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民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保留其特色风貌并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金沙江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河谷地带的生土民居独具特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民居已呈空心化。本文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传统生土民居进行现场调研和测试,总结了该地区传统牛土民居的生态特性,并根据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条件提出了一些环境提升的措施。研究可为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民居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类型,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地。同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都赋予了不同地区民居独特的地域性。陕南地区拥有优秀的民居建筑设计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为例,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调研等形式,研究紫阳传统民居特点,主要从多种材料组合建造视野出发,探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紫阳民居建筑特征。  相似文献   

3.
浅析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与风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由于其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多种民居形式,并就其类型和风格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桂东南地区传统乡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窗》2016,(10)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城镇一体化及社会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下,传统乡土民居慢慢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中。本文试图结合历史地理学及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通过桂东南地区传统乡土民居建筑文化特征和现状分析,为探讨该地区传统乡土民居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怒江流域中游地区为例,通过对不同纬度、不同气候条件的多民族民居的调查,从建筑的地域性角度出发解析传统民居农业生产方式影响下的建筑观,并分析影响民居建筑地域文化发展的相关因子。研究发现,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多民族混居区的民居特色,不以民族划分,相反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共性;结合当前民居更新凸显的问题,提出怒江民居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严广超 《华中建筑》2003,21(1):81-84
阐述了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由于其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多种民居形式,并就其类型和风格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客家地区现存有大量传统民居,作为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的载体起着重要的场所延续作用。多数传统民居处于使用状态,一些民居由于建筑结构受损正逐步失去它的历史作用。随机选择广东省客家地区3个市县的4个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受损类型、程度与数量,并对民居结构受损原因和能够经受近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自然磨损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毓劼 《住宅科技》2002,(10):40-41,46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因其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得各地的民居体现出多姿多彩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晋北和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因"走西口"这一历史原因有着相近的特征,但因两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氛围及历史发展过程,民居的空间形态和建筑构造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研究选取晋北和内蒙古中部地区较为典型的农宅为调研对象,分别从院落布局、建筑构造、屋顶形式、室内空间、民居装饰五个方面对两地的传统农宅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两地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商丘地区位于河南省东部,处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在交通上被称为"四省通衢"之地,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较为繁荣,其传统民居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商丘地区地处豫东平原地区,临近明清黄河故道,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历史上受黄河泛滥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传统民居本身的耐久性以及城市发展等原因,传统民居保留较少,现存传统民居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所建。该文通过对该地区现存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从传统民居平面布局、民居形制、结构形式以及装饰等角度对豫东平原地区传统民居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1.
清末至民国时期武汉出现了民居建造的高峰,这些居住建筑既有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木构架院落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影响而产生的联排里分建筑、独立式住宅和公寓等。两者构成了武汉的城市肌理,集中反映了武汉的自然条件、传统文化、经济形态和社会历史。然而,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其建筑质量逐渐下降,数量不断萎缩,这种独特的城市文化痕迹正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急剧消逝,极有可能埋没在城建脚步的灰烬中,被新式建筑所取代。本文对此时期的民居从平面布局、外观装饰、结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其建筑形式的手段,达到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陈国栋 《山西建筑》2011,37(34):7-9
通过对“礼乐”意义的思考,讨论中国古人的“宅园”居住理想,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进行了思考,尝试探讨中国建筑空间的历史性与精神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引导读者思考中国建筑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碉房是青藏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藏族传统居住建筑形式。 文章基于广泛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从历史称谓、墙体材料与结构形式三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维度,辨析宫堡建筑、宗教建筑与碉楼等不同功能性质建筑同碉房在营造技术和形态特征上的内在关联,从文化维度,辨析它们同碉房在竖向功能布局与装饰模式上的异同,发现均是以碉房为源头发展而来的阶段性产物。从而在理论上澄清藏族传统建筑体系中这一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碉房实为一种体系化存在。  相似文献   

14.
窑洞是陕北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它不仅是当地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结晶,而且符合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文以陕北地区传统窑洞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提出了陕北地区传统窑洞建筑的通风设计策略,旨在探索传统窑洞建筑改造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集结多民族建筑文化的原生态建筑 撒拉族篱笆楼在民居构造方面极具特色,但 近年来遗存数量逐渐减少。本文基于循化县 现存篱笆楼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发展变迁 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 篱笆楼的承重体系、围护结构和装饰装修三 方面入手,考查撒拉族篱笆楼的构造特征,以 期为循化撒拉族篱笆楼民居的全面研究和更 新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16.
唐黎标 《住宅科技》2012,32(9):40-42
文章就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居住文化,推动中国居住文化的创新,对现代家庭装饰装修过程中,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风格特点,人文意识,伦理观,以及传统建筑装饰蕴含的美好愿望,传统建筑装饰崇尚自然的意识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其传统的佛教建筑具有以泉州木建筑为代表的闽南建筑特色。本文从佛教教义理论与行为规则、中原官式建筑、本地民居建筑、海外建筑文化四方面入手浅谈其对泉州传统佛教建筑型制特征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白丹  闫煜涛 《华中建筑》2013,(12):161-164
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全面的认知其内容和存在状态,豫西地区窑洞民居作为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其所蕴舍的植物文化进行剖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分析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自然环境、修建理念、风水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与植物文化相关的内容和组成,探索和总结了植物文化的存在形态和特征,为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求具有良好自然通风的传统民居形式,本文对云南彝族传统民居的室内、外空气温度和风速进行了实测;并利用CFD软件对其室内和院落的风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各建筑因素(院门的开启、院墙的高低、畜棚的位置及门窗的设置)对自然通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设置窗户和百叶、增加通风槽、扩大正房厦子能有效提高室内的自然通风效果;合理调整附属建筑的位置、院落尺寸和院墙高低能改善院落的自然通风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风环境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拉萨自古以来就是藏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受到地域自然条件和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的建筑色彩环境。拉萨城市建筑色彩除了色彩本身的特性外,还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高原文化信息的传递媒介,它含有地域文化附加在其上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拉萨城市和藏民族的文化。从拉萨历史沿革入手,分析了拉萨城市传统建筑色彩形成的影响因素,对拉萨传统城市建筑色彩的内涵及形态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拉萨城市建筑色彩进行整体规划和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