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对钾锰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后期生长及子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钾锰配施明显提高了旱地冬小麦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小麦子粒的千粒重;钾锰配施处理小麦子粒的平均灌浆速率(Ra)和灌浆第二阶段即灌浆快增期的灌浆速率(R2)明显高于无钾、锰肥处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2.
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锰肥处理与不施钾锰肥处理相比,小麦各生育期植株氮、磷含量均降低,钾含量升高;钾锰配施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为12.0%~25.5%;钾锰配施处理的小麦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及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钾和锰相比,对小麦上述品质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锰仅对湿面筋和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衡施肥可促进其生长发育,改善群体结构和经济性状,施钾可增加穗粒数和粒重,施磷可促进穗分化,降低穗位高,增加双穗率.P、K单施或配施较CK增产16.9%~24.0%,施P较不施P增产10.7%~12.5%,增收1 283.6~1 717.5 元/hm2,施P增产玉米10.2~10.9 kg/kg,产投比3.3~5.5;施K较不施K增产5.8%~12.2%,增收473.1~1 559.8 元/hm2;施K增产玉米5.3~33.6 kg/kg,产投比1.5~14.9.该区种植玉米在施N 225 kg/hm2、S 75 kg/hm2基础上,适宜的P、K肥施用量为P2O5 120 kg/hm2、K2O 45~90 kg/hm2,即P∶K=2.7∶1.0~2.0.  相似文献   

4.
锌锰配施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定合理的锌、锰肥配施方案,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在氮、磷、钾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山西省石灰性褐土上锌、锰配施对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锌、锰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和品质,且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与不施锌、锰肥的对照相比,小白菜增产16.5%~64.4%,Vc、还原糖和锌含量分别提高58.8%~116.8%,29.1%~65.3%和120.9%~300%,硝酸盐含量降低2.0%~27.2%。在每hm2土壤施用尿素400 kg、过磷酸钙200 kg、硫酸钾200kg条件下,得出小白菜高产、优质的锌、锰施肥量为硫酸锌75~120 kg/hm2,硫酸锰约75 kg/hm2。  相似文献   

5.
在补充N、S和微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油菜P、K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P、K配施可明显改善油菜经济性状,大幅度提高产量和产值.在施K2O 90 kg/hm2时,配施P2O5 75~225 kg/hm2,油菜增产12.5%~26.3%,增收918.7~1 739.1元/hm2;在施P2O5 150 kg/hm2时,配施K2O 45~135 kg/hm2增产10.8%~16.3%,增收928.1~1 239.7元/hm2.在红粘土上种植油菜时N、P、K、S肥的推荐施用量为N 15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45 kg/hm2、S 105 kg/hm2,N∶P∶K∶S=1∶1∶0.3∶0.7.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8~2010年冬小麦生长季,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技术与精制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性状的影响,探讨了精制有机肥与腐熟剂对秸秆还田的激发效果及其适宜施用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腐熟剂并配施有机肥1500 kg/hm2对小麦的增产率达9.60%~15.34%。秸秆还田配施精制有机肥和腐熟剂有利于促进小麦的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精制有机肥施用量为750~1500 kg/hm2时激发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2012年覆膜玉米钾肥施用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覆膜玉米钾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生产过程中随着钾肥用量增加,0~20 cm土壤养分氮肥的吸收量降低,钾施用量为180 kg/hm2有利于钾的吸收,磷肥的吸收随钾施用量增加普遍呈降低趋势。施用钾肥促进玉米经济性状协调,显著提高穗粒数,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其中施用钾肥90 kg/hm2,双穗率比不施钾处理高0.26个百分点,其次增加穗粒数。试验在不施农家肥基础上,配施N 180kg/hm2,P2O590 kg/hm2,比不施钾增产801.34 kg/hm2,增幅8.35%,可在山区半干旱地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高钾土壤冬小麦、夏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钾土壤上(速效钾含量高于100mg/kg)增施钾肥(K2O)75~225kg/hm2,冬小麦平均增产6 96%,夏玉米平均增产8 38%;1kgK2O平均增产小麦3 00kg,增产玉米4 26kg。不同土壤上同一作物最高产量施钾量以及最佳经济效益施钾量差别较大。在高钾土壤上种植冬小麦、夏玉米,钾肥(K2O)用量在150kg/hm2时,可以保持产量和维持土壤钾素平衡。  相似文献   

9.
氮、锌配施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了氮、锌配施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氮、锌配施对夏玉米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为83 9%~108 7%,在0~239 1kg hm2纯氮和0~25 8kg hm2硫酸锌范围内,玉米株高、果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子粒产量随氮、锌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锌肥的经济最佳施用量为227 4kg hm2(纯N)和25 1kg hm2(ZnSO4·7H2O),氮肥的50%和全部锌肥混合基施,剩余氮肥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各追施25%。  相似文献   

10.
豆角3414田间肥料效应小区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雷州市豆角的氮、磷、钾3414田间试验,探索了氮磷钾的肥料效应。结果表明:钾肥的增产效果最大,其次是氮肥,磷肥的增产效果最差,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进一步提高豆角的产量。N、P2O5、K2O最佳施用量分别为75 kg/hm2、70.5 kg/hm2和190.50 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小麦种植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方法]设置3种种植密度与5个肥料配比施用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小麦宁春52号的影响。[结果]分蘖期与拔节期,相对较高的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最高,而在挑旗期,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A1(45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在各生育期相对较高的施肥水平(施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135 kg/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分蘖成穗率在A2(495万株/hm~2)下整体最高,在B3施肥水平(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钾肥135 kg/hm~2)处理下相对最高;较高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较低的施肥水平B1(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0 kg/hm~2)既适合该品种的高产要求,也符合高肥力土壤的低施肥需要。[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的播种与施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长期施用磷肥对冬小麦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21年的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肥料试验,测定了冬小麦每株有效小穗数、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和干物质量以及植株和土壤中的氮、磷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磷肥(45~135 kg/hm2)能提高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并能显著提高每株有效小穗数、成穗数和冬小麦抽穗期后干物质累积量,继而显著提高产量,其中当磷肥施用量为13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2 869.0kg/hm2,但磷肥施用量过大(达到180 kg/hm2)时,成穗数和抽穗期后干物质累积量显著降低,导致产量显著下降;冬小麦的氮素累积动态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增施磷肥能增加冬小麦吸氮量,但到成熟时,冬小麦地上部分出现氮素损失,损失量达13.4%~44.2%;长期施用磷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并显著提高土壤磷素含量,其中全磷含量增加10.7%~64.5%,速效磷含量增加234.6%~667.3%。长期合理施用磷肥,能提高冬小麦产量、吸氮量以及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3.
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吸收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豫西褐土区研究了钾、锰肥配合施用对旱地冬小麦的养分吸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钾、锰肥配施影响小麦体内氮、磷、钾的含量及吸收量。施用钾、锰肥小麦体内氮、磷含量均低于相应的对照(CK),其中氮较为明显;钾含量则高于相应的对照。灌浆期氮、钾吸收量与产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均随钾、锰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以西农979为供试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不同的冬小麦施氮水平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收获后土壤硝态氮以及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均呈先增后降趋势,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公顷穗数在N262.5达到最大,千粒质量在N175达到最大.氮素回收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收获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在N175时达到最大值.N2625、N350处理比N0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耕层硝态氮累积量.施氮量为0~262.5 kg/hm2,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综合考虑目前技术水平和当地气候条件,关中灌区冬小麦施氮量应控制在175~262.5 kg/hm2.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2.4万株/hm2的稀植栽培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氮磷钾配比,四个不同水平的氮磷钾施用量组合处理,对杂交棉予杂35群体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施肥量增加可明显地促进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增长,增加单株铃数和群体总铃数,显著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但是,当氮磷钾施肥量达到每公顷施N:195kg、P2O5:97.5kg、K2O:136.5kg后,再增加施肥量则增产不显著,肥效降低,而且霜前花率和子棉经济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16.
钾肥对秋季复种绿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月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19-3319,336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露地栽培条件下不同施钾水平对绿萝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入纯N 152.25、kg/hm2,P205138 kg/hm2的基础上,绿萝卜施钾后增产效果显著.在施K2045~180kg/hm2范围内.其产量较不施钾肥的对照提高1.69%~22.03%;其中以施K20 90kg/hm2增产幅度最高,增产达15135t/hm2,其纯收益最高,为2 860.30元/hm2,产投比高达13.64∶1.乐都地区秋季复种绿萝卜最佳施K20量为90~135 kg/hm2.  相似文献   

17.
淮北平原小麦钾肥高效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 ,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制下小麦钾肥施用技术。结果表明 ,增施钾肥可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增加产值 ,提高经济效益。 2年试验 ,小麦施钾分别增产 15 .5 6%~ 2 3 .5 0 %和 9.12 %~ 17.3 1% ,平均增产18.73 %和 13 .2 1% ;增收 3 5 0元 /hm2 左右 ,施用钾肥的产投比为 1.67~ 2 .5 9。综合小麦产量和施肥的经济效益 ,在当前生产水平下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小麦钾肥 (K2 O)的适宜施用量为 90kg/hm2 左右。  相似文献   

18.
磷肥不同用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氮、钾肥常规用量为基础,研究了磷肥不同用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120kg/hm^1(P2O5)的处理,能明显提高辣椒果长,平均为22.9cm,比对照提高9.57%。施用120kg/hm^2和180kg/hm^2(P2O5)处理的辣椒果肩比对照分别增加9.1%和9.0%,果肉厚度分别提高19.8%和19.4%,且差异显著,辣椒中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3.4%和14.5%。  相似文献   

19.
陕北新修梯田地膜小麦优化施肥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正交旋转试验设计 ,于 1999年在延安市燕沟进行了小麦产量与氮肥 (N)、磷肥 (P2 O5)和有机肥 (M) 3因子 5水平的新修梯田地膜小麦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数学建模及模型分析得出 ,本区影响产量的因子效应为 N >P≈ M,N肥产量效应约为磷肥、有机肥的 3倍 ,有机肥增产趋势在低肥力时最低 ,随着肥力水平提高 ,其增施肥料的增产能力增加 ,而氮肥、磷肥肥效均呈递减趋势 ,即肥效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小。还分析了本区小麦单位面积产量≥ 2 5 0 0 kg/ hm2 的优化施肥组合 ,筛选的施肥方案为 N 2 5 1.8~ 2 72 .5 kg/ hm2 ,P2 O510 8.9~136 .5 kg/ hm2 ,有机肥 12 80 0~ 16 40 0 kg/ hm2。均值依次为 2 6 1.1,12 5 .1和 146 0 0 kg/ hm2。  相似文献   

20.
晋南褐土区冬小麦钾肥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在氮磷配施增产的基础上再施用一定量钾肥增产效果显著.钾肥用量以75kg/ha表现最好,比CK增产50.7%;比NP增产5.7%,每kgK2O增产3.82kg小麦,产投比1.55.获得最高产量的理论施钾量为131.95kg/ha。依据边际理论求得经济合理施钾量为75~90kg(K2O)/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