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实施绿色通道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长短影响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2诊治的88例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2组:A组受伤48 h内手术,B组受伤48 h后手术。比较2组住院期间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长短。结果 A组住院期间7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1.2%(7/33)。B组33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60.0%(33/5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6,P0.001)。A组住院时间(14.1±4.5)d,B组住院时间(24.2±9.2)d,A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4,P0.001)。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在48 h内手术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期间肺炎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周末入院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老年(年龄≥65岁)髋部骨折患者1 009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工作日入院组(周一至周四入院)388例和周末入院组(周五至周日入院)621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治疗相关资料,并于入院后30 d、120 d、1年进行随访,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周末入院组与工作日入院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工作日入院组患者相比,周末入院组患者入院48 h内手术率显著降低(64.2%vs. 81.6%,P<0.001),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11.9%vs. 7.7%,P=0.028)。两组患者院内、30 d、120 d和1年死亡率及1年内再次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末入院会延长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应制定相应的流程和路径以降低周末入院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487例高龄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的比例分为建模组(341例)和验证组(146例),确定术后住院≥8 d为术后住院时间延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予以验证。结果 男性、入院距手术时间、围术期意识障碍、并存疾病数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Ⅳ为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均P<0.05)。利用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预测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8和0.812;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在两组中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男性、基本情况较差及入院距手术时间较长等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该模型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开展绿色通道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对围术期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失血等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2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流程组(148例,A组)和绿色通道组(92例,B组),均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骨折稳定性、合并症、合并3种以上内科疾病比例、受伤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48 h手术完成率、72 h手术完成率、输血率、不同时间点(入院时、手术当天及术后1、3 d)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骨折出血量、术中显性失血量、髓内钉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围术期总体失血量。结果 B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当天和术后3 d Hct、骨折出血量、输血量及围术期总体失血量均显著少于A组,48 h和72 h手术完成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和术后1 d Hct、术中显性失血量、输血率及髓内钉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的开展能有效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等待时间、骨折失血量和围术期总体失血量,减少输血量,早期手术利于改善患者围术期贫血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使用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53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联合IPC治疗,B组(45例)术后只使用利伐沙班。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发生DVT 2例(3.77%),B组发生DVT 4例(8.88%);DVT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术后利伐沙班联合IPC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较单纯应用利伐沙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焦虑的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术前焦虑对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67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焦虑评估,评估方法为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分为10分及以上为中重度焦虑,纳入焦虑组(A组),评分10分以下患者纳入非焦虑组(B组)。两组患者均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术后72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结果 A组(19例)和B组(48例)术中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前心率快于B组(P0.05)。A组术后12小时、24小时的VAS评分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A组术后6、12、24小时比麻醉诱导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术后6小时比麻醉诱导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小时,A组患者的MMSE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约28.4%术前存在中重度焦虑,焦虑在术后12小时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19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MDT分为两组:MDT组102例,男43例,女59例;年龄为(81.9±8.4)岁;股骨颈骨折6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传统治疗组94例,男37例,女57例;年龄为(81.3±8.6)岁;股骨颈骨折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入院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传统治疗组84例(89.4%)、MDT组98例(96.1%)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27,P=0.068)。MDT组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谵妄[12.2%(12/98)]、肺部感染[11.2%(11/98)]、心源性疾病[13.3%(13/98)]、电解质紊乱[12.2%(12/9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6.1%(6/98)]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患者[31.0%(26/84)、22.6%(19/84)、25.0%(21/84)、28.6%(24/84)、16.7%(14/84)],入院至手术时间[(1.9±0.9)d]和住院时间[(10.2±0.9)d]显著短于传统治疗组患者[(3.1±1.6)、(14.1±6.2)d],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81.3±6.2)分]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患者[(75.4±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T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入院至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10—2017-09间民权县中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行PFNA内固定术,观察组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但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和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予以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等待时间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33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男104例,女229例;年龄60~99(77.93±8.49)岁;股骨颈骨折18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0例;269例(80.78%)患者术前等待时间2~8 d,根据术前等待时间分为<4 d组(91例)和 ≥ 4 d组(242例)。电话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为骨折入院至患者死亡,或至研究截止日期(2019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3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访12~75个月,平均35个月,59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7.72%(59/333),其中 ≥ 4 d死亡50例,病死率20.66%(50/242)明显高于4 d内死亡(9.89%,9/91)(χ2=5.263,P=0.0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等待时间,年龄,男性和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是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其中每延迟1 d手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5%[HR=1.05,95%CI(1.00-1.10),P=0.045]。按CCI指数分层分析,术前等待时间 ≥ 4 d组在CCI<2分患者群中病死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即使大部分医院暂时无法在48 h内实施手术,也应该努力缩短术前等待时间,从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影响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共80例,研究人员根据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40例,行乌司他丁、右美托咪定联合进行麻醉,B组40例,单纯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记录A组与B组患者麻醉时间以及术中相关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48、72小时的MMSE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48、72小时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手术治疗后48、72小时的MMSE评分均显著大于B组患者(P0.05);手术治疗后72小时以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A组12例(30.0%),B组21例(52.5%),A组患者术后POCD比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χ~2=8.1209,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行膝关节置换术时,在麻醉诱导前先行乌司他丁静脉注射,再注射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轻术后POCD,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连续收治的74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年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老年(年龄≥65岁)组16例, 男8例, 女8例;年龄(74.0±5.9)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7例, 前柱骨折4例, 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3.4)d。青壮年(年龄<65岁)组58例, 男48例, 女10例;年龄(46.7±10.9)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28例, 前柱骨折14例, 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 T形骨折5例, 横形骨折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4±2.7)d。所有患者均采用前方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及功能结果等。结果两组患者的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关节面压缩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老年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715.6±285.0)mL]显著少于青壮年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水平对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髋部骨折病人97例,根据术前HbA1c水平将其分为A组(HbA1c6.5%,47例)和B组(HbA1c≥6.5%,50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拆线时间和转子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B组术后2天,7天,14天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拆线时间、转子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优于A组,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前高水平的HbA1c可能提示预后不佳,关注术前HbA1c水平并采取相关措施有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学科医护协作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89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79例患者采用多学科医护协作诊疗模式(观察组),210例患者采用传统创伤骨科诊疗模式(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骨折分型、受伤至入院时间及Charl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治疗率、手术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252例(90.32%)、对照组169例(80.48%)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治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3,P=0.002)。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39±2.47)、(10.56±3.76) d,较对照组的(6.13±2.79)、(12.27±3.11)d明显缩短(t=-3.075,P=0.002;t=-5.330,P=0.000)。观察组及对照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56%、46.15%,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19%、69.23%,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1.11%、20.1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25.40%、40.24%;观察组上述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学科医护协作诊疗模式可以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率,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 296例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30例)和非脑卒中组(1 266例)。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实验室资料、麻醉相关资料、骨折及手术相关资料, 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296例患者, 其中30例术后发生脑卒中, 发生率为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Ⅳ级[比值比(OR)4.441, 95%置信区间(CI)1.243~15.861, P=0.022]、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OR 1.057, 95%CI 1.006~1.110, P=0.027)较高、颈动脉斑块(OR 2.760, 95%CI 1.191~6.395, P=0.018)、术中低血压(OR 2.641, 95%CI ...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期间行手术治疗的758例老年(≥65岁)新鲜髋部骨折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数,记录其相关因素。758例患者中男250例,女508例;平均年龄(78.97±6.83)岁。股骨颈骨折450例,粗隆间骨折308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患者12例,死亡率为1.6%;最常见的3个严重并发症为肺部感染(4.7%)、泌尿系感染(2.1%)、应急性溃疡(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保守治疗和应激性溃疡、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保守术治疗、伤前脑血管病史、冠心病史、哮喘病史、年龄、全麻、住院时间等为常见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和缩短住院时间等措施能够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入院时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和髋部骨折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手术治疗髋部骨折老年患者249例,男62例,女187例;年龄60~91(73.67±10.5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79±2.27)d.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患者入院时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 9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73例,女1 389例;首次骨折时的年龄中位数为81(75,86)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两组:对侧髋部骨折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入院血尿素及肌酐水平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住入院治疗的76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男253例,女514例,年龄65~96岁,平均年龄(75.67±6.81)岁。根据入院血尿素、肌酐水平分为4组,A组:尿素≥5 mmol/L、肌酐≥70μmol/L;B组:尿素≥5 mmol/L、肌酐70μmol/L;C组:尿素5 mmol/L、肌酐≥70μmol/L;D组:尿素5 mmol/L、肌酐70μmol/L。其中A组:患者211例,男70例,女141例,年龄65~95(80.24±6.51)岁;B组:患者355例,男125例,女230例,年龄65~93(78.46±7.09)岁;C组:患者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65~95(77.83±6.78)岁;D组:患者165例,男47例,女118例。年龄65~96(76.71±8.35)岁。随访获得四组患者的存活情况,并统计患者在住院期间、术后3、12、18个月病死率,对所获资料进行COX回归分析,并分析入院血尿素及肌酐水平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767例患者获随访18~24(21.33±1.25)个月。随访期间159例患者死亡。入院血尿素、肌酐水平均高者(尿素≥5 mmol/L、肌酐≥70μmol/L)的院内病死率为2.37%,3、12、18个月病死率分别为9.95%、16.11%及26.07%,均高于其他组(P0.05)。COX回归分析示年龄[P=0.000,OR=1.378,95%CI(1.172,1.621)],入院血尿素水平[P=0.000,OR=1.375,95%CI(1.155,1.637)]及血肌酐水平[P=0.037,OR=1.213,95%CI(1.121,1.484)]是患者18个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血尿素及肌酐水平高预示着较高的病死率,年龄、入院时血尿素及肌酐水平是老年髋部骨折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法将132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按入院时间段分为对照组68例、干预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住院老年人生活项目(HELP)早期离床活动方案,包括术前预康复训练,术后离床前专项评估、无痛模式下康复训练、赋能教育、营养管理、体位管理,日常自护模式训练等。结果干预组首次离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出院时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部感染。结论基于HELP的干预有利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费用比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住院期间并发症及费用状况,以利选择治疗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依据下列标准选择病例: ( 1 )年龄为≥60岁; (2)非手术治疗包括骨牵引、皮牵引、牵引后半髋石膏固定,且住院时间不少于 6周; (3)手术治疗指应用Gamma钉、动力髋螺钉(DHS)、动力髁螺钉(DCS)、“L”形角度钢板治疗者。入选病例依治疗方式划分两组,手术治疗者为A组, 70例,非手术治疗者为B组, 58例;比较两组间年龄、住院时间、住院医疗费用、并发症及合并疾患。结果:两组间在合并疾患(A组 78. 6%,B组 84. 5%,x2 =0. 729,P>0. 05)、年龄〔A组为 (78±9. 6)岁,B组为 (81±11. 1)岁,t=1. 63,P>0.05〕、每例住院医疗总费用〔A组为(14. 1±4. 5)千元,B组为(12. 8±3. 4)千元,t=1. 82,P>0. 05〕差异上无显著性意义,而在并发症(A组 31. 4%,B组 72. 4%,x2 =21. 32,P<0. 001)、住院时间〔A组为(27±6. 2)d,B组为(57±7. 1)d,t=25.53,P<0. 001〕差异上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合理选择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手段,不但能促进骨折恢复,减少并发症,也是减少医疗费用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