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寒论》脉象特点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脉象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仲景脉学思想及脉诊特点,为后世脉学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某些脉象的涵义和运用,与后世脉学相比又有其独到的特点。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如下。主病的多重性《伤寒论纲目》指出:“病气之阴阳既成,脉之阴阳必应。”说明病脉是正邪斗争消长,脏府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这种反映有其规律性。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洞垣全书·脉诀阐微》指出:“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伤寒论》以其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阐明了脉象主病的多重性,突破了脉象主病的一般性认识,揭示了脉同而病异的病理机制。本文举浮、迟二脉为例,探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四时脉法"对"六经"体系下脉学系统的影响,总结"四时"对张仲景《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影响规律,还原仲景"四时"阴阳观的"天人相应"思想。[方法]从张仲景"四时治疗法"所反映的"四时"变化与六经的对应关系,来探讨"四时"变化对仲景"六经"命名的影响及"四时"变化与仲景脉学体系的关系,立足仲景《伤寒论》原文,用仲景自身的思维和语言来解读《伤寒论》六经辨证及脉学体系。[结果]仲景《伤寒论》运用"天人相应"的思维模式,从"四时"变化的角度确立"六经"疾病体系,《伤寒论》"六经"的脉学体系与"四时"脉象的变化相吻合,《黄帝内经》的"四时脉法"是仲景脉法的核心。[结论]从"四时"变化的"天人相应"角度解读仲景的"六经"及其脉法体系,为研究《伤寒论》及仲景学说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仲景脉法贯穿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全书之中,学习仲景脉法是继承以上经典著作的关键。本文仅就学习仲景脉法(即平脉辨证)谈一些体会,谬误之处,请予指正。仲景脉法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此文主要围绕“平脉”的基本概念及“平脉法”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分析阐发。按照原文编排体例,用串解的方式,依次从平脉大纲、诊脉之法、特异病脉、脉象类别及诸脉主病五个方面,重点解难辞、义,会通《內》《难》《金匱》及六经病篇来讨论“平脉法”的脉法奥旨及脉学思想。认为“平脉法”与“辨脉法”比较,立论偏重于临床脉诊的具体问题,如诊脉辨证的一些具体方法、特异疾患的脉象表现、临证脉象的类别及诸种脉象主病的举例论述等。指出,“平脉法”不但是《伤寒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古代脉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病主要的是用四诊,来辨别症状的表里虚实阴阳寒热以及卫气营血,脏腑经络等证。但是在中医运用和学习四诊中,一般都重视望闻问三诊,忽视切诊,认为脉象比较玄妙,难学难用。在临床应用中对于脉症相符的脉象,如数脉发热,迟脉恶寒,浮脉病在表,脉沉病在里等正常脉象,大都易于运用,便于学习;如果脉症相反,如表症脉反沉、里症脉反浮等证,却不易认识和辨证施治。因此学习中医切诊中,不但要学习和掌握脉症相符的脉象,更重要的要学习和掌握脉症相反的证候。以下提出几种常见的脉证相反的证候,来进行辨证、施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金匮》是仲景论治杂病的专书,而其中的虚劳病篇更是仲景论治杂病的典范。虚劳病是一种气血阴阳皆虚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在篇中,仲景对其脉因证治皆作出了经典性的,概括性的描述。脉象上,以脉大,脉极虚为纲;病因上,一是"生病起于过用",二是年老体衰;证治上,一是重视脾胃,如小建中类方。二是重气血,分虚实,如薯蓣丸,大黄蛰虫丸。三是重视脏腑性情,如酸枣仁汤,肾气丸等。《金匮》虚劳篇的脉因证治不仅整体上密切相联,而且四者皆取法于《内经》,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之精神。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的脉象比较法张继东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方法之一,《伤寒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了脉象比较法。它通过对伤寒病症发展过程中的脉象变化的形象的鉴别对比,使证因脉明,从而有助于辨证立法的确定。一、病槽变化比较。太阳病见浮脉,但太阳病有...  相似文献   

9.
五苓散方原载于仲景《伤寒论》太阳篇,在《金匮要略》中亦有论述,为后世经方学派及时方学派常用方剂之一。伤寒、金匮将五苓散用于太阳病,恶寒发热,或发汗后,口干、口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等症,如“太阳病,发汗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原文论述麻黄升麻汤证时,强调"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的脉象特点,成为脉证合参的重要指征,惜其语焉未详,故后世对此颇有争议。从脉象角度来解读本方证,对麻黄升麻汤证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伤寒论》的脉法体系为依托,结合临床中对厥阴病脉象的总结,深入挖掘麻黄升麻汤证脉象中"厥"的形成、诊断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不仅有助于还原麻黄升麻汤证的经典原意,亦可进一步拓展《伤寒论》脉诊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提示性脉症”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条文中论及的某些脉症,如“舌上干燥而烦”之“烦”,“发热”之“热”,“脉静”之“静”等,在后人的研究中多照文推论,以“字”解病,致使概念含糊,释义不一。通过结合临床及《伤寒论》原文本义对上述“脉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此类脉症是仲景借以提示某一病证的病机、病变程度及预后而附加的,为“提示性脉症”,并非疾病之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世医家将仲景《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概括为“六经辨证”。但《伤寒论》篇中,每病之首并无“经”字,亦不依经脉统摄全篇,而以“三阴三阳”冠之。从字面而言,“六经”很给人一个只是经脉之病的印象,不能全面反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只是沿用已久,人皆称之。究其实质,还是称为“三阴三阳”辨证较能贴切仲景本意。 三阴三阳辨证应包括如下三个内容:1 三阴三阳的概念 三阴三阳不单指某一经脉,它包括:  相似文献   

13.
考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注),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超,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止,十篇皆以同样的字句,同样的格式:“辨××病脉证并治”名篇。仲景为何不以“太阳病”、“少阳病”等名篇,却郑重地添加了“辨”及“脉证并治”的字词呢?这不能不细究之。“辨”,即辨识脉证,也就是我们如何认识疾病的过程。“并治”,即一并讨论其证的治法、治方,也即“论治”。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公元三世纪初的先师仲景,不可能依靠任何物理测试和生化检验的数据来辅助诊断,只能凭借四诊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脉象和证候,以“六经”和“八纲”为纲领,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吴鞠通《温病条辨》运用承气类方的规律,并与《伤寒论》辨别其异同。[方法]对《温病条辨》诸承气汤方条文进行分类和分析,并与仲景《阳明病篇》所论作出比较。[结果]除了仲景泻下腑实、急下存阴之大法外,吴氏更进一步关注了扶正袪邪和阳明兼证的一面,发展出增液汤、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及增液承气汤,大大发展了三承气,丰富了下法的内容。[结论]吴鞠通继承并发扬了仲景《伤寒论》中阳明病篇的治法,丰富了热病辨治体系的内容,《温病条辨》和《伤寒论》的比较这一研究专题值得学者们继续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切脉是中医诊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自王叔和著述《脉经》以来,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对脉学有极深刻的研究,他在《伤寒论》中对脉的论述,说理精当,辨证细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值得后世深入挖掘,本文拟就仲景在《伤寒论》中述及的迟脉之含义、主病,形成机制、脉形特征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伤寒论》丰富的脉学内容,阐述了张仲景平脉定病,以脉示位,从脉求因,籍脉析理,据脉论治以及从脉象判断疾病的传变与预后的设脉特点和脉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麻黄汤和桂枝汤一属太阳伤寒表实证,一属太阳中风表虚证,二者到底区别如何?从八纲角度看究竟是一属实证,一属虚证,还是都属实证?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列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到底意欲何为?《伤寒杂病论》自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金匮要略》成为杂病的典范,而杂病又成了内伤杂病的代名词,那《伤寒论》所论是否是杂病,外感的病证是否也是杂病,杂病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仲景将其大作取名为《伤寒杂病论》是真如后世所言,前半部论外感为主,是为《伤寒论》,后整理出《金匮要略》,自然就是“杂病论”,还是另有乾坤?从麻黄汤、桂枝汤的病机本质入手,阐述仲景杂病内涵,以期能更好的理解医圣本义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滕颖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99-800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 ,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后世奉为圭臬。凡论《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 ,人们每论及理法方药 ,或称六经纲云云 ,往往忽视仲景治病的另一重要手段———针灸疗法的研究 ,而使其学术思想有所偏解。鉴于对仲景学术思想的崇拜 ,及对针灸学术沿革的学习 ,笔者侧重于针灸疗法于仲景遣方用药之关系方面 ,总结《金匮要略》诸篇有关针灸疗法的论述 ,以求正于同道〔1〕。1 针灸的治病原则《妇人杂病篇》8条 :“……三十六平凡 ,千变万端 ;审脉阴阳 ,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 ,治危得安 ,……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58条的“阴阳自和”,过去一般解释为“阴平阳秘”,是从病机的角度理解,但细考《伤寒论》多条论述“自和”的原文,所表达的均是“脉证”是否相符,而“阴阳自和”更专指寸尺部位的脉象是否阴阳脉相等同,以判断疾病是否向愈.以诊察脉象的角度理解“阴阳自和”,对于临床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脉象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仅描述了脉象的形状,系统地运用于临床首推《伤寒论》。该书对脉象机制分析甚微,对浮脉之记载,内容尤为丰富,有时在四诊中居于首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本文兹就《伤寒论》浮脉有关原条文进行讨论,不包括因语法关系省略浮脉记载的条文。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