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骨密度结合股骨近端几何参数预测老年髋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结合股骨近端几何参数是否能提高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危险性的预测。方法将85例绝经后妇女髋部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组, 其中52例股骨颈骨折,33例转子间骨折。对照组100例老年女性。在骨盆片上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在股骨颈、Ward’s三角和转子处测量BMD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骨折组的BMD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股骨干皮质厚度与股骨颈BMD值有相关性(r=0.45,P< 0.01);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距内侧皮质厚度、转子处BMD值、颈干角和Ward’s三角 BMD值相结合是预测髋部骨折最好方法(r=0.74,r2=0.53,P<0.01)。结论骨密度值结合放射学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能提高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及骨折类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与股骨颈骨密度(BMD)之间的相应关系.为老年人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组共187例,男78例,女109例,年龄65~87岁,平均73.7岁.入院后均行dynamic hip screw (DHS)内固定治疗.术后内固定失效21例(男7例,女14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对期间所有人院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对侧股骨颈骨密度测定;分析骨密度与内固定术后失效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内固定失效患者股骨颈BMD均值为(0.405±0.122) g/cm2,女性内固定失效患者为(0.396±0.113)g.cm2.[结论]骨密度越低,内固定失效可能性越大.如老年人股骨颈骨密度低于临界值,对于转子间骨折建议不行内固定治疗,建议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性髋部骨折与Singh指数和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髋部骨质疏松骨折性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56~82岁,平均(67.3±12.5)岁。对照组48例,为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男25例,女23例;年龄54~79岁,平均(68.2±11.8)岁。测量两组受试者Singh指数及股骨颈轴长(FNAL)、颈干角(NSA)(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性髋部骨折患者与对照组比较Singh指数明显降低,FNAL长于对照组,NSA较对照组大。结论 Singh指数和FNAL及NSA可以提高对老年性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与转子间骨折患者在股骨近端骨密度(BMD)上的不同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520例60岁及60岁以上初次髋部骨折患者:股骨颈骨折237例,男67例,平均年龄80.0±8.5岁,女170例,平均年龄79.0±8.2岁;转子间骨折283例,男95例,平均年龄80.2±8.4岁,女188例,平均年龄82.4±6.7岁。比较两种髋部骨折患者健侧股骨近端五个区域(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全髋部、Ward区)的BMD,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股骨近端不同区域BMD与髋部骨折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只有大转子BMD显著低于同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女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大转子、转子间、全髋部、Ward区的BMD显著低于同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按年龄分层后,60~69岁转子间骨折患者只有Ward区BMD显著低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转子间骨折患者五个区域BMD均显著低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79岁转子间骨折患者只有大转子BMD显著低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中增龄、大转子、转子间、全髋部以及Ward区的BMD与髋部骨折类型存在统计学关联(P0.01),而男性中只有大转子BMD与髋部骨折类型存在统计学关联(P0.01)。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和转子间骨折患者存在不同的BMD水平,女性股骨近端BMD与髋部骨折类型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17例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5月~2010年6月收治17例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的手术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同期收治正常人群髋部骨折患者20例,分别比较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群髋部骨折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患者随访16~47个月,平均(30.5±3.6)个月.精神病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前准备时间分别平均为(5.28±2.56)d、(3.3±1.16)d(t=2.174,P=0.0231),精神病患者股骨颈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颈骨折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4.8±1.75)d、(2.8±1.31)d(t=2.887,P=0.0049),精神病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平均为(71.85±7.31)分、(79.3±6.70)分(t=2.173,P=0.0231),精神病患者股骨颈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颈骨折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平均(79.0±6.44)分、(80.9±7.30)分(t=0.6165,P=0.2726),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要给予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要选择坚强、有效地内固定器材,股骨颈骨折患者建议选择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的Singh指数,评估Singh指数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并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患者218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患者Singh指数分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随访24~60个月,平均42.9个月。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为5.2%,初次骨折后发生对侧骨折的间隔时间平均11.5个月;b)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未骨折组Singh指数分级平均为4.0级,再骨折组Singh指数分级平均3.5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ngh分级低于4级可作为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阈值;c)Singh指数分级与骨密度值相关性分析结果,r=0.66,P0.001,二者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Singh指数分级越低,相应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越高(P0.05)。Singh指数在评估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风险是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与骨折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72例,其中无病史的原发骨质疏松患者10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4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情况、骨折侧别、髋部各部位骨密度、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N 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分别进行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结果三组间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7,P=0.072; F=0.882,P=0.416;χ~2=3.216,P=0.232),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组间骨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三组间髋部Ward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37,P=0.056),髋部骨密度比较,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 F=8.668,P0.001; F=9.657,P0.001)。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β-CTX、P1NP、维生素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β-CTX、维生素D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与骨质疏松组P1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类型可能并不取决局部的骨密度,可能与骨微结构等因素相关,要得到明确、可靠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密度和股骨颈颈干角与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我院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00例和健康老年对照组100例,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Bravo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其配置的高级骨科专用分析测量软件,分析股骨近端骨密度和股骨颈颈干角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髋部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髋部骨折组BMD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股骨外侧皮质骨厚度明显减小,股骨颈干角( NSA)较对照组钝。结论髋部骨密度结合股骨颈颈干角变化特点可以提高对各型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骨密度在髋部脆性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创伤骨科住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2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41例;对照组选择同期我院骨外科门诊老年体检者63例。使用DXA方法测量患者腰椎和健侧髋部(全髋部、转子间、股骨颈、Ward’s区)的骨密度;对照组测量腰椎和左侧髋部骨密度,统计分析测量结果。结果①骨折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转子间骨折组和股骨颈骨折组在腰椎和髋部区域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骨折组与对照组在转子间区的T值降低比例最大为122.1%,腰椎降低幅度最小为31.3%,余髋部的T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④骨折后髋部和腰椎T值比存在倒置现象;⑤对照组和骨折组髋部骨质疏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腰椎骨质疏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均显著低于体检者,提示骨密度与髋部骨折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与髋部骨折类型无关;②在髋部骨折风险评估中,髋部骨密度相比腰椎更有价值;③当髋部与腰椎T值比出现倒置时,将不可避免发生髋部骨折;④骨量正常的部分患者发生了脆性骨折,而骨质疏松的部分患者却未发生骨折,表明影响骨折发生的因素除了骨密度外,可能和骨骼的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近端骨折类型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髋部诊疗中心297例股骨近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第一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其中股骨颈骨折病人206例(69.4%),股骨转子间骨折91例(30.6%)。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生活习惯(吸烟、酗酒)、合并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病史、恶性肿瘤、既往骨折史)、股骨颈骨密度、转子间骨密度、全髋骨密度、颈干角、所受能量等因素,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间年龄、股骨颈骨密度、转子间骨密度、全髋骨密度、颈干角、所受能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71,95%CI(1.038,1.106),P<0.001]、全髋骨密度[OR=0.004,95%CI(0.000,0.356),P=0.016]、颈干角[OR=0.915,95%CI(0.881,0.951),P<0.001]为股骨近端骨折类型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越大、全髋骨密度越低、颈干角越大的病人,更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的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值与股骨颈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维生素D缺乏(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50 nmol/L)的女性髋部骨折患者根据血清PTH水平分为PTH正常组(n=86)和PTH升高组(n=42)。测定股骨颈BMD、BMD(T值)及各临床指标。各临床指标与股骨颈BMD(T值)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PTH:PTH正常组显著低于PTH升高组(P 0. 05)。血磷、肾小球滤过率、BMD(T值)、BMD:PTH正常组显著高于PTH升高组(P0. 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TH、年龄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P 0. 05),BMI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P 0. 05)。PTH正常组中有52例(60. 47%) BMD(T值)≤-2. 5,PTH升高组中有30例(71. 43%) BMD(T值)≤-2. 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TH、BMI是BMD(T值)≤-2. 5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维生素D缺乏的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PTH水平与股骨颈BMD密切相关。维生素D缺乏症的防治在血清PTH升高的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可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骨密度和髋部结构强度变化。方法对95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进 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和髋关节结构分析,年龄:76. 60 ±9. 36岁,体重指数:20. 88 ±3. 72 kg/m2 ;将63例年龄>50岁骨密度 正常的女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女性年龄57. 24 ±5. 65岁,体重指数:26. 56 ±4. 82 kg/m2,比较二组股骨颈骨密度和结构强 度参数(包括骨横截面积、皮质厚度和屈曲应力比)。结果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股骨颈和转子间的骨横截面积和 皮质厚度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屈曲应力比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87. 4%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和转子间屈曲应力比均> 10;而84. 1%正常骨密度组患者的股骨颈和转子间屈曲应力比均< 10。结论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及髋关节结构 强度均发生非常显著改变,骨强度降低,HSA提供的结构强度参数有助于预测髋部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Singh指数预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为发现高危人群提供简便廉效的方法.方法 本文统计了888例因受轻微外伤致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情况,拍骨盆正位片并用Singh六级分类法统计股骨上端骨小梁级数,并对骨折进行分型;运用SPSS软件探索不同性别、髋部不同骨折部位之间Singh指数分级差异;年龄、骨折分型与Singh指数的等级相关性等.结果 男性平均级数4.11±1.52,女性平均级数为3.08±1.40;股骨颈骨折患者为3.60±1.54,而粗隆间骨折的平均级数为3.12±1.43;两组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示P=0.000,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Singh指数具有非常显著地正相关性;而骨折分型方法中只有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与指数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结论 Singh指数可作为有效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的方法,尤其是对女性股骨颈骨折具有较大的预示意义;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高危因素,其判断标准是股骨上端骨小梁级数下降男性低至Ⅳ级,女性低至Ⅲ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骨折患者各部位的骨密度分析, 评价不同部位骨密度对骨折的预测作用.方法 191例患脆性骨折的女性患者来自2000~2004年青岛市区五家医院的骨科.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同时测量191例患者的仰卧正位腰椎2至4椎体BMD(g/cm~2),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BMD(g/cm~2)处骨密度,与当地同性别峰值骨量进行比较.结果 各部位骨质疏松诊断率L_2是最高的,经卡方检验,L_2预测价值大于L_3、L_4、及WARD三角区,但与NECK及GT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常用的骨密度测定部位中,L_2对骨质疏松骨折的预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近端松质骨CT值和皮质骨厚度值评估髋部骨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髋部CT检查患者,其中,73例髋部骨折,73例非髋部骨折。测量健侧股骨近端冠状位股骨头、股骨颈、转子间的松质骨CT值,以及股骨颈和转子间的皮质骨厚度值。[结果]骨折组股骨颈和转子间的CT值均显著低于非骨折组(P0.05),骨折组在股骨近端4个部位的皮质骨厚度值均显著低于非骨折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由大至小依次为:股骨颈外侧皮质厚度值转子间外侧皮质厚度值转子间CT值转子间内侧皮质厚度值股骨颈CT值股骨颈内侧皮质厚度值,P值均0.05。其中,股骨颈外侧皮质厚度及转子间外侧皮质骨厚度值的AUC分别为0.893及0.844。[结论]股骨颈和转子间的皮质骨厚度值及松质骨CT值可能具有预测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维生素D(VitD)、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水平与髋部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岳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50岁以上患者830例,骨折患者135例(骨折组),非骨折患者695例(非骨折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其腰椎及髋部BMD,并在测定骨密度的同时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观察骨折组与非骨折组之间的VitD与BMD差异。结果 ①所有研究对象中25(OH)D严重缺乏者占16.1 %、缺乏者占34.7 %、轻度缺乏者占29.8 %、充足者占19.4 %,男性VitD水平高于女性(P<0.001)。而不同年龄和BMI的Vit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878、0.346);②所有研究对象的腰椎、股骨颈BMD (T值)平均为–2.64±1.56及–1.43±1.24,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研究对象的腰椎及股骨颈BM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髋部骨折组平均VitD为(20.26±10.76) ng/mL,非骨折组为(21.18±10.65) ng/mL,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304);④髋部骨折组腰椎、股骨颈T值低于非骨折组(P<0.001)。对骨折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表明VitD、腰椎T值和股骨颈T值、年龄、体质量指数是髋部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体质量指数、股骨颈T值是髋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VitD与腰椎T值对骨折的影响呈现一定的风险增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岳阳地区50岁以上人群存在较低的BMD及VitD水平。年龄、体重、体质量指数、股骨颈BMD是中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VitD不是髋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漯河地区中老年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的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漯河地区649名中老年人进行健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和全髋的骨密度值测量。结果 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的BMD均比非骨折组低(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近端骨量逐渐丢失,除了45~组,其余区域各年龄段骨折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性越大。结论 中老年人骨近端骨密度值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多态性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BMD)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5人为病例组,并以年龄、性别作配比因素,选取107例非骨折人群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受试者CTR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各部位BMD值的差异。结果 212例受试对象中,CTR基因型分别为CC型187例(88.21%),CT型25例(11.79%)。病例组和对照组及不同性别间基因型无显著差异。212例受试者各部位的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正相关。分析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显示,CT型除在腰椎侧位(L2~L4)及Ward'三角的骨密度比CC型的骨密度值有显著性升高外,其他部位骨密度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R基因多态性尚不能作为老年髋部骨折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绝经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根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诊断标准,将我院住院的66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分为NAFLD组和正常对照组,NAFLD组34例,正常对照组32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肝/脾CT比值、骨密度(BMD)、身高、体重和血液生化学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1)NAFLD组的体质指数(BMI)、谷酰转肽酶(GGT)、甘油三酯(TG)和空腹血糖(FBG)高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LDL)低于对照组(P0.05)。(2)NAFLD组的腰椎及髋部各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NAFLD组的肝/脾CT比值与大转子和全髋BMD呈正相关;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股骨颈、Ward三角和全髋BMD呈正相关;FBG与股骨颈和Ward三角BMD呈正相关(P0.05)。对照组的LDL、脂蛋白a[LP(a)]与髋部BMD关系密切:LDL与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呈正相关,LP(a)与髋部各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1)肝脂肪变可能会导致患NAFLD绝经后女性的髋部BMD减低,高血糖可能对患NAFLD的绝经后女性髋部BMD具有保护作用。(2)LP(a)可能是无NAFLD绝经后女性髋部发生BMD减低的危险因素。(3)NAFLD可能会使绝经后女性体内ALT、AST、LDL、LP(a)及血糖对髋部BMD的影响作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术后使用金天格胶囊辅助健骨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金天格胶囊联合阿仑膦酸钠,对照组单独采用阿仑膦酸钠口服,连续观察12个月;评价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和髋部骨密度(BMD)变化,随访复查X光平片、CT评定骨折愈合情况。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方法对患者治疗后3、6个月疼痛疗效进行评估,并在治疗后6、12个月测量髓部骨密度(BMD),在术后3、6个月评定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髋部BMD值存在差异(P < 0. 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组骨折愈合率(97.4% )高于对照组(94.5% ),P<0.05。结论 联合应用金天格胶囊能显著改善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术后疼痛,增加髋部BMD值,改善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