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包虫囊液原头蚴计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虫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大,手术治疗沿用近百年,虽有不断改进,但复发率较高,加之手术的其它并发症,仍令人担忧。近年来药物治疗虽也有一定发展,但对於大的囊肿,作用仍受到许多限制。本文作者在经皮穿刺治疗的理论研究中,对抽出的包虫囊液内原头蚴计数检查表明,人体包虫囊液原头蚴的数量与家畜有明显差别,但与文献记载人40万/ml(沉渣计数)有明显差异。结果提示:包虫病手术后复发率高低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可能同虫株和原头蚴的发育状况有关。穿刺治疗中,只要按操作要求,即使有部分囊液漏入体腔或针道,亦不致发生更多的复发机会,与手术相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汁对细粒棘球蚴囊肿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组腹腔接种经胆汁处理20分钟后的原头蚴,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处理的原头蚴,3月后按囊湿重、常规病理切片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囊湿重分别为11.94±6.56mg,23.06±3.02mg,差异有显著性(P〈0.01);囊肿病理损害程度无差异(P〉0.05)。结论:胆汁短时间内不能直接杀灭包虫原头蚴,但是可以抑制包虫的囊肿生长。  相似文献   

3.
鉴于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 简称 Eg)原头蚴在流行病学与病原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进入终末宿主肠内可发育为成虫,在中间宿主体内一旦棘球蚴破裂或手术时囊液外溢,则每个原头蚴又可能形成一个新的蚴囊),因此有关原头蚴超微结构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Morseth(1967)、Jha(1971)、Singh(1979)等曾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原头蚴的内部超微结构,迄今尚未见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外表微细结构的报导。现将我们在进行体外药物筛选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的 Eg 原头蚴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4.
1979年经一附院外科介绍,用包虫粉对包虫囊肿进行离体试验和动物实验治疗。包虫粉:由我院中药房按方剂配制的中草药原粉,分别制成5%煎剂和用水和醋调制成包虫粉40g/kg饲料的醋药食和水药食(中医认为用醋调制疗效较好)。实验动物:经原头蚴感染12~14月阳性小鼠。 1.离体试验:取人肺棘球蚴内活原头蚴在室温(21~23℃)置于5%包虫粉煎剂内分别经30分、1小时、2小时半、6小时、10小时、18小时后用1.0‰伊红染色鉴定。用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原头蚴经药液处理18小时后,可见原头蚴外翻,94~98%原头蚴不着色,与对照一致。  相似文献   

5.
包虫病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但术中如对内囊中的原头蚴杀灭不完全,囊液外溢头节散落体内仍可复发。1985年8月在银川召开的全国包虫病防治座谈会上,曾讨论包虫囊肿摘除术的有关问题,向囊内注药各家不一,杀灭效果不定。为了进一步探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对吡喹酮治疗包虫病的研究尚少,且对其疗效存在争议。现已证明,在口服吡喹酮治疗人体肝、肺包虫病时,药物确能进入包虫囊内,但其浓度很低。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上述25例术前服用吡喹酮治疗的肝、肺包虫病患者,于手术时取其体内棘球蚴进行电镜观察,研究药物对包虫囊肿生发层和原头蚴体表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还观察了原头蚴活力及死亡率;另设未服药组作为对照(肺包虫24例,肝包虫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人工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感染法建立小鼠与兔包虫病动物模型。方法 6周龄昆明小鼠经皮穿刺腹腔内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新西兰大白兔于腹部手术后肝脏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原头蚴6个月后剖检动物,观察小鼠腹腔和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内包虫囊生长情况。结果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6个月后,小鼠腹腔内包囊生成率为95%,新西兰大白兔肝内包囊生成率为50%。光镜观察见在小鼠腹腔和兔肝脏形成的囊泡具有与羊肝脏棘球蚴囊壁类似的类上皮细胞层和板层状结构。3种动物体内棘球蚴均有原头蚴。结论以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昆明小鼠腹腔和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可以建立小鼠和兔包虫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吡喹酮治疗人体包虫病的结果表明,用药剂量偏小或疗程短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为此,我们给小白鼠胸、腹腔接种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造成继发性包虫囊肿,然后应用较大剂量和较长疗程的吡喹酮进行治疗,同时对其形态上的改变作了动态观察。材料与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取自经手术完整摘除的人肺包虫囊肿,经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三次后备用。选取体重12~15克的健康雌性小白鼠50只,每鼠胸、腹腔各接种1000±300个原头蚴,于接种6个月后开始给药。给药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服药组,各25只,服药组按300mg/kg/日,分二次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媒(PEG400)灌胃,分别于治疗开始后4天、8天、16天、30天、60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用文中提到的药物与原头蚴分别作用五分钟和十分钟,然后每只小鼠腹腔内接种2,000个原头蚴,三个月时解剖检查,并作病理组织切片检查,证明八组动物(每组五只)全部感染。本实验的结果,说明包虫病手术中使用上述药物都是无效的。并讨论了对原头蚴短时间作用无效的原因。另外提出,槟榔碱杀灭原头蚴的什用较过氧化氢、福尔马林为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2例肾包虫病治疗,认为完整包虫内囊摘除手术方法是较为理想的。除屏弃以往肾切除方法,保留肾脏,肾功能得以恢复外,避免了内囊摘除时穿刺囊液的污染,以及应用福尔马林或双氧水杀灭原头蚴涂擦外囊壁带来的组织损害和造成并发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981年我们曾报导了以昆明种小白鼠作为中间宿主,以细粒棘球线虫原头蚴(Protoscolex)作为感染材料,复制成功包虫病动物模型,并对不同来源的原头蚴(人、牛、羊株)复制的实验性继发性感染动物模型进行了比较观察。本文是细粒棘球蚴病实验研究的第二部分报导。目的在于探讨细粒棘球原头蚴(羊株)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与宿主体液免疫改变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原头蚴来自绵羊的肝、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分离与接种方法同前。实验动物为昆明种、雌性、性成熟(体重21—25克)的健康小白鼠。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内(分别于7天、20天、30天及逐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证实国产甲苯咪唑对包虫囊肿的作用,于1979年9月~1980年5月用上海大众制药厂生产的甲苯咪唑微粒剂,做成不同剂量的药食和用无菌2.5%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配制成1%甲苯咪唑葡萄糖盐水悬液和0.5%生理盐水悬液(每100毫升加吐温800.1ml),进行原头蚴的离体试验和动物实验治疗。一,离体试验:取人体棘球蚴内活原头蚴于室温置于1%甲苯咪唑葡萄糖盐水悬液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4种中西药物杀灭包虫原头蚴效用进行了试验观察,药物作用时间分别为5、10、15、20min。结果表明,较为理想的化疗药物依次为氯化钠(20%)、冰醋酸(0.125%) 氯化钠(10%)及乙醇(70%),双水(3%)和醛甲(4%)仍具药效,中药在短期内效用不佳。同时提出药物对原头蚴损伤程度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6.
用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蚴(人、牛、羊)和泡状棘球蚴生发组织及原头蚴接种试验动物304只(小白鼠243只、灰仓鼠40只、家兔6只、家犬5只、家猫1只、羔羊5只、金色地鼠4只)。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蚴经腹腔接种小白鼠158只,感染率为28.5~93.3%,感染灰仓鼠40只,感染率为36~37.5%。6只家兔被感染3只,6只羔羊多次接种棘球蚴不被感染,不论用人、牛或羊的原头蚴,虽可感染某些试验动物,但不能在其体内发育为有头囊。用泡状棘球蚴的组织移植较悬液易于使小白鼠或灰仓鼠感染,并可随转种代数的增加其感染率也增高,发育速度也加快。新疆的灰仓鼠可作为泡状棘球蚴的良好宿主,棘球蚴可在其体内迅速发育,并可较长期的保存虫株,为一良好试验动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筛选合适的内参基因以检测细粒棘球绦虫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AQPs)基因在原头蚴发育为棘球蚴过程中的转录表达水平.方法 通过geNorm软件分析5个候选内参基因(ND1、ATP6、elp、actin和Act Ⅱ)在原头蚴成囊过程中的稳定性,并运用RT-qPCR方法检测体外培养原头蚴及原头蚴在小鼠体内囊化形成的继发棘球蚴中EgAQPs基因转录表达量.结果 actin和Act Ⅱ、ATP6和ND1分别为检测体外培养原头蚴和原头蚴囊化形成的继发棘球蚴囊壁生发层细胞EgAQPs基因转录表达状态的理想内参基因.EgAQP3和EgAQP9在体外培养第3天的原头蚴中转录表达量最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转录表达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且不同培养时间转录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gAQP4在体外培养第25天的原头蚴中转录表达量最高(P<0.05),在体外培养第3、15、35天的原头蚴中转录表达量较低,这3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AQP3、EgAQP4和EgAQP9在原头蚴中转录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EgAQP3、EgAQP4和EgAQP9的转录表达水平在接种原头蚴感染小鼠后第3~7个月的继发棘球蚴囊壁生发层细胞中转录表达水平很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AQP、EgAQP1、EgAQPFA-CHIP和EgAQPAnG在原头蚴和继发棘球蚴囊壁生发层细胞中的转录表达水平均很低,基本上检测不到.结论 通过geNorm软件筛选了原头蚴发育为棘球蚴过程中稳定的内参基因;原头蚴囊化的继发棘球蚴囊壁生发层细胞中EgAQPs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很低,可能与棘球蚴液形成或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7岁,以肝包虫病人院,既往无过敏史,术前监测血压120mmHg/80mmHg,脉搏76次/分钟,血氧饱和度为94%~96%.在T9~10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包虫内囊摘除术,测麻醉平面T4~10,手术开始后给地塞米松20mg加入葡萄糖中静点,切开腹膜,显露包虫,用纱布垫保护切口周围以免囊液及内容物污染腹腔,用粗针穿刺包虫囊液并吸引出约1000mL囊液,用15%的氯化钠注射液洗净囊腔并关闭囊腔,逐层关闭腹腔,手术历时40分钟,病人生命体征平稳送至病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用普通设备和囊液、199培养基对新疆不同源细粒棘球绦虫(E.g)原头蚴进行体外培养的情况。原头蚴在培养基内约有70%~80%膨胀囊化。羊原头蚴9d成囊并形成角皮层囊壁。牛、人原头蚴分别于12~14d形成具有角皮层的囊。原头蚴在培养基内可出现后囊,但未见后囊形成角皮层。培养持续71d,文中对影响培养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25例肝肺包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后肺包虫变化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结果。经吡喹酮治疗后未行包虫囊摘除术的22例患者中,14例肺包虫囊肿消失或部分消失,8例肺包虫囊肿缩小或稳定。2例近期手术者,原头蚴死亡率计数分别为68%和89%,包虫囊壁组织学检查未见到生发层。2例治疗后1年手术者,原头蝴死亡率为100%,包虫囊壁组织学检查无生发层,角质层也受到了明显的损害。结果表明,吡喹酮对肺包虫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结合外科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将会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