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正从小到大,我妈求过我不要打游戏,我爷爷求过我跟着他拉二胡。只有我爸从来不求我。唯独有一天,他求我看一本书。记得当时在新华书店,他试探地、讨好地,几乎是谄媚地对我笑着说:"我给你买一本《林海雪原》,好吗?"我不愿意。这书的名字太正气了,我想买的是另一本《豪夫童话》,黄色的封皮上画着童话小人,很可爱。他说:"那就两本都给你买,《林海雪原》也买,好吗?"到现在我还记得他那眼巴巴的样子。反复恳求下,我才终于勉强答应。他从售货员的手上接过那本  相似文献   

2.
时尚老爸     
虽然退休了,老爸外出还是一身笔挺的西服,和老朋友会面,他会仔细地戴好领带,再别上一个精致的领夹。两年前,我哥换手机,老爸接管了那部不算落伍的手机,还买  相似文献   

3.
正几年前,当智能手机普及时,老爸看着我们一个个拿着手机玩得"嗨皮",非常羡慕。姐姐就趁老爸过生日,送他一部智能手机。没想到,老爸越玩越上瘾,还影响到了家庭和睦。老爸刚拿到智能手机时开心极了,一会拉着我问这里怎么用,一会拉着姐姐问那里怎么用。虽年纪大了,老爸对智能手机却很上路,没多久就基本摸清全部用法。有事没事,看看新闻,玩玩拍摄,轻松惬意。慢慢地,老爸就偏离了正确轨道,从一开始的没事看两眼,到后来整天抱着手机不离手  相似文献   

4.
我与李春林的相识与交往,是诗给我们搭起的桥梁。他的诗集《枕流歌》、《夏夜的风》、《庐山梦》、《盈盈的爱》,一部接一部地问世,我便一部接一部地读着,其间我也知道他还出版过《〈水浒传〉导读》和《中国微型小说赏析》两本评论性著作,可谓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递运行?..  相似文献   

5.
老爸     
我和老爸一起,已生活了充满争吵和顶撞的25个年头。在我的记忆里,老爸只有过一次流泪。那是母亲去世的第二天,哥赶回送完葬,又匆匆回校参加毕业考试的那个清晨里。我和爸送哥到车站对面,哥站住说:“我走了。”刚才还开着玩笑的爸突然停住  相似文献   

6.
一九六四年春节以后,领导上号召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当时我感到自己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识字又不多,沒啥学头。可是后来看到大家通过学习,思想开了窍,工作劲头也大了,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跑到新华书店买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几本小册子。读不下来,就請同志们念  相似文献   

7.
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回家,回家!我最想见的人,就是老爸,老爸! 进入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我寄宿在学校里,整整一年没有回故乡,老爸不让我回家,说那样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为了让出门在外的儿子免去思乡、思家之苦,每个月的月初,体弱的老爸总要不远百多公里,从家乡的小城来到省城看我。高三下学期,极少出远门的老妈取代了老爸,每个月初到省城来一次,给我的感觉怪怪的。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心里,老爸绝对是个倔老头。每次遇到他犯倔,我都得费上一番功夫,因为要想劝说他真不是一件易事。不过,老爸虽然脾气倔了些,但对我还是颇为疼爱的。上个月我患了重感冒,吃不下饭,老爸担心坏了。他和老妈商量,中午做一顿我最爱吃的手擀面。老妈嘴里答应着,接了个电话后却变了卦,她招呼老爸:  相似文献   

9.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详征博引,分类细密,是一本重要著作。但其中亦有可以商榷之处。比如“嵌字”一项(属“镶嵌”格),书中举出两例:“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水浒传》六十回)“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乐府诗集》)作者说:这样“故意用几个特定的字来嵌入话中”的,就叫做“嵌字”。看来,“卢俊义反”四个字确实是嵌进去的,但“鱼戏”一诗则不同,“东西南北”四个字和全诗浑然一体,构成统一的艺术形象,不能分拆开来,不应把它和“嵌字”混为一谈。再看一些例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熊罴咆我  相似文献   

10.
哈耶克及哈耶克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读哈耶克的书是在80年代。《通往奴役之路》是60年代出的内部版,《自由的宪章》(那时还不叫《自由秩序原理》是台湾人翻译的。一本在首都图书馆,一本在北京图书馆,只许阅览,不外借,于是便每天去图书馆阅览。后来,又在内部书店买了一本东方出版社出的《不幸的观念:社会主义的谬误》,很喜欢看。后来,到了90年代,《通往奴役之路》和改称《自由秩序原理》的《自由的宪章》都有了,也买了,却只是翻翻,没有再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的通读,因为我很少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两遍──还有那么多别的书要看呢。 我之所以回顾一下自己读…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出席中国文联四届二次全委会的时候,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也从香港赶来参加了会议。中国文学艺术家代表团出国访问时,我们曾经在香港相聚,这次他带来了当时拍摄的几张照片送给我。我无以为答,正好出版社给我送来了几本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在黛色的波涛下》的样书,我就将它连同我的另一本小说《幽灵岛》一起送给了他。陈复礼先生还  相似文献   

12.
我和阿英     
阿英这个名字,我是1935年在南京牢里第一次见到的。在由看守员帮我们偷送进来的一本刊物上,有一篇题作《城隍庙买书记》的随笔,署名是阿英。在上海时,有时偷得浮生半日闲,逛逛城隍庙,掏掏旧书店,那是极难得的乐事,可那会,却只好读读这样的文章过瘾,非常羡慕这位阿英。  相似文献   

13.
丁玲《意外集》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在丁玲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意外集》是比较不为人知的。她说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是“在极不安和极焦燥的里面”写的。集子中除了附录的《莎菲日记第二部》、《不算情书》和《杨妈的日记》写于她被捕以前外,其他几篇,包括《松子》、《一月二十三日》、《陈伯祥》、《八月生活》、《团聚》,都写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她被国民党反动派绑架幽禁的三年间。这些作品有小说、速写和报告文学,也有属于抒写个人生活与感情的日记和书信体的散文。她在序中还说到自己很不满意它:“我实在不希望读者花钱来买我这本书,我汇集起来不过作为我自己的一个纪念。我以后大半还要写文章,也许写得更坏,但将不写这一类型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家庭科技》,它成了我生活中的辅导员。因为这本书价格最低,我向其它信息社买的技术资料,一项就是几十元。在《家庭科技》中也有这样的资料,整本书才卖1元钱,该书内容丰富,我深感相见恨晚。现将几种花高价购买的技术资料介绍给《家庭科技》的读者朋友。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裴度还带》的作者是谁,历来有争论。查诸本《录鬼簿》和明清人的记载,均著录关汉卿有《裴度还带》一剧。有人认为现存明抄本《裴度还带》不是关作而是贾仲明作的主要根据,是在曹本、天一阁本《录鬼簿》一句“题目正名”的异同上。现在明抄本《裴度还带》的正名是“山神庙裴度还带”,天一阁本《录鬼簿》的《裴度还带》下正名“香山扇(寺)裴度还带”,曹本《录鬼簿》剧名作《晋国公裴度还带》,三者不尽吻合;而《录鬼簿续编》于贾仲明的剧目《裴度还带》下注有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与现存抄本《裴度还带》的剧尾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恰好一致。因此,仅仅根据这点,将明万历年间赵琦美根据他所见到的本子抄录,再校以内府本后,标明是关汉卿著的《裴度还带》,改定为贾仲明作。近人主此说者有严敦易、邵曾祺、  相似文献   

16.
回忆1954年底~1955年初,经过向达、王重民、周一良,启功诸位先生和我共同商讨后,决定采用一百八十七卷写本,即现在《敦煌变文集》内有卷号的目录。当时我们计划将敦煌俗讲、变文和通俗文学等资料出版一部“校印本”,一部“影印本”和一部“选注本”。关于“影印本”,后来因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认为出版“影印本”耗费太大,没有同意,此事遂作罢论。关于“选注本”,我记得,在1956年底将《敦煌变文集》“校印本”交去排版后,即筹备出版《敦煌变文选注》本。1957年春,我还特约和组织了对  相似文献   

17.
一  据我所知 ,在《读书》奖的运作期间 ,无人对它表示反感 ,更谈不上抵制 ,大家都是愿意促其成功的 (我个人因推荐表迷失于案头纸山之中错过了规定期限 ,在 6月初《南方周末》电话采访中我已明确表示 :没有寄还推荐表 ,这是我的不对。)尽管那时有些人对《读书》的“转向”已有看法。如后来站出来批评该奖的雷颐先生不仅参加了推荐工作 ,而且就在 6月 9日的《南方周末》上还刊出了他为其中一本获奖著作写的书评。换言之 ,“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及其对《读书》方向的岐见尽管已经产生 ,但并不存在“自由主义”者因学派门户之见为难《读…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东坡志林·游沙湖》的校注,华东师范大学本(1983年3月第1版)和中华书局本(1981年9月第1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兹辨正如下:一、沙湖安在?《东坡志林》卷一《游沙湖》:“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华东师大本注曰:“沙湖在今湖北沔阳县东南一○五里。轼于元丰五年三月来此视察田畴。”疑误。  相似文献   

19.
我只有两亩地,其余的一切都在债务中失去.王爷吩咐我:知道吗?巫宾,我要买你这两亩地.……——泰戈尔:《两亩地》  相似文献   

20.
在延安整风的时候,我还上小学,什么都不懂,但已经开始生吞活剥地贪婪地读起了《新民主主义论》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越读越爱读。读着这两本书,好象有一股热流在周身回旋,精神振奋,思想开朗。这两本书指引千千万万的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培育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培育了整个一代共产党人,也指引我走上了革命道路,培育我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在延安整风时,还流行着一本坏书,叫做《抢救失足者》。这本书,虽然强迫要人们读,但都很讨厌它,不少青少年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