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稻瘟病菌粗毒素对水稻幼胚愈伤组织的影响及抗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目前稻瘟病不同的优势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提取的粗毒素对水稻幼胚进行处理,稻瘟病菌粗毒素提取液对水稻幼胚的愈伤的诱导和分化的有明显的抑制效应.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水稻胚性愈伤获得率和分化能力显著降低.在诱导培养基中加入毒素对幼胚的筛选取效果较好,可以获得较多的胚性愈伤和较多的分化苗.培养基中毒素的浓度处理以30%效果好.水稻幼胚的抗性筛选过程中胚性愈伤获得和分化苗数较高,是很好的培养材料;而且不同的水稻品种产生的耐性不同,并可以同时筛选出抗稻瘟病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2.
利用稻瘟病不同生理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提取的粗毒素对水稻成熟胚进行处理,粗毒素液对水稻胚芽的生长和胚的诱导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差异性极显著;不同浓度的粗毒素提取液其作用效果不同,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大或是作用时间性的延长,水稻诱导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水稻成熟胚组织培养中进行抗稻瘟病菌突变体筛选的毒素浓度在30%较好;浸泡水稻成熟胚以处理72h愈伤诱导和分化效果较好;在进行抗稻瘟病突变体筛选中,以用含毒素的培养基进行诱导愈伤的处理的筛选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稻瘟病不同生理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提取的粗毒素对水稻成熟胚进行处理,粗毒素液对水稻胚芽的生长和胚的诱导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差异性极显著;不同浓度的粗毒素提取液其作用效果不同,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大或是作用时间性的延长,水稻诱导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水稻成熟胚组织培养中进行抗稻瘟病菌突变体筛选的毒素浓度在30%较好;浸泡水稻成熟胚以处理72h愈伤诱导和分化效果较好;在进行抗稻瘟病突变体筛选中,以用含毒素的培养基进行诱导愈伤的处理的筛选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目前稻瘟病不同的优势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提取的粗毒素对水稻幼穗进行处理,稻瘟病菌粗毒素对幼穗的愈伤诱导和分化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或毒素浓度的增大受到破坏的程度愈深.用稻瘟病菌粗毒素浸泡幼穗对其愈伤诱导和分化都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能够起到抗性筛选的目的,处理的时间在24h以内可以得到胚性愈伤和分化成苗;筛选时毒素的浓度以30%为宜;用粗毒素直接浸泡幼穗愈伤组织对愈伤的伤害很大,得到的分化植株相对较少,但仍可作为一种抗性愈伤筛选的方法,其处理时间以24h较好;而且不同的水稻品种产生的耐性不同,并可以同时筛选出抗稻瘟病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5.
利用目前稻瘟病不同的优势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提取的粗毒素对水稻幼穗进行处理,稻瘟病菌粗毒素对幼穗的愈伤诱导和分化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或毒素浓度的增大受到破坏的程度愈深。用稻瘟病菌粗毒素浸泡幼穗对其愈伤诱导和分化都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能够起到抗性筛选的目的,处理的时间在24h以内可以得到胚性愈伤和分化成苗;筛选时毒素的浓度以30%为宜;用粗毒素直接浸泡幼穗愈伤组织对愈伤的伤害很大,得到的分化植株相对较少,但仍可作为一种抗性愈伤筛选的方法,其处理时间以24h较好;而且不同的水稻品种产生的耐性不同,并可以同时筛选出抗稻瘟病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6.
利用目前稻瘟病不同的优势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提取的粗毒素对水稻成熟胚进行处理,粗毒素液对水稻愈伤组织的生长及分化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差异性极显著;不同浓度的粗毒素提取液其作用效果不同,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大或是作用时间的延长,水稻分化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水稻成熟胚组织培养中进行抗稻瘟病菌突变体筛选的毒素浓度在25%~30%较好;愈伤组织浸泡12~24h可以得到分化出苗。在愈伤组织上直接加上毒素并长时间处理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每个愈伤组织滴加的毒素应小于2.0ml。不同的水稻品种产生的耐性不同,可以筛选出抗稻瘟病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7.
利用目前稻瘟病不同的优势小种菌株的液体培养提取的粗毒素对水稻成熟胚进行处理,粗毒素液对水稻愈伤组织的生长及分化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差异性极显著;不同浓度的粗毒素提取液其作用效果不同,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大或是作用时间的延长,水稻分化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水稻成熟胚组织培养中进行抗稻瘟病菌突变体筛选的毒素浓度在25%~30%较好;愈伤组织浸泡12~24h可以得到分化出苗。在愈伤组织上直接加上毒素并长时间处理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每个愈伤组织滴加的毒素应小于2.0ml。不同的水稻品种产生的耐性不同,可以筛选出抗稻瘟病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8.
抗稻瘟病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瘟病菌粗毒素提取液为选择压,选取籼稻材料缙2B、缙恢36和缙恢10进行抗稻瘟病突变体的筛选.结果表明:1)在成熟胚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过程中,2,4-D是诱导愈伤的关键因子,3种材料在附加2mg/L2,4-D的NB培养基(NBD2)上诱导产生的愈伤较好.2)粗毒素对3种材料的胚根、胚芽、愈伤组织的生长都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粗毒素具有一定的致病力,其毒性并不与浓度完全成正比关系,而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毒素浓度为45%时,缙2B胚根和胚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程度最大,而缙恢36和缙恢10则在30%浓度中生长受到明显抑制.3)粗毒素对3种材料的愈伤组织成活率及再生频率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稻瘟病粗毒素浓度为60%时,愈伤组织不生长,并变褐死亡,最终选择45%的毒素浓度进行2次继代抗性筛选并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9.
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生产上推广的14个基因型的玉米为材料,由幼胚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其中原齐722×5003等单交种在适宜条件下,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可达90%,愈伤组织分化苗频率高于80%。在加有1ppm 6BA 和0.1%活性碳的改良 N_b 培养基上,分化出的幼苗长成健壮的小植株。接种幼胚的大小和基因型、基本培养基成份及蔗糖浓度、激素种类和浓度等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和分化幼苗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将培养7-8天的幼胚抉碎,可显著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并能使较大的幼胚产生胚性愈伤组织。随着胚性愈伤组织继代次数的增多,再生植株中畸形苗频率也升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春小麦11个品种,通过幼穗和幼胚离体培养,研究了基因型,外植体和培养基成分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差异明显.幼穗长度以10~14mm 时接种为宜,幼胚以开花后11~14d 接种效果最好.诱导培养基的效果以 MB>MS>N_6>LS,2,4-D 以2mg/L 较为合适,不宜加6BA 和 NAA,但加适量甘氨酸和谷氨酰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培养基中加少量6BA 和 NAA 是必要的,而且 ZT 的作用优于 KT.通过以上研究,从中筛选出了3个能长期保持较高再生植株潜力的体细胞胚性无性系.  相似文献   

11.
用粳型巨胚稻西巨胚1号和合系22-2(小胚)为试验材料,用不同质量浓度的PEG—6000(聚乙二醇)溶液对种子进行不同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西巨胚1号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都不及合系22-2;先用清水浸种24h后再用PEG溶液浸润会抑制西巨胚1号的萌发,且发芽率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浸泡种子24h后再用清水培养对种子的发芽和出苗有促进作用,但以浓度为5%的PEG溶液浸种对西巨胚一号的促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不同浓度梯度的CdCl2对拟南芥Col-0生态型进行处理,确定了筛选镉敏感突变体的适合浓度为90μmol/L.以镉对幼苗根长生长抑制程度为指标,对拟南芥化学诱导激活标签(XVE)T-DNA插入突变体库种子进行筛选.首先在不含有雌激素的1/2MS培养基进行大规模筛选,挑选根长抑制明显的植株,单株收取种子.在T3代复筛过程中用含有浓度为90μmol/L CdCl2的1/2 MS固体培养基筛选到一株敏感突变体csr-2.并进行了雌二醇诱导过表达表型验证.运用TAIL-PCR技术确定该植株的T-DNA插入位点位于At2g36130,并对该基因的序列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利用CONWEP计算模型对铝蜂窝夹芯结构的抗爆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以背板最大变形和夹芯层比吸能作为抗爆性能指标,根据不同基体材料的组合结构建立了铝蜂窝夹芯结构的基准模型.基于基准模型,定量研究了铝蜂窝夹芯结构各部分结构参数和蜂窝胞元类型对其抗爆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面板材料采用Al2024T351,背板材料采用RHA的组合结构具有良好的抗爆性能;相比于背板厚度变化,面板厚度的变化对铝蜂窝夹芯结构抗爆性能指标的影响更显著.应用构建代理模型的方法对铝蜂窝夹芯结构的抗爆性能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使铝蜂窝夹芯结构的抗爆炸冲击波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这对抗爆结构的工程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粳型巨胚稻西巨胚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6℃低温处理前用0.25mmol.L-1和0.5mmol.L-1水杨酸进行预处理(叶面喷施和灌根处理)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预处理可使巨胚稻幼苗叶片在低温处理下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提高幼苗的抗寒性,减轻低温伤害,对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对提高巨胚稻幼苗抗寒性的效果来看,0.5mmol.L-1浓度水杨酸处理效果较0.5mmol.L-1浓度好,灌根处理效果较叶面喷施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