人的信息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留在了互联网的大数据库中。数据库像鹰眼般无时无刻监视着网络世界的一切,并快速形成一个由信息技术完成消费控制、由消费行为建构符号意义的社会。以网络购物为切入点,以福柯的话语理论及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符号学原理为基础,分析网络消费中全景监狱的权力阶层与话语体系,以期通过调查数据最终阐释消费社会对个体消费意识的符号建构。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空间的群体传播特征使得粉丝亚文化异军突起,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资源有限场景下,相关研究主要从“冲突—斗争”和“抵抗—收编”模式关注文化互动。在媒介化社会中,网络技术以其创新、链接和共享等底层逻辑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延续,传统的文化互动模式对此难以解释。借鉴文化共生理论,以协同共进作为切入口,关注主流文化与粉丝亚文化间的互动,可以发现主流文化通过征用符号获得进入粉丝亚文化的通道,实现国家在场,同时通过约束性条件抑制亚文化的反抗性冲动;粉丝亚文化则通过借用主流精神尤其是伦理道德增强其社会合法性,形成符号嵌入,进而获得长期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正处于“全媒体”时代,传播内容的时新性、时效性,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以及传播效果的直接化使得“地球村”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印证和呈现。流行音乐,以一种大众文化的身份被广大受众普遍接受,从最初的萌芽、壮大再到逐步全球化的扩展,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逐渐成为了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中,新兴媒体的出现以及在此环境下形成的新的大众娱乐方式和“消费习惯”对流行音乐的传播无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影响着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其整个传播系统的升级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