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ITI种植体临床效果.方法 14例上颌后牙缺失,牙槽嵴顶距窦底骨高度为6~9mm.经(summers上颌窦提升器械)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提升高度<3mm.共计植入ITI种植体27枚.结果 术后当天X片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抬高(1.7±1.6) mm.所有病例未发生上颌窦炎、上颌窦口腔漏等并发症,种植体稳固.术后3月X片示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部分骨结合良好,抬升上颌窦黏膜连续性完整.所有种植体术后3~6月完成修复,正常负重,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能有效的应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少量不足的牙种植修复,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1例运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术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3年,植入的160颗Straumann种植体中,157颗存留,存留率为98.13%。结论: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人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 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 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骨与未植骨种植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上颌窦内提升联合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术且修复后1 a定期复查的48位患者(48颗种植体)为研究对象。术中上颌窦底填入Bio-oss骨粉材料的24颗种植体为植骨组,术中上颌窦底未填入植骨材料的24颗种植体为未植骨组。术后3个月,采用种植体松动度测定仪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分析植骨与否对种植体松动度的影响;根据种植修复后1 a复诊种植体X线根尖片显示骨吸收的实际高度,分析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IS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修复后1 a,两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骨与未植骨术后种植体松动度和边缘骨吸收量均在正常范围内,短期内临床效果未发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上颌窦内提升中促进骨愈合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需行上颌窦内提升种植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2例和对照组8例,实验组上颌窦内提升时植入人工骨粉和PRF混合物并同期植入植体,对照组上颌窦内提升单纯植入人工骨粉并同期植入植体,术后1月、2月、3月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人工骨粉降解及新骨形成情况,通过CT值来计量上颌窦内新骨密度的变化。结果 20颗种植体无脱落,植体周围创口愈合良好,无上颌窦粘膜穿孔及炎症反应。术后1月,X线示两组可见人工骨粉颗粒均未降解,新骨形成较少,两组上颌窦内新骨密度即CT值没有统计学意义。2月时,实验组人工骨粉降解较少,新骨可见形成,对照组材料仍未见明显降解,新骨形成较少,两组CT值有统计学意义。3月时,实验组人工骨粉几乎降解完全,新骨形成明显,对照组人工骨粉部分降解,有新骨形成但不明显,两组上颌窦内新骨密度即CT值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RF在上颌窦内提升中促进新骨形成,提高新骨质量,有利于骨组织的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入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18例(可用骨高度5~8mm,共种植21颗)和观察组(可用骨高度4~5mm,共种植23颗),均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观察组进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对照组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修复6个月后,比较两组种植体的存留率,随访1年,记录两组新骨获得量及牙周探诊深度。结果: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骨获得量(2.92±0.49)mm、牙周探诊深度(2.87±0.35)mm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3周骨密度为(0.041±0.010)、4周(0.091±0.024)、8周(0.135±0.043),8周后与前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和不植骨粉同期植入种植体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疗效肯定,均适用于上颌后牙缺失者,具有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张洋  何家才 《安徽医学》2014,(7):924-927
目的探讨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15例上颌后牙缺失者,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igh,RBH)为4~8 mm,用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ITI种植体17颗,术后6个月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通过两年的临床观察,分析种植体存留率、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评价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状况、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状况和窦底提升后新骨形成状况。结果观察期内17颗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术后6个月X线片检查种植区窦底平均提升高度为3.12 mm(2.03~4.13 mm),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每次X线复查种植体颈部周围骨水平吸收<0.2 mm。结论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术方法可靠,效果肯定,能有效治疗窦底RBH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过程中窦底黏膜穿孔不植入骨移植材料,同期进行种植体植入修复上颌磨牙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上颌磨牙缺失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时不慎发生窦底黏膜穿孔,同期行13颗种植体植入术,随诊观察半年.结果:一期手术6个月后,X线片显示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种植体周围无骨吸收及炎症表现,行常规种植修复,随诊半年无不良反应,种植牙行使功能良好.结论:上颌窦内提升窦底黏膜穿孔不必修补破损区,可直接植入种植体,但需要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上颌窦内外提升植骨术扩大种植适应证,并观察其修复使用的成功率。方法通过40例患者55颗上颌窦内外提升植骨术及同期ITI及BLB种植体植入术,术后1、3、6个月检查评测种植体骨结合状况、上颌窦愈合以及戴牙修复后12、3、年的使用情况。结果 54颗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症发生,X线检查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后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经6-54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效果良好,1颗因咬硬物失败。结论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技巧,上颌窦内外提升植骨术并同期种植植入术能有效地扩大种植适应证,解决了上颌后牙骨高度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38例牙列缺损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44 枚种植体。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9~68 个月拍摄的CBCT, 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和远中位点的窦内新增骨高度,通过Mimics软件建模配准,布尔(Boolean)运算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的骨体积,并且分析影响窦内新增骨高度和新增骨体积的相关因素, 根尖片追踪监测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术前上颌窦底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 (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为(3.41±1.23) mm,种植体突入长度(protruded length, PL)为(3.41±1.28) mm, 种植体周围各位点窦内新增骨高度远中为(2.44±1.23) mm、近中为(2.88±1.20) mm、颊侧为(2.83±1.22) mm和腭侧为(2.96±1.16) mm,术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2.78±1.13) mm,窦内新增骨体积为(122.15±73.27) mm3。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与术前RBH呈负相关, 而窦内新增骨体积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观察期内种植体成功率100%,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0~1.41) mm。结论: 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增加种植体周围窦内骨高度,不植骨亦可以获得窦内一定体积的新骨形成,RBH、PL及成骨时间均是影响窦内成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评价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后上颌窦内成骨的效果。方法:共纳入上颌后牙区缺牙的患者26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组(A组)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组(B组), 同期进行种植,术后30~50个月常规复查随访,观察上颌窦内成骨情况。结果:共植入了27枚种植体(其中A组13枚,B组14枚), 随访时间为40.23(36.20,48.07)个月。A组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为(6.64±1.21) mm,B组RBH为(6.96±1.36) 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459)。A组随访时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 SBG)为(2.20±1.71) mm,B组随访时SBG为1.77(0.94, 2.05) 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583)。根据随访时种植体尖端附近成骨情况将种植体尖端成骨分为3类,分别为优、良和中。随访时A组有9枚种植体尖端成骨质量为优和良,B组有8枚种植体尖端成骨质量为优和良,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 = 0.695)。A组种植体尖端位于新上颌窦底下方(0.09±1.32) mm,B组种植体尖端位于新上颌窦底下方(0.03±0.91) 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898)。随访时两组总体的SBG为1.85(1.10, 2.20) mm,将两组随访时的SBG分别与多个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仅与种植体尖端突出于上颌窦底的高度显著相关(r=0.383, P = 0.049)。结论: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SBG主要与种植体尖端提升的高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的特点和方法。方法:我科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采用常规种植或加骨挤压、上颌窦内提升、上颌窦外提升、使用短种植体技术、倾斜种植技术等方法,共完成上颌后牙种植病例85例,174颗种植体,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5年8个月(58年)。结果:无上颌窦炎症发生,2颗脱落,余牙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成功率98.85%。结论:上颌后牙缺失的病例,应用CBCT观察缺牙区骨质骨量情况,结合患者对种植手术的依从性,综合考虑,分别采用不同种植方法,可以减少创伤,降低费用,增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2种上颌窦内提升后种植修复3年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经2种不同的上颌窦内提升方式后种植修复3年的临床情况,如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等.结果 2种不同的上颌窦内提升方式后种植修复3年的种植体存留率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加骨与否可能对种植修复的远期临床效果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用Summer's骨凿冲顶提升上颌窦底后窦底骨质和黏骨膜改变情况以及种植体与周围组织结合生物学变化,为临床应用该项技术提供进一步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6只狗随机分为提升高度不同(2 mm、4 mm)2组,每只狗植入种植体4枚,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在不同时间(3、6、12、24周)取材.标本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组织学检查,四环素荧光检查,抗BMP-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提升4 mm不植骨种植体顶端无骨形成.[结论]上颌窦提升2 mm种植体顶端有骨存在,提升4 mm时,植入种植体顶端多数情况下无骨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2人,共32颗患牙,按分层随机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颗。试验组拔牙后使用中空钻取种植位点处的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后将自体骨碾碎植入到骨间隙中,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对照组行常规即刻种植术,唇侧骨间隙植入Bio-Oss Collagen,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复诊时拍摄CBCT,进行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影像学比较。结果 两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两组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方法简单实用,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访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条件下,采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的临床预后。[方法]2005年12月-2012年1月期间,将需要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259例患者共339颗种植体分别纳入上颌窦提升植入组(A组)和常规植入组(B组),其中A组140颗,B组199颗,种植负重后平均随访(1.7±1.7)年,最长达6.5年,分别计算两组种植体的成功率。[结果]本研究中采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并没有造成并发症,A、B两组种植体的成功率分别为98.57%、9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埋人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适用于上颌窦底垂直高度≥5mm的病例,可作为操作简便、创伤较小、费用低、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微创骨挤压技术经牙槽嵴顶抬高上颌窦底,同期种植修复上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42例,颌窦剩余牙槽骨高度为6.6 mm(4.8~7.6 mm),进行微创骨挤压术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59枚Replace和BLB种植体,平均抬高上颌窦底3.7 mm(2~5 mm)。手术后6~8月进行上部结构修复术,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和X射线检查观察牙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量改变及骨结合情况。随访期为12.5月(6.5~15.1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31%,58枚种植体成功负载,骨结合状况良好,种植体稳定,无小良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40 d脱落。术中2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9%术后当天与术后6月X射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平均增加2.3 mm(1.8~3.7 m),边缘骨丧失平均为1.2 mm(1.0~1.7 mm)。结论应用微创骨挤压技术同期进行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缺牙区上颌窦底至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病例,手术操作步骤简单,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创伤要小,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上颌牙列缺损患昔21例(23侧)行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及人工骨材料植入,同期植入种植体57颗。术后1,3,6,9月复查种植体骨结合及上颌寞情况。I期术后4~6月行Ⅱ期手术,Ⅱ期术后2~3月行上部修复。结果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症发生,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均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后6~9月完成种植体上部修复。结论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行之有效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短种植体在后牙区骨髙度不足病例中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56例患者,均为上、下颌后牙区高度不足的病例(4.5~7.5mm),分别植人OSSTEM短种植体(长度6~7mm),其中下颌植人54枚种植体,上颌共植入40枚种植体。其中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髙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3~6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结果经12个月的临床观察,有54例92枚OSSTEM短种植体临床检査种植体稳定,X线检査,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有2例患者上颌2枚种植体二期手术时松动脱落,种植成功率为97.87%。结论在后牙区骨髙度不足的病例,通过植入OSSTEM系统短种体,扩大了种植适应证,治疗成功率较髙,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