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湖南炎汝(炎陵-汝城)高速公路熊猫洞隧道为背景,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该隧道进口浅埋偏压段施工过程进行二维施工模拟,比较了先开挖深埋侧主洞和先开挖浅埋侧主洞两种施工顺序,获得了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在采用不同施工顺序施工时隧道变形、中隔墙及初期支护结构的应力和位移等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洞口段,应采用先开挖埋深较浅一侧隧道,再开挖埋深较深一侧隧道的施工顺序.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7,(7)
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岩溶地区隐伏溶洞存在的连拱隧道区段开挖施工过程中,埋深对中隔墙和围岩的应力、位移的影响,进而推导了中隔墙适用长度的公式。研究结果表明:(1)拉应力主要集中在中隔墙底部位置,压应力集中在中隔墙中间位置,随隧道埋深的增加,其大、小主应力均呈线性增加;(2)随埋深增加,围岩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均增加,且变化率逐渐增大,其水平位移集中在左、右洞拱肩及拱腰处,竖向位移集中在拱底及拱顶处;(3)建议使用强度判据对连拱隧道进行稳定性判断,且中隔墙的极限长度为60/tanα(m)。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反压护拱施工对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首先介绍了藻溪隧道反压护拱的施工过程,并以此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了在不同厚度反压护拱下的隧道开挖过程。通过分析围岩位移、应力和塑性区的变化情况,得到了反压护拱厚度对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反压护拱厚度的增加,浅埋侧左洞拱顶向上隆起值减小,周边位移减小,仰拱隆起加剧;深埋侧右洞拱顶下沉减小,周边位移增加,仰拱隆起稍有增加;反压护拱厚度增加能显著缓解隧道浅埋侧左洞和中夹岩柱的偏压程度,而对缓解深埋侧右洞的偏压不明显。根据围岩塑性区体积随反压护拱厚度的变化情况,建议在地表注浆加固后,Ⅴ级围岩宜施作5m厚的反压护拱。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建雅山连拱隧道进洞口处的浅埋偏压段实际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了偏压与无偏压情况下连拱隧道的围岩与中隔墙的应力应变关系,并对施工步骤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施工顺序产生的偏压与地形的偏压作用共同叠加,对控制施工有不同的影响结果。采用"先浅后深"施工工序,有利于控制中隔墙的应力大小及倾覆程度;采用"先深后浅"施工工序,有利于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拱顶沉降变形。因此,针对实际施工中以控制中隔墙变形为主导的连拱隧道施工要求,采用"先浅后深"施工工序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及支护结构受力分布规律,以某高速公路隧道为依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小净距隧道左右洞开挖支护完毕后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竖直和水平位移分布,以及初期支护结构的弯矩、轴力和剪力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后塑性区主要分布在隧道左右洞的两侧拱脚处,拱顶处竖向位移最大,拱腰处水平位移最大;初期支护结构在边墙处的弯矩和剪力均较大,轴力在拱腰处最大。建议该类型隧道设计与施工时需加强对隧道边墙及拱脚处的支护,并加强隧道内空变形监测。  相似文献   

6.
小净距偏压公路隧道开挖顺序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小净距偏压隧道合理开挖顺序对隧道围岩稳定和支护措施优化有很大的影响。结合净距4.0m、偏压25°公路隧道工程实践,通过二维、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数值仿真模拟,分析了隧道开挖顺序对围岩破坏接近度、围岩变形位移以及对空间围岩体塑性破坏和位移的影响,得到了先开挖浅埋侧隧道优于先开挖深埋侧隧道的结论,为小净距偏压隧道优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小半径曲线上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的变形监测与控制措施。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对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主体扣拱的拱顶沉降与洞周收敛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位于小半径曲线上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采用"假拟洞门"的进洞方式可以实现对原始地面最小扰动下安全进洞;在偏压地段连拱隧道左右洞施工顺序不同对围岩内力及偏压产生明显的影响,隧道在开挖初期由于左右围压差别较大,地表沉陷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而随着掌子面与监测断面的距离加大,地表沉降逐渐趋于稳定;实践证明,在施工中做好初期支护和二衬,可有效地控制变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正在建设的诸永高速公路东村2号连拱隧道,应用平面弹塑性模型,对偏压浅埋双连拱隧道不同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施工顺序对中墙、衬砌结构受力和变形以及围岩塑性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强度折减法分析对不同施工过程对山体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以上的这些分析,指出了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的危险区域,施工顺序选择等。  相似文献   

9.
以赣崇(赣州—崇义)高速公路下关村双连拱隧道浅埋段施工为背景,针对浅埋段围岩软弱偏压情况,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二维有限元分析,通过对隧道各开挖阶段的模拟计算,分析浅埋段偏压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开挖中围岩应力、地表变形和衬砌结构内力的变化规律,为实现隧道开挖过程动态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建生 《公路》2023,(4):423-428
以江西安源隧道(双向六车道连拱式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管棚注浆的预支护手段,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软件研究连拱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围岩位移、应力和管棚支护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拱顶沉降、地表沉降以及周边收敛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研究表明:连拱隧道左侧主洞施工对围岩的扰动范围主要在左侧,对右侧主洞影响较小;左右主洞与中隔墙拱脚处存在拉应力集中,施工时需要注意拱脚位置的施工质量;由于隧道存在偏压效应,隧道浅埋侧管棚弯矩最大值大于深埋侧;靠近洞口处的管棚始终承受较大弯矩,施工时,要控制洞口处的管棚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洞口浅埋偏压隧道围岩破碎、稳定性差,开挖施工过程中围岩极易变形,甚至发生洞口坍塌等安全事故,所以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的施工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浅埋偏压隧道的危害,主要针对隧道浅埋偏压洞口超前支护、开挖进洞方法以及隧道的监控量测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以此概述浅埋偏压隧道洞口的综合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诸永高速公路东村2号连拱隧道的设计、施工和地质情况,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的施工过程力学行为进行了二维有限元分析。在不同的埋深情况下,分析了左右两洞不同开挖顺序下的中墙和围岩稳定性,通过对比分析研究,确定了合适的开挖方案。研究结果可供类似条件下的隧道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中导洞开挖中隔墙浇注后,对靠近山体内侧的右洞先行开挖和支护,再进行靠近山体外侧的左洞的开挖,右洞二衬出现部分地段纵向开裂,同时中隔墙和仰拱随二衬呈环向裂缝。针对该隧道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地质和施工条件下该隧道二衬开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类似条件下合理的连拱隧道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组工况下偏压隧道的围岩变形及隧道衬砌受力情况,结果表明:衬砌外荷载主要由上覆岩土体自重以及围岩沿着潜在滑移面产生剪切变形形成,剪切变形对围岩及衬砌受力影响显著。在平行于偏压面岩层与衬砌交界处(浅埋侧拱脚、深埋侧拱肩)的内力明显突变。地表注浆加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围岩物理力学特性,减小偏压引起的剪切变形,有利于围岩稳定及隧道衬砌受力。  相似文献   

15.
依托湖南省邵阳市城步县矮子寨连拱浅埋偏压隧道,对其施工环节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着重探究开挖时中隔墙以及临时横撑的力学行为变化,通过对比未施加临时横撑中隔墙的力学特征,初步得出横撑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效果,分析了施加临时横撑在连拱隧道开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相似理论,构建典型偏压条件下隧道开挖模拟试验系统,对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破坏过程与荷载模式进行具体研究。结果表明:(1)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破坏发展过程包括隧道开挖引起结构与地层变形,在隧道周边围岩中形成微破裂面,并逐步加密和向深层岩体延伸发展,随后深埋侧浅部张拉开裂,深层岩体产生剪切滑移,浅埋侧亦随之快速变形、滑移,直至整体坍塌等阶段。其关键阶段为隧道周边位置微破裂面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深埋侧浅部地层张拉开裂;(2)竖向荷载总值随偏压角度增大而增大,与既有方法相比,实测偏压效应更为显著,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在既有方法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的荷载值进行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17.
以V级软弱围岩杏花村偏压隧道工程为背景,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大断面偏压隧道进行施工动态模拟,研究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开挖过程中力学特点,通过与实际监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FLAC3D准确模拟了软弱围岩浅埋偏压隧道开挖情况,结果表明,大断面偏压隧道开挖中,偏压侧位移较大;通过围岩应力状态、衬砌结构内力比较,综合分析了大断面偏压隧道开挖力学特点,结合锚杆支护的数值分析,总结了实际工程中支护方案拟定方法及偏压隧道开挖施工注意部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偏压隧道的适宜工法并针对偏压特性对支护结构进行非对称优化,基于九绵高速福隆隧道,通过现场监测深浅埋侧非对称周边收敛与地表变形,建立三维山体隧道模型,进行不同工法围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比选分析以及初期支护厚度、锚杆长度与倾角的非对称优化设计。相关研究表明:1)现场监测发现,地表沉降与周边收敛非对称特性明显,随着离隧道正中距离的增大,深埋侧地表沉降较浅埋侧数值减小较慢。深埋侧上拱腰收敛数值最大且波动较大,浅埋侧下拱腰收敛增速较慢。2)偏压隧道较适宜工法为CD法,能有效控制围岩支护结构变形、锚杆应力、初期支护压应力以及塑性区分布。3)初期支护非对称优化结果为将浅埋侧初期支护厚度减小2cm,深埋侧增大2cm,能将二次衬砌拉应力控制在较小数值。4)锚杆长度非对称优化结果为将浅埋侧锚杆长度减小0.5m,深埋侧增大0.5m,使锚杆受力更为均匀并减小右上拱肩与左下拱脚的塑性区。初期支护应力在右上拱肩与左下拱脚处存在显著偏压,通过将右上拱肩处锚杆朝深埋侧倾斜能一定程度减小初期支护受力不均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进洞口浅埋偏压段隧道施工过程三维数值分析,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力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表明: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总体处于受压状态,受地形偏压影响,靠近山体侧围岩受力与位移明显大于远离山体侧。因隧道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合理的预加固及支护措施和施工工法,总体上围岩位移值及塑性区较小,岩体处于稳定状态。同时根据岩体的力学行为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钱文斐  王勇  刘洪洲  王廷伯  陈佳 《公路》2007,(5):222-226
大拱形式连拱隧道是不同于典型连拱隧道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模拟分析浅埋偏压条件下大拱形式连拱隧道在不同开挖工序下各部分结构的受力性状,得出相对合理的开挖工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