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黄芩个性特征及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本经》载其“主诸热黄疸,肠氵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别录》言“疗痰热,胃中热”。《本草纲目》谓其“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黄芩的个性特征及其配伍应用,现介绍如下。1 个性特征黄芩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善清肺经火热为其特点。对邪热犯肺,身热咳嗽,痰黄粘稠之证效佳,但通过适当配伍,又能清大小肠、脾、肝、胆等诸经之火热…  相似文献   

2.
翟惠奇  钟楠  黎同明  于洋  陈志练 《新中医》2022,54(24):15-20
《神农本草经》所记黄芩、黄连、黄柏功用相近,而临证药用有别。本文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所载黄芩、黄连、黄柏主证为基础,据之以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唐《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等含有黄芩、黄连、黄柏的方剂,藉以剖析其药用之异同。黄芩、黄连、黄柏俱主肠胃结热,黄芩主除胸中烦,兼主身热;黄连重在止下利肠澼,并除心下痞;黄柏善治黄疸疮疡。黄芩、黄连、黄柏药用的考据可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同时为以方测药、探究药物药用的方法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后世医家必读的一部医典,其辨证之精,立法之巧,用药之妙,实为后学之师。现就《伤寒论》中运用甘草、生姜、大枣三味药的方法,谈谈体会。《伤寒论》397条、112方中,配伍运用甘草、生姜、大枣三味者有29方,配甘草、大枣两味者有6方,配甘草、生姜两味者1方,配生姜、大枣者3方,单配甘草者31方,单配生  相似文献   

4.
夏仲方先生遗稿一帧,言黄芩疗诸失血,言简意赅,颇有启迪,今整理如下,以飨同道。黄芩味苦性寒,为临床常用之清热药。《纲目》集前人经验,谓黄芩能疗“诸失血”,真乃要言不烦,尽其擅治诸血之功。以单味黄芩止血者,古方已有见及,如《圣惠方》治衄血、吐血之黄芩散;《本事方》之治崩中下血方;《千金翼方》之治下血方;《瑞竹堂经验方》治七七后天癸却行之芩心丸等,其或为散,或为丸,或为汤剂,足见其用之广拓。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梳理吴鞠通以前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探讨吴鞠通对前医家性味配伍思想具体应用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吴鞠通临床实践中应用性味配伍思想主要受《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叶天士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中性味配伍理论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实践基础;叶天士守法变方思想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指导思想。其对性味配伍理论应用并不完全拘泥于前,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等特点灵活运用,进一步发展了性味配伍理论在温病辨治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性味配伍理论制方思想既有溯源、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6.
柯梦笔 《四川中医》1993,11(12):5-7
人参有“神草”之称,古代善用人参者首推东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人参的运用共有55条35方(重复、附方除外),配伍灵活,组合精当,实为后世运用人参的规范。学习和研究这些方剂中人参的配伍特点,对于进一步认识人参的功效,掌握其使用规律,正确地运用于临床和探讨仲景学术思想,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黄芩临床配伍应用10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芩味苦,性寒。《本经》载其有“主诸热黄疸,肠,泄热,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张元素曰:“黄芩之用有九,泻肺热,一也;上焦皮肤风热风湿,二也;去诸热,三也;利胸中气,四也;消痰膈,五也;除脾经诸湿,六也;夏月须用,七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八也;安胎,九也。”据经典之说,黄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入肺、胆、胃、大肠诸经。笔者以黄芩配伍他药组成10法,运用广泛、灵活,功效尤捷,兹简述如下。1 黄芩伍葛根 见于《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取黄芩清里热,厚肠胃而治痢,以解胃肠之里。葛根发表解肌,以外解在表之邪,又其气轻浮,…  相似文献   

8.
谢静  周洁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3):227-228
附子泻心汤为张仲景创制,为五泻心汤之一,载于《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该方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寒凉之药,加温热的附子组成,主要用于热痞兼阳虚证。此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炼、配伍有度,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金匮要略》所载方剂中,配伍大黄者计有22方之多,其中与《伤寒论》重复者,只有大、小承气汤等7方,且应用还有新意。归纳其论述,大约有以下六点。一、清热泄火以降逆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为病,多表  相似文献   

10.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11.
<正>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共记载方剂三百余首,其中大部分用药精炼,配伍谨严,疗效卓著,本文就张仲景药物配伍法则作初步探讨。寒凉药与温热药的相互结合疗寒以热、疗热以寒,这是一般的用药规律。张仲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常把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伍于一方。1.针对寒热错杂的病情:如治上热下寒的黄连汤,既用黄连泄胸中之热,又用干姜、桂枝祛胃中之寒。治寒热互结成痞的半夏泻心汤,既用黄芩、黄连以泄热,又用干姜、半夏以散寒。它如乌梅丸之用黄连、黄柏配川椒、  相似文献   

12.
药对即为对药,是中药配伍的最小单位,遵循中药配伍的“七情合和”理论,已成为相对固定的组合形式。有研究表明,药对配伍后比单用时药效更加显著[1]。配伍后的化学成分也不同于两个单一草药,产生了新的化合物[2],配伍后均显示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3]。柴胡与黄芩合用,首见于《伤寒论》小柴胡汤方中,为和解少阳方剂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配伍。《伤寒论》中柴胡类方6首,均见柴胡、黄芩的配伍。  相似文献   

13.
杨俐英 《山西中医》2002,18(6):56-56
半夏入药 ,早在《灵枢经·客邪篇》就有记载。而善用半夏者 ,当推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所载方剂中 ,运用半夏者计 4 7首 ,以半夏为君或命名者2 1首。兹结合个人体会 ,谈谈仲景对半夏运用的认识。1 降逆止呕仲景运用半夏随证加减治疗各种呕吐、呃逆。“胃反呕吐者”:如大半夏汤 ,以半夏配伍人参、白蜜以治中气不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呕吐”。“欲呕吐”:如黄连汤 ,以半夏配黄连、桂枝等 ,治上热下寒、阴阳不和之“欲呕吐”。“干呕”:如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以半夏与黄芩、芍药、生姜、大枣及甘草配伍 …  相似文献   

14.
《五十二病方》约成书于公元前210年,书中记载的药物多达247种,组方达283首,其中黄芩的应用就有6处,现就其应用分析如下: 《五十二病方·诸伤》曰:“伤者,以续[(断)]根一把,独□长支(枝)者二廷(梃),黄(芩)二梃,甘草□廷(梃),秋乌豙(喙)二□□□□□者二瓯,既并煎□孰(熟),以布提取,出其汁,以陈缊□□[傅之]。”(P_(31)) 在此段论述中,用黄芩与续断、乌头、甘草相配伍,共煎取汁敷于受伤部位,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的作用。这里的“陈缊”即恒温。续断、乌头、甘草均为温热之品,黄芩为寒凉之味,其在此,一是作清热解毒之用,二是通过配伍佐制其它药之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虽非气机郁滞之病,但也存在气机不调的表现。;合理地运用理气药,巧妙组合,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笔者浅述如下。1痰证《景岳全书》曰;“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然而痰为有形之物,痰浊内阻,必然阻碍气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故化痰宜配用理气药。化痰代表方二陈汤,以陈皮理气化痰,意在气顺痰消之意。陈皮、枳壳、枳实、厚朴、莱菔子、沉香等理气药为化痰方中常用药物。如寒痰宜配伍干姜、细辛(小青龙汤);热痰宜配伍黄芩、瓜萎、黄连(清气化痰丸);痰热内扰、…  相似文献   

16.
寒热并用方治疗内科杂病之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并用方治疗内科杂病之验第四军医大学(710032)王三虎在寒热并用的诸多方剂中,尤以《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乌梅九、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方剂为著名。其方立意明晰,配伍精当,在理论上容易掌握,可谓脸炙人口。但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疑难病证中要辨证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黄芩汤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黄芩汤方剂,录入计算机并建立黄芩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历代同名黄芩汤药物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东晋、南齐、南北朝、隋唐、唐、宋、元、明、清10代共62部,涉及有关黄芩汤149首。其中43部出现正名黄芩汤124首,19部出现异名黄芩汤25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芩汤共104首涉及中药130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742次。结论:通过分析历代黄芩汤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芩汤包含核心药黄芩、甘草、栀子、芍药等,并且组成方剂的7味药均为频率大于0.5%的主干药。2《伤寒论》黄芩汤由核心药黄芩、甘草、芍药加大枣构成。3敦煌古医方所载黄芩汤可能是《伤寒论》黄芩汤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8.
防风通圣散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风通圣散一方出自《宣明论》。此方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方中的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风毒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荡热于下,配伍山栀、滑石泻火利湿,使里热之毒邪从二便而解;更以桔梗、石膏、黄芩、连翘清解肺胃之热,上下分清,表里并治:当归、川芎、赤芍凉血祛风;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缓急;诸药相伍,从而达到解表通里、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止痒之效。笔者认为,许多皮肤病,尤其是急性  相似文献   

19.
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平 《江苏中医药》2005,26(11):44-45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味配伍则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其应用规律择其精要,探讨如下。1中药性味配伍意义1.1性味配伍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配伍是中医用药特色,经过适当配伍,方能达到既用药性之偏以疗疾,又防其偏之有弊,“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的制方目的。而性味是进行药物配伍的重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于伤寒中风,邪入少阳之证。《金匮要略》中,并治妇女热入血室。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组成。柴胡为透达少阳半表之邪,黄芩清少阳半里之热,配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伍人参、甘草、大枣以扶正祛邪,同时大枣与生姜的配伍又可以调和营卫,调气机,行津液,共奏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之效。历代医家对其组方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均有较多研究和阐述。近年来该方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已超出了原著本方证治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