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区别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可作为多种疾病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载体。近年研究发现其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能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在体外也可通过定向诱导向神经细胞转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取代神经干细胞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治疗和损伤的修复。由于其取材容易,能在体外迅速培养扩增,通过自体移植可避开免疫排斥反应,且能以多种途径包括静脉注射、脑内不同部位进行细胞移植,所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以及在移植过程中取材方便、免疫排斥反应弱等优势,现已成为移植治疗疾病的首选种子细胞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神经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探索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成为新型的治疗手段,本文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以及在移植过程中取材方便、免疫排斥反应弱等优势,现已成为移植治疗疾病的首选种子细胞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神经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探索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成为新型的治疗手段,本文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实验研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种子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移植途径和方法,移植后的体内示踪技术,治疗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由于缺血导致神经细胞快速死亡及中枢神经系统修复能力有限,目前除了超早期(6小时)溶栓治疗以外,尚缺乏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采用干细胞移植促进缺血后受损的脑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为神经样细胞后对大鼠脑损伤模型修复的情况。方法:取大鼠骨髓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传代培养,贴壁法分离MSCs,并诱导其分化,将经诱导的细胞直接注射移植到大鼠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脑组织,检测分化的神经细胞样细胞在神经系统微环境中存活及病理变化。结果:细胞移植组病理变化与脑损伤模型组相比,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明显变少,间质水肿较轻。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神经样细胞后移植能改善脑损伤大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EPO基因修饰MSCs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移植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观察移植细胞EPO的表达及向神经元分化情况,为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构建大鼠EPO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EPO,用脂质体2000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EPO表达,然后移植7d HIBD大鼠,免疫组化检测体内EPO表达及MSCs向神经元分化情况.结果 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重组表达质粒正确,该质粒体外转染大鼠MSCs后可表达EPO,移植EPO修饰的MSCs体内能表达EPO,部分表达神经元特异标记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论 EPO修饰的大鼠MSCs能在新生HIBD大鼠中存活并表达EPO、部分移植细胞呈现向神经元分化的趋势,对新生HIBD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存在于骨髓中的非造血干细胞,作为一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近年来研究表明,MSC除分化为中胚层的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其他结缔组织外,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还可分化为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文章主要综述关于MSC在体内和体外向神经细胞分化、调控、及其可能机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庞凤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370-1370
神经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是一组原始的、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并能自我更新的细胞,能够分化成神经系统各种成熟细胞。神经干细胞移植术是将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通过手术方式移植到体内达到修复和重建功能的过程。我科从2007年7月至今采取自体骨髓诱导分化和培养成神经干细胞,并将成熟的神经干细胞应用于临床,为12例脑损伤功能障碍的患者成功的施行了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吴向坤  慕晓玲 《农垦医学》2007,29(6):454-45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群体,在适宜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是当今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但是其确切机制尚无定论.现将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机制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猴脑血管缺血模型复制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猕猴局灶性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疗效及临床治疗可行性。方法用导管介入法从股动脉将栓子输送至大脑中动脉使大脑中动脉分支动脉栓塞,诱发局灶性缺血性脑损伤,经CT扫描确认脑损伤及部位和行为学观察符合脑损伤要求。分离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4代,于脑血管栓塞后30d,在CT引导下将4×108细胞/kg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脑损伤部位,每月1次连续观察脑损伤面积及行为学变化。结果脑血管栓塞前造影明显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血管树及其分支分布情况,栓塞后血管造影证实额颞区无血管显示,随后连续CT扫描见额颞叶区明显梗死灶,行为学观察可见血管栓塞对侧前后肢运动功能严重障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可见脑损伤面积明显缩小,脑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半年后脑损伤面积进一步缩小,脑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助于缺血性脑损伤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分化效果。方法: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诱导液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MTT测定诱导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诱导后的细胞移植于白兔膝关节内,X线摄片观察软骨修复形成情况。结果:诱导液可有效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所需的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明显升高,移植后效果明显。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后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是有效的。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Bcl-2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载体,观察Bcl-2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特性的影响及体外模拟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RT-PER技术扩增小鼠Bcl-2 cDNA,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转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导后的细胞用Puromycin筛选,RT-PER法检测转染后Bcl-2的表达,采用血清剥夺和缺氧(SOD)处理建立MSC体外模拟缺血性损伤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价转染Bcl-2基因的MSC和未转染的MSC的凋亡及存活情况.对转导Bcl-2的MSC神经诱导及检测.结果 转导Bcl-2基因的MSC经Puromycin筛选后可稳定、高效表达Bcl-2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和MSC相比,转导Bcl-2基因的MSC在SOD后凋亡细胞较少,存活细胞较多.转导Bcl-2基因的MSC仍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Bcl-2基因转导MSC有其蛋白的稳定表达,Bcl-2基因转导可对抗MSC体外模拟缺血性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从而具有保护性作用,且不影响MSC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节软骨在受到创伤后,难以自行修复。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软骨下骨钻孔术、软骨移植、骨膜或软骨膜移植、软骨细胞移植等因修复组织以纤维软骨为主,缺少正常透明软骨的力学性能及耐用性,故不能取得满意效果。而应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却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化软骨形成的首要条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来源于骨髓的一群非造血干细胞,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MSCs因具有易于从骨髓中分离和体外大量扩增纯化、供区损伤小、便于白体移植、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条件下可分化形成软骨组织等特点,故被认为是软骨组织工程最有希望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现就影响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存在于骨髓中的非造血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外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是目前国际上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近年来,许多实验室从分子、生化、物理等水平对其向神经细胞分化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孙旭芳  姜焕荣  杨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6):1974-1976,1982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及其向视网膜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取SD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收集视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配制成条件分化液。将培养的rMSCs先经神经选择诱导后再换用条件分化液诱导,并对诱导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rMSCs生长较好并扩增迅速,经2种分化液诱导后可先分化为神经先祖细胞,继而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样细胞。分别应用nestin、NeuN、GFAP、Thy1.1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呈阳性反应。结论rMSCs能于体外培养存活和扩增,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样细胞,体外自制分化条件及模拟眼内环境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将为进一步的眼内移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传顺  陆超  陈吉庆 《医学综述》2007,13(5):321-323
骨髓中至少存在两种骨髓干细胞(BMSCs),即造血干细胞(H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其中MSCs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外,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无论是在体外实验、还是在体内实验,MSCs都可以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细胞分化,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在此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MSCs可塑性在CNS组织维护和修复中发挥作用的研究现状、MSCs可塑性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目前MSCs可塑性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充质十细胞(MSCs)近年来成为干细胞分化和细胞移植治疗研究的热门对象。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外研究证明其可向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分化,其中MSCs向外胚层分化可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等,国内外学者将其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将对MSCs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邵华  金秀东 《医学综述》2008,14(4):524-52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增殖的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体内、体外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可将其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以此来替代坏死的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防治各种缺血性心脏病,减少心肌重构等,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润秀  袁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1):1350-1351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与再生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难题,也是科学界致力研究的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又称骨髓基质细胞,来源广泛,取材容易,能迅速培养增殖,弥补了神经干细胞取材和来源的困难,可通过体外培养扩增,局部注射;利用自身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移植可避免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因此MSCs作为神经元的另一来源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修复的细胞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MSCs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