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口服红霉素或口服西沙必利3种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比较。方法将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12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红霉素组43例,西沙必利组38例和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简称抚触联合吸吮组)39例。3组均给予保温、体位疗法、部分静脉营养及改善喂养策略等常规治疗。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每次2.5mg/kg每6h1次口服;西沙必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沙必利每次0.1mg/kg,每6h1次进食前30min口服;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新生儿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疗程均为3~5d。结果 3组患儿在病程和呕吐时间、胃残余、平均增加体重、日增加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与红霉素组,西沙必利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相当,临床可适当减少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药物治疗,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适度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早期干预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极低体质量儿86例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于入院后48 h经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口饲。治疗组同时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喂养不耐受。了解两组早期经胃肠喂养耐受情况,并对两组体质量增长情况、自行吸吮时间、胆红素变化等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体质量增长、自行吸吮时间好于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早期小剂量红霉素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提高其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4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47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针剂3~5 mg/(kg.d)加入5%~10%萄葡糖注射液中进行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及体质量增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治疗方法也有改进,尤其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再障疗效明显。我们自1996年1月至2000年1月应用口服环抱素A联合SSL方案治疗重型再障 15例。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25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5岁至12岁,平均 6.5岁,其中重型再障 Ⅰ型(SAA-1)12例,重型再障Ⅱ(SAA-Ⅲ)3例。对照组 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岁至11岁,平均7岁,其中重型再障Ⅰ型8例,重型再障Ⅱ型2例。 二、治疗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服不同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广东省16家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组(第8~10日龄起口服红霉素12.5mg/kg,每8h给药,疗程7~10天),小剂量组(口服红霉素5mg/kg,给药方法同上),对照组(完全不用胃肠动力调节药物)。记录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儿的喂养相关指标及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等,并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纳入研究的患儿共122例,其中大剂量组37例,小剂量组47例,对照组38例。入组后两治疗组患儿体重增长速度、体重开始增长日龄、肠内热卡达到基础热卡日龄、达到全肠道喂养日龄及体重EUGR发生率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但按胎龄32周再分亚组后比较,以体重为指标EUG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治疗组患儿随访6个月均未见明显红霉素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中选取的两种剂量红霉素口服对早产儿(包括胎龄<32周者)喂养不耐受均有治疗作用,所采用的红霉素治疗方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间断胃肠喂养、持续胃肠喂养、吗丁啉、小剂量红霉素4种干预措施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胎龄28~32周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分为4组,分别予间断胃肠喂养、持续胃肠喂养、吗丁啉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处理.每日记录喂奶量、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并观察胎粪排泄情况.每日记录体质量,计算体质量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结果 间断喂养组胎粪排出时间为(3.6±1.6)d,达到全胃肠道营养喂养时间为(15.8±5.6)d,持续喂养组分别为(5.2±2.0)d、(17.1±4.4)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喂养不耐受改善率方面,间断喂养组为37.5%,持续喂养组为32.5%,而吗丁啉组为80.0%,红霉素组为87.5%,后两组分别与前丙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呕吐消失时间方面,吗丁啉组为(2.97±1.27)d,红霉素组为(2.16±1.65)d,均低于间断喂养组[(4 33±2.49)d]及持续胃肠喂养组[(4.85±2.14)d],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胀消失时问方面,红霉素组为(2.47±1.34)d,明显低于吗丁啉组[(3.59±1.35)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口服吗丁啉、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种干预措施首选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其次为口服吗丁啉、间断胃肠喂养,以持续胃肠喂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7.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生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或疾病影响均可造成喂养不耐受,其胃肠动力的发育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发育相比相对迟缓,故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危重症新生儿中很常见。喂养不耐受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通常导致肠外营养的延长,而这将使新生儿易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肝功能障碍并使住院时间延长。近年来发现红霉素对胃肠道有促动力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力求探索出关于喂养不耐受诊断及治疗的适当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或疾病影响均可造成喂养不耐受,其胃肠动力的发育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发育相比相对迟缓,故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危重症新生儿中很常见.喂养不耐受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通常导致肠外营养的延长,而这将使新生儿易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肝功能障碍并使住院时间延长.近年来发现红霉素对胃肠道有促动力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力求探索出关于喂养不耐受诊断及治疗的适当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纵隔气肿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平山县东三坡卫生院新生儿纵隔气肿,是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继发于新生儿窒息。我科自1987年以来共收治新生儿纵隔气肿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生后2~12小时入院15例,12~24小时入院4例,30小时入院1例;足月儿7例,早产儿3例,过期产10例;16例有窒息史,4例无明显窒息史;脐绕颈3例,羊水胎粪污染15例,羊水过少3例,无羊水1例,羊水正常1例。2.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以吸入性肺炎收入院。15例吸入胎粪,5例吸入羊水;临床主要表现为窒息…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对41例出现喂养不耐受VLBWI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9例予常规处理;治疗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3 mg/(kg·d),1次/d,用药至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后。结果 治疗组腹胀及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至正常出生体质量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VLBWI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浅析新生儿休克与胃肠功能衰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休克可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有胃肠衰竭,常提示病情凶险,治疗困难。本文对休克并发胃肠功能衰竭病例进行分析。临床资料选择我院新生儿病房危重新生儿病例30例,男21例,女9例,日龄~7天20例,7~15天10例;1500g~2500g17例,>2500g13例。原发病新生儿败血症10例,(其中金葡3例,克雷白2例,大肠杆菌2例,表皮葡2例,绿脓杆菌1例)。重症肺炎4例,重症新生儿硬肿症12例,新生儿重症窒息4例(Apgar评分<3分)。休克诊断参照新生儿循环功能不全评分表法。临床表现:反应低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1月至12月住院且符合研究标准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喂养不耐受,分为喂养不耐受组和喂养耐受组.回顾分析早产儿住院及随访至校正月龄6个月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612例早产儿,其中喂养不耐受组182例和喂养耐受组430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不耐...  相似文献   

13.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存活率的提高,其喂养问题亦更加明显,由于受胃肠动力影响,VLBWI常存在喂养不耐受现象。近年发现红霉素有促胃动力作用,本院于2001年1月至2003年8月对22例出现喂养不耐受的VLBWI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发现危重病儿时甲状腺功能发生变化,表现为T3值降低,TSH值正常,临床无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称为“低T3综合征。”为探讨窒息状态下甲状腺功能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对1996年8月至1997年12月住院的36例窒息新生儿进行了T3、T4、TSH测定,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36例窒息新生儿,其中轻度窒息21例,重度窒息15例,男24例,女12例,平均胎龄39±2周,平均出生体重3150±620g。对照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胎龄40±2周,平均出生体重3175±5…  相似文献   

15.
甲硝唑治疗新生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25例疗效观察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儿科(273100)孙秀荣,袁银玲,胡会霞,周桂芳1临床资料25例中,男15例,女10例。足月新生儿23例,早产儿2例。日龄<3天2例,~7天9例,~14天12例,>14天2例。原发...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拇指扳机指1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天性拇指扳机指较少见,我院自1978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17例,31只手,治疗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本组17例,其中双侧14例。男5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2.4,年龄2~5岁。多数在1~2岁时发现。主诉为拇指不能伸直,屈伸受限。无明...  相似文献   

17.
喂养不耐受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喂养不耐受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方法。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不耐受的低出生体质量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部分静脉营养配合13胃管饲微量喂养,对照组完全采用静脉营养。2组均于治疗10d后检测其血浆总蛋白、血尿素氮、血清总胆红素、胆固醇,并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及住院时间。比较2种方法在喂养不耐受低出生体质量儿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0.5个月,治疗组体质量明显较治疗前增加(P〈0.01),喂养耐受率、血总胆红素水平、自吮奶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30例中,治愈25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对照组30例中,治愈21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4例。2组患儿治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部分静脉营养配合口胃管饲微量喂养是喂养不耐受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早期最佳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小儿急性偏瘫58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福利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2):72-72,12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组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以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41例 ,女17例。年龄 :小于3月13例 ,~5岁6例 ,~7岁10例 ,~9岁15例 ,~12岁14例。秋季发病30例 ,冬季发病13例 ,春季发病10例 ,夏季发病5例。来自农村51例。二、临床表现左侧偏瘫26例 ,右侧偏瘫32例。发热12例 ,惊厥18例 ,昏迷15例 ,头痛呕吐16例 ,中枢性面瘫15例 ,吞咽困难2例 ,患侧肌张力增高36例 ,双侧巴…  相似文献   

19.
对我院1990~1997年住院患儿中16例因外部刺激诱发低钙性喉痉挛者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6例患儿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5天至2个月5例,~6个月7例,~12个月3例,>12个月1例。原发病为肺炎者4例,低钙性喉痉挛3例,低钙惊厥2例,高...  相似文献   

20.
腹泻病患儿血清β-乳球蛋白IgG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腹泻病可由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引起。目前食物过敏因素引起的小儿腹泻病已被人们所重视 ,认为大多数喂牛奶的婴儿有牛奶蛋白的抗体存在。有关婴幼儿奶制品过敏的临床研究 ,国内报道不多 ,为了探究牛奶蛋白过敏与小儿腹泻病的关系 ,本院自1998年至1999年对96例住院的小儿腹泻病儿进行有关临床检测 ,现分析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受检对象96例 ,分为3组。第1组(32例 )为病毒性腹泻组 ,男17例 ,女15例 ;最大年龄12月 ,最小年龄2月 ,平均年龄4.5月 ;平均病程7.5天。32例中母乳喂养23例 ,人工喂养4例 ,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