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368 例,分析其术后复发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甲状腺癌术后复发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 ),而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及是否作淋巴结清扫相关(P<0.05 ),肿瘤体积大、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范围大、未作淋巴结清扫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肿瘤小、恶性程度低、手术切除范围小、作淋巴结清扫者的复发率(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女性和年龄≥43 岁不是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肿瘤最大直径≥4cm 、组织学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范围大及不作淋巴结清扫均为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体积大、病理组织学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范围广及不作淋巴结清扫是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对D2/D2+淋巴结清扫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并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行D2/D2+淋巴结清扫胃癌根治术570例,依据WHO制定的体质量指数(BMI)标准将其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72例)、正常体质量组(BMI 18.5~24.0 kg/m~2,380例)和高体质量组(BMI≥24.0 kg/m~2,118例)3组。比较不同体质量3组临床和病理特征、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短期结局指标,观察不同体质量3组行D2/D2+淋巴结清扫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分级、类型及院内死亡情况,探讨行D2/D2+淋巴结清扫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结果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和高体质量组3组术前合并症、切除方式、术后并发症和院内死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D2/D2+淋巴结清扫胃癌根治术570例中40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及高体质量组分别为4、21和15例,Ⅱ级及以下并发症发生率为45.0%,Ⅳ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27.5%。院内死亡4例,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及高体质量组分别为1、0和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等级、术前合并症和术后住院时间与行D2/D2+淋巴结清扫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体质量、有术前合并症、浸润深度T4、淋巴结转移N2和术后住院时间≥9 d是影响行D2/D2+淋巴结清扫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高体质量为D2/D2+淋巴结清扫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BMI较高的D2/D2+淋巴结清扫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症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及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180例实施全麻腹部手术老年患者,依据有无缺铁性贫血症分为A组(80例)及B组(100例),比较术后两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POCD发生率及谵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术后MMSE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POCD发生率、谵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平均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显著长于B组,年龄76~83岁者、平均红细胞体积<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7 pg、血清铁蛋白<12 mg/L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B组(P<0.05);高龄、麻醉时间长、缺铁性贫血症为全身麻醉老年腹部术后POCD及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全麻老年腹部术后POCD及谵妄发生与高龄、缺铁性贫血呈正相关(r1=0.892、r2=0.908).[结论]高龄、麻醉时间长、缺铁性贫血症为全麻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POCD及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POCD及谵妄与高龄、缺铁性贫血呈正相关,临床可据此实施积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章凌华  乐革芬 《护理研究》2008,22(10):897-899
[目的]分析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剖腹(非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40例老年病人,调查可能导致PPC的危险因素.[结果]240例病人中有40例出现PPC,发生率为16.7%,年龄>80岁、有吸烟史、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行上腹部手术、手术时间长、术后气管插管时间长、鼻胃管留置时间长及不能耐受疼痛的病人PPC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腹部手术时仔细考虑以上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术后镇痛方式是降低PPC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811-2812
析胃癌患者腹腔镜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51例因胃癌行腹腔镜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9例)和无并发症组(42例)。选取性别、年龄、肿瘤分期,KPS评分,分化层度,浸润深度,姑息性手术、以及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等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及KPS评分为影响预后的筛选出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检验。结果在所有患者中,根治性手术有45例,姑息性手术6例。术后病理TNM分期:I期17例,Ⅱ期12例,Ⅲ期18例,Ⅳ期4例。年龄大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但性别和年龄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2.56,P0.05)。TNM分期较晚是胃癌患者腹腔镜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行3D腹腔镜下胃背侧系膜完整切除+D2根治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406例,均行3D腹腔镜下胃背侧系膜近胃端完整切除+D2根治术,术后出现并发症者39例为并发症组,未发生并发症367例为无并发症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胃背侧系膜完整切除情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406例手术均顺利;并发症组手术时间[(204.02±55.46)min]较无并发症组[(168.82±44.41)min]长,术中出血量[(120.76±45.35)mL]较无并发症组[(58.22±25.84)mL]多,年龄≥65岁比率(82.1%)、有术前合并症比率(69.2%)、胃系膜未完整切除率(71.8%)较无并发症组(58.6%、41.7%、15.0%)高(P0.05);并发症组清扫淋巴结数目[(22.44±7.23)枚]、术后排气时间[(3.13±0.68)d]、经口进食时间[(5.67±1.38)d]与无并发症组[(22.52±7.48)枚、(3.35±0.59)d、(5.90±1.65)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术前合并症(OR=2.462,95%CI:1.728~4.948,P0.001)、手术时间240min(OR=1.733,95%CI:1.114~2.945,P=0.012)、术中出血量160mL(OR=1.633,95%CI:1.008~2.864,P=0.024)及胃系膜未完整切除(OR=2.724,95%CI:1.893~5.201,P0.001)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术前合并症、术中胃系膜未完整切除、手术时间240min、术中出血量160 mL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应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遵循膜解剖理念,保证胃系膜完整切除,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可能会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外科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胆囊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180例胃癌外科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入选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并发胆囊炎将其分为观察组(n=59,术后并发胆囊炎者)和对照组(n=121,术后未并发胆囊炎者),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空腹血糖是否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进行No.8a淋巴结清扫和No.12淋巴结清扫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进行No.8a淋巴结清扫和No.12淋巴结清扫是影响胃癌术后患者病发胆囊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伴有空腹血糖异常或需进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术后是否并发胆囊炎,而对于无上述情况的患者,则须在手术清扫淋巴结的过程中注意对相关神经的保护,尽可能的减少损伤,维持术后胆囊的正常功能,进而有效降低术后胆囊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多项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选择8项相关指标,结合患者术后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性别、年龄、BMI、原发病、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手术因素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原发病包括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骨肿瘤,合并症包括糖尿病及高血压.[结果]9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29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22%.发生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症的回归系数为r=4.184,P=0.041,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合并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痴呆对老年髋部骨折预后影响及老年髋部骨折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52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认知功能状态将其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两组,痴呆组49例,非痴呆组472例;根据术后1年随访结局将其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病死组103例,存活组418例。分析比较患者一般数据、术中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1年病死率及独立生活能力等,并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痴呆患者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9. 4%。与非痴呆组比较,痴呆组≥80岁、其他神经系统合并症、全身麻醉、呼吸系统并发症、脑卒中及谵妄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较长,围手术期及术后1年病死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男性、痴呆、心血管系统合并症、呼吸系统合并症、合并症≥3项及美国麻醉协会麻醉(ASA)分级Ⅲ~Ⅳ级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呼吸系统合并症、合并症≥3项及ASA分级Ⅲ~Ⅳ级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痴呆在老年髋部骨折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与非痴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相比,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痴呆患者住院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且病死率高。呼吸系统合并症、合并症≥3项及ASA分级Ⅲ~Ⅳ级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本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按是否发生肝转移分为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比较其病理特点,分析影响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100例患者肝转移发生率为26.00%(26/100);转移组患者肿瘤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所占比例、脉管侵犯所占比例、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非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CEA水平为胃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③26例胃癌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61±4.14)个月;④单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降低、同时性肝转移、转移程度高、肝外转移、未进行系统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短(P<0.05);⑤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降低、同时性肝转移、肝外转移均为影响胃癌肝转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CEA水平均与胃癌发生肝转移有关,而肝转移程度、类型、白蛋白水平则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4~2004年手术治疗的64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发生术后并发症13例.其中胆瘘6例,腹腔感染5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均保守治疗而愈.无手术死亡。存活最短时间为42d。最长为3年4个月,1年生存率64.1%(41/64),3年生存率12.5%(8/64)。[结论]根治性切除是肝门胆管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过程、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等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动态血气监测与分析在对拟行胸外科开胸手术治疗患者手术耐受力进行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胸外科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开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52例)和非并发症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肺功能指标及静息状态下、运动后不同时间的血气指标测定差异。【结果】并发症组共5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79例次,前三位并发症分别为发热(24.05%)、肺不张(16.46%)、肺部感染(10.13%)。并发症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分别为FVC2.38±0.48(L)、FVC(79.4±12.8)%、FEV1(1.08±0.31)L、FEV1%(56.5±8.9)%、MVV(35.9±14.2)%均较非并发症组患者低(P〈0.05)。非并发症组患者的静息状态、运动实验第0、2、4、6rain的血气指标PaO2、PaCO2、pH值、SaO2(%)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血气指标波动小、较为稳定。并发症组患者的运动实验第0、2、4、6min的血气指标PaO2、SaO2(%)较静息状态均显著的降低(P〈0.05),与同一时刻非并发症组比较显著偏低(P〈0.05)。【结论】对于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检查患者的肺功能及动态血气指标对于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院120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与常规组,每组60例.常规组按传统方式直接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纳米碳组术前注射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充分显影后行同样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与效果.[结果] 纳米碳组淋巴结清扫数、术后甲状旁腺素、血钙分别为(8.19±1.77)个、(23.43±7.52)ng/L、(2.25±0.33)mmol/L,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38±1.92)个、(16.56±6.38)ng/L、(1.92±0.24)mmol/L,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碳组甲状旁腺误切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16.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1.7%、36.7%(P<0.05).[结论] 纳米碳示踪剂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滞留时间长等优点,可以提高淋巴结清扫效果,对甲状旁腺具有良好辨别效果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术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NSCL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T分期、N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9.17%、90.83%、87.10%、88.33%,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89、0.792、0.787、0.776)。120例NSCLC患者中,98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接受肺楔形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41例患者接受全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接受肺楔形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接受全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量少于接受全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全肺叶切除术的患者(P < 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老年NSCLC术前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均具有较高准确度,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老年胃癌(GC)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术式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筛选2014年1月-2014年12月SEER数据库登记的ESD或传统术式治疗的老年T1期原发性GC患者,共865例。分析ESD与传统术式的手术效果,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865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00∶0.64,29.02%和49.02%的患者合并营养不良(差)与合并慢性疾病,其中接受ESD和传统术式治疗者分别为406和459例,占46.94%和53.06%,5年总生存率为66.36%。ESD和传统术式治疗的老年患者治愈性切除率、完整性切除率和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传统术式相比,ESD治疗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术中出血量少(P<0.05)、术中输血率低(P<0.05);ESD治疗者术后出血率、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术式(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慢性疾病、原发病灶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治疗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营养状态、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术中是否输血和术后是否复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营养差(RR=1.640,95%CI:1.207~2.235)、中低分化(RR=1.510,95%CI:1.113~2.049)、淋巴结转移(RR=1.412,95%CI:1.013~1.927)、术中输血(RR=1.394,95%CI:1.157~1.679)、术后复发(RR=3.529,95%CI:3.003~4.147)均为影响老年T1期原发性G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SD与传统术式治疗老年GC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和术后恢复快的优点,预后的影响因素有营养状态、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术中输血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胃结合部癌(AEG)根治术联合胸部小切口吻合并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EG患者50例,随机分组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其中,实验组采用腹腔镜AEG根治术联合胸部小切口吻合并淋巴结清扫,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AEG根治术并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腹腔镜AEG根治术联合胸部小切口吻合并淋巴结清扫,清扫淋巴结范围更大,并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内镜下纳米碳标记在消化道肿瘤外科手术中病灶定位、淋巴结示踪及术后淋巴结分拣的作用。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中心对50例胃癌及44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纳米碳标记,对所选病例内镜下标记情况、外科手术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一次性完成内镜下纳米碳标记,操作时间约5.0~15.0 min,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标记时间距离手术开始时间3 h~5 d。38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56例患者行开腹手术,术中定位瘤体时间约0.5~2.5 min,手术时间60.0~135.0 min,手术过程中肉眼下均清晰可见纳米碳定位部位,所需清扫的区域淋巴结均存在可视及的黑染,术后标本淋巴结应用纳米碳显影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方法进行分拣,平均分拣时间15.0 min,50例胃癌患者平均分拣淋巴结数目43枚,44例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分拣淋巴结数目29枚,均高于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标准。结论胃癌及结直肠癌术前内镜下纳米碳标记有助于术中对病灶的准确定位,尤其是小病灶或未侵及消化道浆膜层的病变;术前标记可使纳米碳充分扩散,有利于术中范围清扫,并使手术标本的淋巴结分拣简便快捷,获取的淋巴结数目更多,有利于病理分期和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8.
曾建洪  彭志明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77-1879
[目的]探讨129例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相关病理因素.[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29例,对影响其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9例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9.38%.患者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与结肠癌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术前并发肠梗阻、病理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术后化疗与结肠癌复发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术前血清CEA水平、Dukes′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胃十二指肠术后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PGS)的高危因素,以便更好地加强防护。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108例高龄胃十二指肠手术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GS,将48例高龄胃十二指肠术后发生PGS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PGS的高龄胃十二指肠术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术前访视、术前营养状况、胃肠吻合方式、手术时间、术后高血糖、术后腹腔并发症、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术后肠外营养时间,分析影响PG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精神状况、术前访视、术前营养不良、手术时间、术后高血糖、术后腹腔并发症、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术后肠外营养时间是影响胃十二指肠术后发生PGS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高血糖、术后腹腔并发症、肠内营养开始时间为影响胃十二指肠术后发生PG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胃十二指肠术后PG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后高血糖、术后腹腔并发症及肠内营养开始时间长是导致术后发生PGS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