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浅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河流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化的中心地区,流域内有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以及石家庄、唐山等25座大城市,流域人口1.22亿人(1998年统计),占全国人口总数的近10%。海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但海河流域又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水资源最紧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水污染防治其时间紧迫。  相似文献   

2.
海河流域水污染现状与水资源质量状况综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海河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污染及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 ,已成为制约本流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稳定的社会问题。对海河流域水污染现状与水资源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初步分析论述了水污染造成的恶果和危害 ,以及应当采取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城市工业、生活废污水是造成江河、湖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本文论述了入河排污造成的严重水污染及多龙治水、法制不全、污水处理水平低等问题。针对入河排污管理现状,建立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入河排污管理法规体系,加强双重领导的流域保护机构和地方保护机构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为有效地防治水污染,提出了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对策刍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面临着水污染、河湖萎缩、功能退化,地下水大量超采,水土流失严重等水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造成水土环境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对策;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切入点,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5.
海河流域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节水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长期过度开发,流域用水量大大超过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并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通过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郑连生 《中国水利》2003,20(8):30-32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很突出。水利规划应体现水资源利用的多目标,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环境用水都应兼顾。生态环境用水量是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组成部分,必须给予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7.
陈明 《中国水利》2013,(23):27-27,26
<正>目前,我国水资源保护形势十分严峻,污水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各类突发水污染事件频发高发,水情社情关系日趋复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仍然突出,水资源保护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亟须打造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水资源保护尖兵。一、为什么要打造这支尖兵这支尖兵就是七大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是水利  相似文献   

8.
《人民珠江》2010,(2):29-29
从牛栏江调水引入滇池,是治理滇池的关键所在。为确保水环境安全,在今年底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零排放,昆明市政府日前根据牛栏江流域(昆明段)水源区水污染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牛栏江流域(昆明段)水源区水污染整改方案。采取依法保护、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及管网配套建设、加大违法查处等七大举措,全面整改牛栏江流域(昆明段)水环境。  相似文献   

9.
浅谈潭江流域开平河段水污染控制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潭江流域水污染状况。结合开平河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潭江流域开平河段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总量控制源、总量控制目标的规模与分配、污染j醺排放总量控制与削减措施,水污染控制设施。水污染控制规划范围、城市污水治理方案水土流失和面污染源防治措施,以达到对水功能区和入江河排污口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目的,为潭江水资源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月中旬以来,黄河干流潼关—小浪底河段遭受严重污染,龙门以下河段水质均超过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污染物主要来自渭河、汾河、涑水河等支流及入黄排污口。造成这次污染的原因除黄河流量小等自然因素外,还有流域内各省(区)水污染防治不力、污染治理严重滞后等人为因素。这次污染严重影响了沿黄城市生活和生产供水。因此,建议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法规建设,将黄河列入全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点,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继1991年流域洪水灾害之后,水污染危害已成为该流域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水污染及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是21世纪的重大议程──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迅速增加、水资源严重短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缺乏统一、协调、有效的管理,是造成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水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问题应从统一认识、转变水观念,建立以洪水资源利用为目标的洪水管理体系,加强水污染防治、建立水环境的防治体系,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体制,尽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等方面入手,以恢复海河流域水生态。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水污染分析与水环境保护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黄河流域工农业迅速发展,流域内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渐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对策: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加强水质监测,加强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重视开源与节流等。  相似文献   

14.
辽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辽河流域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水等年排放总量超过20亿t,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8%~9%。其中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仅为65%左右。造成了辽河流域水环境的严重污染,特别是主要河流城市的水质污染更为严重。水污染不仅危害着人体的健康,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为使水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相适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提出的防治对策是:①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②加强污染源和环境管理。③控制和治理污染源。④加强饮用水源的管理。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水质环境。  相似文献   

15.
11998年完成的主要业务工作1.1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作为“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单位之一,1998年对《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第五稿进行了修改。针对海河流域水污染严重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的特点,我局对规划断面设置、治理目标及强化流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多条修改意见。强调水利部门应对规划及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水域纳污能力进行审核,提出限排污染物总量的意见,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为了掌握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河流水质达标情况,应由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建立海河…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近年变化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98~2008年每年年报和月报等综合成果报告为依据,在分析流域排污增长状况基础上,从流域整体层面上分析了江河、湖库水质和富营养化变化状况以及水功能区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状况,分析了长江流域11 a间水质发展趋势。最终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水污染依然严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敏  张旭  郑冬燕 《人民珠江》2013,34(Z1):13-15
珠江是我国的七大江河之一,具有经济发展不平衡、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河口水网密布水系复杂、管理体制各异等特点,同时流域的水利发展面,临着供水、防洪、生态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按照新时期治水理念,从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着力构建水资源供给与保障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强化流域综合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珠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湟水民和站丰、平、枯水年划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较高和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流域控制站民和水文站丰、平、枯水年划分,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污染不断严重,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并且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危害。本文简要介绍了2008年我国江河、湖泊的水环境现状,并探讨了常见几种水体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海河蓄滞洪区的洪水资源利用是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之一。但由于海河流域水污染严重,洪水资源利用时存在水污染风险,须在利用过程中谨慎考虑。本文分析了海河大黄浦洼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的水源水质问题,应用建立的蓄滞洪区水质预报模型,计算分析了各种分洪条件下的水质情景。阐述了洪水资源利用时水污染问题的不确定性以及相应的水污染风险,并结合大黄浦洼的实际水环境条件,提出了减缓水污染风险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