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的经典,而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恰恰又代表了他整个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旨在结合《哈姆雷特》从悲剧的人物、悲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超自然描写三个方面对莎士比亚悲剧特色作比较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象征主义,使用了大量意象来反映人物内心思想和解读他们的真实命运。从象征主义理论出发,通过对小说中意象象征的分析,来揭示其主题含义,即重构黑人文化历史,再现已为历史的奴隶制度,并告诫人们不应忘记历史,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3.
音乐电影《悲惨世界》充满强烈的悲剧性,其艺术类型决定在表现人物悲剧时不同于小说,借助于情节的凸显和情境的冲突而塑造的芳汀、冉·阿让、革命的年轻学子等悲剧形象,探讨他们命运的悲剧根源,其主题涵蕴在音乐和电影的融合中得到完美的表现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通过论述小说《八月之光》在结构安排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认为《八月之光》描写一群悲剧人物的生活,意在探讨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种种阴影及其影响."光"与"影"是小说的主题意象.小说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的过程中,通过生与死、过去与现在、黑人与白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存状态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互为参照的、有着对称结构的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5.
《死水微澜》中的顾天成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从顾天成扮演的不同角色入手分析了他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认为小说通过描述顾天成的命运波折,反映了动荡社会中平民生活的波澜起伏,顾天成个体的悲剧也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李玉的戏曲《占花魁》根据冯梦龙的小说《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改编而成,李玉主要通过对人物身份的改变而表达了不同于冯梦龙的思想价值观。以人物身份的不同为出发点,通过"人物身份"、"事件结构"、"情节疏密"、"思想主脑"的比对,探究李玉、冯梦龙不同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在长期关注黑人女性的同时,也从各个层面审视了黑人男性的生活,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具有正面意义的黑人男性人物。分析了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塑造的西克索的小角色、真汉子形象,认为西克索是黑人文化的坚守者、白人霸权的挑战者、黑人女性的关爱者及黑人男性的指引者。  相似文献   

8.
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依据,从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个悲剧的主要成分入手,分析了《德伯家的苔丝》这一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所展现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从《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情节发展及人物塑造等三方面进行评析,得出结论:该作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迷惘的心理,战争是造成小说主人公爱情悲剧及战后“迷惘的一代”的根源,作品中几个角色构成了“迷惘”的主题中积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是王安忆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对《长恨歌》的女性主义解读则是从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和空间意象方面的特点来对作品加以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把《桃花扇》界定为"悲情悲剧",从《桃花扇》的悲剧意识、死亡意识,以及结局的情节设计这三个角度来探讨《桃花扇》的悲剧心理。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描写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爱情悲剧故事,反映了"爵士乐时代"美国的社会风气。根据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一些细节的安排,分析了小说中的幽默和讽刺元素。  相似文献   

13.
《母亲》这部小说具有哲理性和思辨性;人物个性不鲜明,理想色彩过浓;情节环境诗意化,关键性的细节缺乏生活基础;语言概念化,具有说教性。与其说《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不如说它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文学杰作。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本文主要从男性服饰,女性服饰和特殊人群的服饰进行分析,展现明代服饰的风貌。这些服饰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儒林外史》具有史料价值,甚至还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突显小说的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悲剧理论发展的源头,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其《诗学》以较为完整的体系阐明了"模仿的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指出了一部优秀悲剧作品应具备的创作特点。以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悲剧理论为依据,对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山妻》一诗进行文本细读,从情节构造、悲剧意义等角度探析了《山妻》一诗的古典悲剧思想,看弗罗斯特如何以经典悲剧布局反映美国工业化时期的家庭隔阂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自出版就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相关评论文章和专著不胜枚举。小说中人物间的对话对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深化了作品主题。以主人翁盖茨比、蕾西、汤姆三人的对话为依据,从局面控制、中心话题和角色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三人的关系转变以及其中反映的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理想的强烈抒发,理想化人物的生动刻画,美丑对照表现手法的运用和离奇情节的设置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的悲剧特色.主要从其主题、情节、悲剧人物性格、形象以及暴风雨的作用这五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双层主题、主次情节、悲剧事件叠加等特色,探讨了李尔的性格、形象特征.从而突出了其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该小说要旨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了作者借助《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所导致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为托尼·莫里森赢得诺贝尔文学奖荣誉的小说《宠儿》,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互文性是西方文论批评中一种重要的批评理论,它不仅指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相互"吸收和转化",还指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在此利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互文"理论来分析《宠儿》中所体现的文化互文和文本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