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一场具有相当振幅的地震发生时,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解释地震源在哪里、地震是由什么样的断层运动产生的,甚至还能预测余震持续的时间。但奇怪的是,所有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当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07,(21):16
当一场具有相当振幅的地震发生时,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解释地震源在哪里、地震是由什么样的断层运动产生的,甚至还能预测余震持续的时间.但奇怪的是,所有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当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A.  CB 邓荣辉 《世界科学》1991,13(7):24-26,14
地质学家们常用的概念,诸如漂移着的岩石圈扳块、洋底扩张与俯冲、地幔对流以及现代地球动力学的其他一些问题,完全是根据地球物理研究,即地震、重力和磁力研究得出的.但是,当涉及我们这颗行星的地质历史时期板块的特性问题,亦即在解决古地球动力学问题时,地球物理学便退居次要地位,而最受欢迎的倒是地质的标志,即与这种或那种地球动力环境相对应的岩石组合.如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绕日的椭圆轨道,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对几十年来中国发生的七级以上的大地震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际发生的地震经度基本符合,这说明地震与天文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地球自转运动与新疆灾害性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大伟 《科学通报》1990,35(8):619-619
新疆地处欧亚板块的中南部。它受到南面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的影响,使新疆成为一个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的内陆地震区,列居全国第三位。新疆自有历史记载的1600年到1988年,新疆发生包括3次M_s≥8.0级大地震和18次7.0—7.9级灾害性地震马宗晋等人在研究内陆地震的动力问题时,曾认为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应考虑为全球地震活动的一种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6.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韵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铭 《科学通报》1990,35(18):1402-1402
近二十多年来,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和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文章讨论过。许多人都注意到地球自转加速期和减速期中的地震活动特征。有证据表明,有的地震带在加速期易发生地震,而有的则相反,在减速期易发地震。我国许多学者对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的研究发现,这个地区的地震活动存在近20年的周期,10年左右为活跃期,另10年左右为  相似文献   

7.
晨风 《科学之友》2013,(6):32-33
一项最新研究否定了太阳活动与地球地震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并且重申一项科学界的共识,那就是在目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地震都是无法进行预测的。不出所料的,在四川雅安发生大地震之后,网络上便开始疯狂流传各种荒诞不经的谣言,有人宣称自己能够预测地震,有人声称自己发现云彩或其他自然现象发生了异常,各种阴谋论更是甚嚣尘上,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由于2013年正值太阳活动高峰,其中就有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太阳活动与地球上  相似文献   

8.
四川芦山地震勾起了国人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再想到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智利、日本等国多次发生8~9级大地震的情况,人们不禁会想: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说,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次震级较大的地震,但"我们只能说地球在运动,目前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地震增加"。同属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伊丽莎白.科克伦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  相似文献   

9.
1 极移的地震激发研究三维的地球自转变化可分为两个分量,即(1)一维的自转速率的变化,常以日长的变化来表示;(2)两维的地球自转轴指向的变化,亦即极移.在角动量守恒的前提下,地球内部地球物理过程会导致大尺度的物质运动造成“地球物理变化”,这包括固体地球及海洋的潮汐形变、大气波动、水圈的变化、洋流、地震的位错、冰川期后的回弹、地壳和地幔的移动以及地核的活动.本文论述的是极移与地震的关系.地震活动性与地球自转的相互作用,自从100多年前极移发现以来就可能已被注意到了.一方面,非均  相似文献   

10.
Tenn.  H 王勇 《世界科学》1991,13(3):27-29,47
一、断想1.地球母亲可愚弄吗?70年代初的美国,有这样一个颇受欢迎的商业电视广告:一位推销员请地球母亲品尝一种新制奶油,而隐瞒了人造奶油的真像.母亲稍稍尝了一点,细细品味后夸道:"哦,这正是我心爱的鲜奶油".但当母亲明白这是人造替代品时,她终于发怒了,雷鸣电闪中,母亲愤慨地呐喊:"太过份了,愚弄地球母亲!"  相似文献   

11.
仅在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发生的10年前,圣安德烈亚斯断层(San Andreas Fault)才被发现,但这一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地震成因的看法。一个世纪之前,当安德鲁·劳森(Andrew Lawson)刚开始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的时候,当时的人们都一直认为地震只是地球生态中的偶然事件——那时的教科书将地震描述为“地球表皮不明原因的颤抖”。发现圣安德烈亚斯断层1890年,劳森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在那个时候他开始对周围的地质环境感兴趣,并立即被旧金山南面海岸山岭(CoastalRanges)的地质状态所吸引。30年前(1860年),乔赛亚·惠特尼(Josiah Whitney)描述…  相似文献   

12.
文澜 《科学之友》2005,(6):20-20
地球在遥远的过去发生过多次物种大灭绝,这种灭绝一次次地将地球生物推向绝境。科学家发现,物种灭绝并不是源于什么突发事件,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而目前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阐述了地球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科学家发现当今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地球生物随时可能再经历一次物种大灭绝。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探索》2005,(6):6-6
科学家最近发现,地球上大约每过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生物大灭绝,即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物种都会灭绝。这一发现暗示,有一种力量在定期推动这种大毁灭的发生。科学家分析了目前最完整的一部海洋化石记录,其中记载着在过去5,42亿年中36380个海洋物种的  相似文献   

14.
杨志根 《科学》2005,57(2):25-28
2004年12月26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58分.在印度洋近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端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特大地震,数十分钟后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了南亚、东南亚十多个国家的沿海地区,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这是近百年来地球上最严重的世纪大灾难之一。灾难过后人们再次醒悟,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性、区域性的海啸预警系统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5.
狂暴的边界     
在板块交界的地方,板块频繁地发生着碰撞、挤压,造出巨大的山脉和深邃的海沟.在这些地方,地球的暴怒达到了顶点,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地震、火山和海啸都产生于此.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期 ,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地球像一个悬在空中的球体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园。从空中看到的景象给人以整体的印象 :海洋、云、沙漠、森林 ,以及一些人类活动的迹象都是整个地球系统的组成。因此 ,当科学的“地球系统”的范例被推演出来时 ,“地球飞船”就无疑地被大众所接受。而“地球系统”的概念则成为“世界变化”项目中的基础概念。在整个人类历史中 ,尤其是最近的 1 0 0到2 0 0年里 ,很明显地 ,人类只是“地球飞船”唯一的“乘客”。但现在 ,人类已从自己的“乘客”座位上走了出来 ,要作为这架飞船的“飞行员”。当我们…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地震频发,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地震带来的伤口逐渐愈合,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地震灾害可能还会造访。地震危害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发生时地震波怎么在地球内部传播?造成的强地面运动是否有规律可循?如何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观察到地球内部的活动状态,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可能的地震危害?关于地震的种种疑问,我们总会想到去问那些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地震     
蔡途 《科学》2006,58(3):11-13
地震是一种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发生的地面震动现象。这种地面震动是由地震波携带的巨大能量造成的。在地球内部激发出地震波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震源深度不超过60公里时称浅源地震.大于300公里时称深源地震.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源地震。每年全球记录的地震达几百万次.但其中破坏性地震仅数十次,绝大多数地震对人不产生震感.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察觉。另外,地震波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地球内部运动情况的信息;人工激发的地震波还可用来寻找石油、煤、金属矿、地下水等资源。  相似文献   

19.
量子陀螺仪     
我们在地球上度过的每一天并不全是 2 4小时。地震和云系会悄悄干扰地球的旋转 ,使地球的自转时间增加或减少零点几秒。目前测量方法的灵敏度还不足以测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即使这些变化是由大的震动造成的。最近 ,加利福尼亚大学实验物理学家研制的一种新型装置也许能跟踪测量地球每天旋转时间的细微差异。科学家们用超低温氦 -3制成了一种陀螺仪 :这种无摩擦的超流体随着地球旋转轴心的方向变化发出或强或弱的信号。1 997年 ,这个研究小组将超流体氦 -3挤压穿过单层有孔薄膜时 ,他们首次发现了量子哨音。这一次 ,他们在环形容器的里外…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大地震令地球科学家们猝不及防。一年过去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地球科学家们在回顾这次地震时仍在为因缺乏预见而自责。5月14日出版的《自然》以“沉睡的巨龙”(The Sleeping Dragon)为题刊发杂志首席记者亚历山德拉·威茨(Alexandra Witze)从地震灾区发回的报道以及《自然》为地震一周年回顾专题配发的社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报道指出,与其他地震相比,这次地震更加暴露出地震灾害研究领域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