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失业的三大特征,即严重性、潜在性、结构性。阐述了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与再就业的六对矛盾:劳动力增加过快与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亏损企业失业与盈利企业安置再就业的矛盾;进城农村劳动力与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矛盾;企业改革与职工再就业的矛盾;劳动体制改革与劳动力市场培育缓慢之间的矛盾;失业职工流入社会同社会保障滞后之间的矛盾。研究了影响国有企业失业职工再就业的社会障碍和失业职工自身的障碍,并提出了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与再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 目前,我国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市场导向的经济变革在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问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尽管实现了充分就业,但同时也人为地破坏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有机构成,造就了企业中大量冗员的存在。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必然要改革原先的经济体制,包括就业体制。经济单位为了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不得不裁减冗员,企业职工“下岗”也就不可避免;再者,我国目前80%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隐性失业大量存在,而且,许多企业已不得不宣布破产,其职工已加入失业者队伍。  相似文献   

3.
失业是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影响美国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失业救助作为一项解决失业问题的制度 ,在整个美国社会福利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失业救助包含两个主要方面 ,即失业保险和公共救助系统。探讨美国失业救助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于潇 《人口学刊》2004,(5):38-41
东北地区是计划经济体制惯性最强的地区,从传统就业体制向市场化就业体制的转换较慢。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竞争中,国有企业转向市场化就业体制的内在动力逐步增强,国有企业内部两种就业体制并存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二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近年来,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在释放冗员,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自身调整雇用制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分析国有企业就业体制形成的制度背景出发,运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国有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决定上的制度性特征以及内部人与外部人待遇差异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探讨国有企业就业效率低下进而对整个绩效影响的深层原因。文章认为,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就应重塑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打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让市场机制在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和荣  廖小航 《西北人口》2012,33(1):94-98,103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1999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试图解决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通过数学模型从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情况、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程度值等角度,定量分析了失业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失业保险覆盖面、失业者享受待遇以及失业预防功能普遍性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最优效果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开发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就业能力及其有效贡献,具有多重扩大效益型就业的积极机制。在当前我国企业冗员多、结构性失业和城乡潜在失业大量增加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开发更是扩大效益就业和根本缓解这种双重压力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当前我国应采取倾斜性人力资源开发政策,重点提升人的就业能力、效率(效益)与敬业精神,扩大效益就业的规模与领域并以此促进"效益就业大国"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8.
城镇贫困人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 变革的时代往往也是“多事之秋”。市场导向的经济社会变革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社会关系被重新构造,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也在随时发生变化,由此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当不在意料之外。如所周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路线是自乡村而城镇展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突出地表现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上——从改革开放前夜的2.5亿降至目前的6500万。与此同时,随着城镇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的打响,昔日的保障就业制度开始瓦解,不少国有企业面临极为严峻的生存问题,在“低工资、多就业”模式下存在多年的“隐性失业”现象开始公开化,大量冗员被推向社会,相当一部分下岗人员因为收入的突然减少而陷入了贫困的境地;问题的另一端是,大量的离退休职工也因为所在单位不尽人意的经济效益不得不去面对离退休金得不到保障的窘境,本来这些老职工的收入就十分有限,如此一来,自然是“雪上加霜”。新贫困阶层的出现和脆弱人群的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系列性社会问题业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新话题。  相似文献   

9.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的一项社会政策和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它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一旦产生,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意识,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群众监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个人账户的作用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肯定,但是其中的个人账户规模问题却引起很多争论,这种争论也正代表着筹资模式的分歧。筹资模…  相似文献   

10.
国外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失业保险在发挥促进就业功能方面的实施现状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社会风险,对劳动者来说,失业就是最大的风险,就业是最好的保障。失业率过高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危及社会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失业所产生的不利因素的社会机制,即失业保险制度就应运而生。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制度旨在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就业,并对其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给予补贴。但从《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后的实践看,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相当有限。每年用于就业方面的投入仅占总…  相似文献   

11.
党政机构、事业单位和国企具有工作稳定、收入高的特点,其岗位成为大学毕业生可以进入的高收入工作岗位。本文认为,父母的职务、个人党员身份等与社会资本相关的变量可以提供招聘信息以及非课本知识,因此,能够提升大学毕业生进入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或国企的可能性。之后,本文利用2011年南京6所高校的数据,采用Probit估计方法,证实了此假说。  相似文献   

12.
王隆文 《西北人口》2012,33(1):56-60
用工偏好、文化差异、资源匮乏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排斥的突出因素,保障既定政策实施所形成的制度排斥是影响其平等就业的法律障碍。宪法平等原则要求禁止基于不合理区别的就业歧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社会资本缺乏、就业竞争力落后与社会固有偏见等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应当将保障该群体获得必要的公平就业岗位纳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法律保障机制,并在国家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和国企招聘中采取配额录取等临时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农民工面临失业风险大、生活保障弱、再就业难等问题,导致农民工群体对失业保险制度存在潜在需求。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由于给付条件过于严格、保障水平低以及就业促进功能缺位等原因,不能与农民工对失业保险制度的潜在需求匹配。应以农民工实际工资为缴费基数,采用灵活的缴费率机制,并将缴费金额、缴费时间与支付水平相挂钩,为农民工建立既有别于正规就业,又能与正规就业的失业保险制度接轨的弹性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兴周 《南方人口》2006,21(2):32-39
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农民工素质结构发生了明显转型,在此基础上农民工,尤其是第三代农民工对工作的期望值从量和质两方面都大大提高,这与农民工输入地僵化的经济生态发生错位,由此导致农民工尤其是第三代农民工就业心态不稳定,这是民工荒突然出现的内在原因。为此,地方政府应该在职业培训、宣传推广、失业救助、社会交往、行业管理几方面有所作为;对企业来说,不提高农民工薪酬不行,只提高薪酬也不行,还应该尽力改善农民工尤其是第三代农民工关注的“非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的外部压力和经济转型的内部压力带来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和弱势群体,使得我国社会风险日趋严重。但目前存在结构性偏差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难以应付上述风险。为此,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决策的基点在于结构性调整,即在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上应迅速强化社会救济制度。同时,在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中应将国企产权关系的调整与社会保险制度的调整结合起来,适时地将国有资产的变现收入划入社保基金。另外,在社会保险的制度供给上应大力推行强制性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失业问题的贝弗里奇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颖  李晶 《西北人口》2007,28(2):1-4,7
中国的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劳动力的超额供给,表示失业和空缺岗位关系的贝弗里奇曲线更能解释现今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现象。贝弗里奇曲线既可以用来区别失业的类型,还可以反映劳动力市场运作效率的变化。本文通过贝弗里奇曲线位移的分析,着重从工作搜寻活动、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队伍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三方面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是如何影响失业的。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如何提高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从而抑制大量失业与大量空缺岗位并存的现象、降低自然失业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