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短小芽孢杆菌LDS33液态发酵产抗凝溶栓双活性物质的能力,采用单因素筛选法和正交筛选法对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短小芽孢杆菌LDS33产抗凝溶栓双活性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6℃,初始pH值8.5,培养时间8d,最佳接种条件为接种时间2d,接种量6%,安琪酵母浓度0.4%.实验表明,短小芽孢杆菌LDS33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容易培养,抗凝溶栓双活性物质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海洋枯草芽孢杆菌Bs-1产生多种抗真菌活性物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香港清水湾海域中分离到一株能产生抗酵母样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抗生素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s—1。对Bs—1产生抗生素条件的研究表明,Bs—1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迅速,但只在PDB(马铃薯葡萄糖液体)中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活性物质粗提液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酸碱度,121℃加热15min及在pH2和pHl0处理24h仍有相当高的活性;对Bs—1产抗生素的营养条件和影响的理化因子进行了分析;最后用吸附、萃取、离子交换层析和RP-HPLC等技术对此菌的抗菌代谢产物进行纯化,结果发现Bs-1在PDB培养基中发酵时至少产生3种亲水性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三在C18反相层析柱上的保留时间差别不大,对HPLC纯化后的其中一种化合物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含有共轭双键但无任何氨基酸残基,与目前已知的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抗生素都不相同,很可能是一种新的非肽类抗真菌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利用乙醇、甲醇和蒸馏水作提取剂分别提取南瓜不同部位(瓜皮、瓜肉、瓜瓤)中的抗菌物质,并通过滤纸片法、琼脂孔扩散法测定其抗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南瓜的甲醇提取液对枯草芽孢杆菌(G+)和大肠杆菌(G-)的抑菌作用更为明显,且瓜瓤中抗菌物质含量最为丰富;南瓜的甲醇-瓤提取液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5%;初步鉴定瓜瓤中有良好抗菌活性的成分为脂溶性物质。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前期获得的可产生抗血栓物质细菌的分类地位、优化发酵条件及对活性物质初步纯化.利用形态学特征、理化性质、脂肪酸含量、G+C含量、16S rRNA序列同源性及DNA-DNA杂交率等方法鉴定菌株MJM38,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溶栓活性,利用纤维蛋白原平板法检测抗凝活性,利用单因素法筛选菌株MJM 38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利用盐析、超滤及分子筛层析等方法对其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发现,菌株MJM 38属于Chitinophaga菌,初步确定抗血栓活性物质为蛋白质,其分子量大小在30 k Da~100k Da之间,菌株MJM 38在培养时间为4 d、培养温度为25℃~30℃、发酵培养基初始p H值为7时产生的抗血栓物质的溶栓活性最大.  相似文献   

5.
家蝇蛹血淋巴抗菌活性的诱导及相关蛋白/多肽的表达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家蝇蛹血淋巴的抗菌活性进行了诱导,并用统计学逐步回归的方法和多项式回归的方法确定了抗菌相关蛋白/多肽,研究了其表达规律。结果表明,针刺、带菌针刺和超声波均能诱导家蝇蛹产生抗G^ 球菌的物质,而对G^-杆菌无效。在分子量低于18000的蛋白/多肽中,有两种物质(R5、R6)对抑菌活性有显著影响,它们的表观分子量分别在12000和7650左右,这两种蛋白/多肽均在诱导下表达。其中,R6对抑菌活性有极显著正贡献,而R5对抑菌活性有显著负贡献,推测R5为细胞生长促进因子。  相似文献   

6.
棒状纳米氧化锌的控制制备及其对苯酚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热方法控制制备了棒状纳米氧化锌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透射电镜(TEM)、BET比表面积测试、激光粒度分布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以苯酚废水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并比较棒状纳米氧化锌光催化剂对苯酚的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制备条件,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尺寸、不同长径比的棒状纳米氧化锌光催化剂,该工艺简单,易于放大,其光催化活性随比表面积变大而提高。光催化反应120 min 时,棒状纳米氧化锌光催化剂对苯酚的降解率均可达到80%以上,优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光催化剂Degussa P25。  相似文献   

7.
具杀松材线虫活性的解淀粉芽孢杆菌 JKJS3的培养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JKJS3菌株分离自马尾松林,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具有较高的杀线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该菌株,以松材线虫为测试靶标,对JKJS3菌株分泌杀线活性物质的适宜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碳源组分的培养基对JKJS3菌株分泌杀线活性物质无显著影响,而不同氮源对其有显著影响,其中以氮源为5 g/L牛肉膏和6 g/L蛋白胨组成的培养基所获培养滤液的杀线活性最高,为实验室条件下菌株分泌杀线活性物质的最适培养基;JKJS3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7、培养温度为37 ℃和无光照振荡培养;该菌株分泌杀线活性物质较理想的培养时间为10 d。  相似文献   

8.
用食品级的大豆蛋白培养基代替MRS培养基进行植物乳杆菌发酵,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安全性较高的食品防腐剂.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IMAU10014发酵大豆蛋白培养基后的上清液对娄地青霉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植物乳杆菌IMAU10014发酵液抗真菌活性,对不同碳源、氮源、pH和温度进行单因素研究,并通过L9(34)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基组合及培养条件:葡萄糖20,g/L、大豆蛋白5,g/L、pH 6.5、温度37,℃植物乳杆菌IMAU10014发酵48,h时抑菌效果最佳.对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IMAU10014发酵浓缩上清液的抑菌活性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抑菌活性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经过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作者就本实验室分离到的一株对钝齿棒状杆菌B_9具有转导作用的噬菌体T_1,研究了噬菌体DNA的转染条件、钝齿棒状杆菌球状体的制备条件与转染频率的关系.证明以1%甘酸氨和0.8μ/ml青霉素培养,再经1mg/ml溶菌酶破壁处理10-16h效果较好;比较了各种二价阳离子和PEG对转染频率的效应,30mM CaCl,和16%PEG结合处理可提高转染频率,单独加Ba~( )或PEG,对转染无作用,二者结合处理有作用;加小牛血清白蛋白及37℃加温处理5min可提高转染频率,最适条件下,高达9.5×10~(-3)p.f.u./cell(2.8×10~6p.f.u./μg DNA)。噬菌体T-1对钝齿棒状杆菌是专一的,但以它的DNA对其它一些棒状杆菌也能转染,表明噬菌体T-1的受点与细胞壁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本文简述了牛棒状杆菌感染的主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传播方式及诊断,同时结合国内外关于牛棒状 杆菌感染的最新研究情况,对可行的预防措施、日常观察及病情判断,以及感染后的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 牛棒状杆菌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