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史上,戴震是第一个从"血气心智"上为人性学立论的学者。他通过对"血气心智"的内在思想逻辑结构解析,来展现人性论中"血气"之自然与"心智"之必然之间的内在和谐关系,把人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人的本性高度。与传统人性论不同,戴震人性论把人性从自然哲学过渡到人的内心世界,把人性论看成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境界和一种修养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自觉存在的理论形式,是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属于哲学形而上,人性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性善恶问题则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如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杨雄的性善恶混论。通过对孟、苟人性论的剖析,认识中国古代人性学上所达到的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人性思想的出现源于人对现实存在的深切反思.这种反思在酝酿中国哲学人性思想时围绕人性形成了特定的理解模式,具体表现为三个理解环节,印原始自然环节、文化自觉环节与理想建构环节.在此基础上,超越与建立凸显为中国哲学人性思想的两大主题.中国哲学人性思想的建立是在以上认识基础上无限发展的文化理解活动.把握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中国哲学中具体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李瑛 《船山学刊》2010,(1):189-191
出于拯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的目的,中国近代思想家吸纳西方近代先进思想,对中国传统人性论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形成了近代具有中西合璧理论色彩的自然人性论。中国近代自然人性论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内容.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就人性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看待人性与兽性的区别以及"灵"与"肉"的关系?如何看待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作为"善恶之原"的自由意志?道德之善是"率性"还是"克性"、是"复其初"还是在实践中生成?对话既使西方学者加深了对中国哲学人性论的理解,也从多方面启迪了中国哲人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李贽、徐光启、杨廷筠、王夫之、黄宗羲、戴震、焦循、赵翼等人的理论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人既吸取了西方哲学的精华,又在会通中西的基础上加以淋漓酣畅的创新,从而把中国哲学的人性论提高到了一个比基督教哲学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哲学史上,戴震是第一个从理性的立场为人性学说立论的哲学家。他把人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人的本性高度,视之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并通过对宋明性理之学独到的批判中,显示出他的新人性论的内涵:如对"理"的新认识;理欲之辨的新见解;智愚观点等,从而将中国传统人性论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当时,他的人性论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12):89-94
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人性问题发轫于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先秦儒道两家的人性论思想影响较大,其中孔子开创了以仁为核心内涵的人性论思想,老子开创了以朴为核心内涵的人性论思想。不以善恶论人性是孔老人性论思想的典型特色。孔老在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和教育等很多方面的论断都需要其人性理论的支撑。孔、老对待人性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对待礼乐、教育持两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扬雄对于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虽然从人与玄的关系看具有性善论的倾向,但从人与气的关系看,他认为人性善恶混;扬雄重视人性的善恶混,论证人必须发展人性中的善,提出许多措施以实现这一点。扬雄的人性论与汉代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始于孔子,论争是在先秦其他诸子。当时争论得比较多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人性的本义;二、人欲问题;三、人性与善恶的关系。这次论争,为中国古代封建地主阶级人性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简要评介先秦诸子的人性论思想,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初始面貌。  相似文献   

10.
人性理论的伦理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理论的伦理学意义张永(中国当代出版社)人性问题是众多人文学科研究的共同主题之一。现代哲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人性问题,并在本学科的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建立起相应的人性理论。自然,伦理学的人性论研究也有着它特有的意义和...  相似文献   

11.
流自生命的人文精神是唐君毅哲学思想体系的一条红线。中西文化冲突、古今价值错乱的时代镜像是其人文思想感发的外缘,个体生命的原始性情和生命律动中的仁心本性是其人文思想发生的内因。通过从儒家立场对人文精神的多维阐发,唐君毅认为真正的人文主义具有无限的积极性、开放性、涵容性、有机性、精神性和超越性;而以"平视的眼光"对中西人文精神和文化活动的多向比照,使他从人类整体人文观出发,勾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理想人文世界的蓝图。  相似文献   

12.
进入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发展了,科学主义却泛滥开来,使人文精神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与此同时,对工具理性的过度信任,使哲学等人文学科日渐式微。但是,在现代性状况下,人们更需要人文关怀,时代呼唤人文精神。而哲学,应该承担,至少部分承担起这一使命。本文对哲学应该担当起培育人文精神这一使命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体系中的中间原理,我们解释为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和自然经验中概括出来的道德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按照中间原理的建构方法,我们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以新唯物论和人本主义为最高原则、以批判性自由理论为中间原理、以阶级斗争和世界历史理论为应用性学说的哲学体系。并从历史的、现实的和理想的三个维度,阐明了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道主义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文东 《北方论丛》2002,46(6):31-34
西方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具有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现代市民社会意识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三层含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历史上人道主义所包含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市民社会意识形式等优秀成果,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人道主义新形态,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能够发挥思想启蒙和先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登巧 《北方论丛》2005,1(5):120-123
生存论是真正关于人的哲学理论,生存论视野中的人是真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即现实具体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从人学的维度解读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但这并非两个不同的转向,而是同一个转向,即转向实践-生存人本主义.如果我们把马克思所开辟的新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那么,他的新人本主义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主张存在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海德格尔不同意萨特的看法,他认为萨特的观点遗忘了存在,依然是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相信,重要的是为存在之真理效力的人道,而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阿多诺等则从本体论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现代教育的必然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军  于海臣 《阴山学刊》2005,18(3):110-112
人文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一度丧失,使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走向了异化。学校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本来乐趣,成为一个个考试的"机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何让人文精神回归其本来的家园,培养具有更加丰富个性和人性的个体,这是现代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修辞学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修辞学的人文性是以对人的本质体认为前提而建构起来的理论精神.修辞学的人文传统与古典哲学间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一传统对修辞学诸层面均有渗透和影响.在学科发展史上,20世纪西方新修辞学,在对人的语言性的更深刻的认识背景上所提出的认知修辞伦理等相关论题,都可以视为古典修辞学人文精神的一种理论延伸.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儒家的政治哲学,《贞观政要》之官德以人性、人格和人文三重伦理向度为其形成的内外机制。其中,人性论和人格论构成官德的内在生成机制;由君德决定的人文政治伦理环境形成官德生成的外在动力机制。这一官德生成思想既具传统儒家政治伦理的德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共性;鉴于贞观政治之特殊性,又具有实践性与普遍性等特点,从而赋予贞观官德以独特的历史魅力和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建军 《河北学刊》2012,32(2):49-55
钱穆对人文主义有系统的学术观建构,并以其生命实践印证着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独特理解。在钱穆的人文主义思想构成中,"存"与"续"的意识由传统文化层面的信仰、伦理和知性自觉,辩证地贯穿于日常的生命实践活动之中。这使得钱穆的人文主义显示出迥异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品格:它不是以发掘个人感性、理性的价值驱力及公共性文明机制为其思想原创的基点,而是力求使个体与社会在纳入一种文化的统绪中,实现文明的价值增殖和外延扩张。钱穆的人文主义是超越学术个性的历史主义与超越历史境遇的生命哲学的统一,是博大淳厚的民族精神与个体生命实践的统一。这种人文主义在内涵上具有较鲜明的儒学人文主义特质,但在内在机理上,它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观念,而呈现为面对另外空间视域而求取文化"存续"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