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鹏  沈君华 《海南医学》2011,22(22):68-69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与肺动脉漂浮导管法两种方法在临床中指导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住院患者30例,同时使用以上两种方法对心搏量(SV)、心指数(CI)、心输出量(CO)、心搏出指数(SI)、肺动脉楔压(PAWP)、左室做功指数(LCWI)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数据的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血流动力学检测所得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相关性好(r=0.86),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有创"的检测手段,以指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分组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其中Ⅰ组(n=31)、Ⅱ组(n=28)、Ⅲ组(n=20)的输血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1)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较高(P〈0.05);(2)三组间的输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后三组患者的Hb、RBC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Ⅰ组比较.Ⅲ组的Hb、RBC、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改善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红细胞制剂输注联合应用血液置换,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评价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双联胶体金法(下简称:双联法)检测便隐血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辅助诊断的可靠依据。方法评价双联法检测TF/Hb的灵敏度、特异性;在日常粪便常规检查中,对216例就诊者粪便同步使用双联法检测TF/Hb;便隐血单克隆抗体法检测Hb,统计检测结果。以内窥镜检测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法探讨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结果双联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双联法检测人TV/Hb(其中任何一项为阳性即为阳性)阳性率为:44.O%,便隐血单克隆抗体法检测人Hb阳性率为:34.5%;双联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5%、98.8%、98.9%、70.2%,略高于便隐血单克隆抗体法。结论双联法同时检测粪便中人TF、Hb,两者优势互补,是筛检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更理想的新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应俊  张晓辉  黄坚  陈江华 《浙江医学》2017,39(14):1233-1236
Hb变异性是指Hb水平随时间在某一水平附近波动,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有Hb标准差、Hb残余标准差、跨阈值波动及周期性波动法。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Hb变异性的机制可能有很多。目前Hb变异性与CKD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还有争议,腹膜透析患者Hb变异性较血液透析患者小。临床工作中应尽可能实现患者的个体化管理以降低Hb变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滴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应用激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IVIG治疗,分析两组患儿症状,体征及血红蛋白(Hb),肉织红细胞(Rc),间接胆红素(IBIL)等方面变化的,结果:观察组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等方面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复发病例。结论: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溶贫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治疗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采用环磷酰胺与强的松联合治疗,通过观察半年后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网织红细胞(Ret)、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变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Hb的上升及TBiL、Ret指标的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未见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治疗复发难治性AIHA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杨硕  何翠琴 《安徽医学》2009,30(2):188-189
目的评价同时检测血红蛋白(Hb)与转铁蛋白(Tf)在粪便隐血试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0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及50例健康人的粪便标本分别用化学法(匹拉米洞半定量检测法)、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进行隐血检测。化学法检测Hb、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检测Hb和Tf。结果血红蛋白化学法(以下简称化学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4.8%,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57.5%,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16.0%;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以下简称血红蛋白单克隆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7.8%,检测下化道出血的阳性率66.3%,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2.0%;转铁蛋白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以下简称转铁蛋白单克隆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1.8%,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64.6%,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2.0%;联合检测法(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两次同时检测,有一项阳性即为阳性)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53.7%,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70.8%,健康组阳性率为2.0%。结论粪便中的Hb与Tf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包括胃、肠的溃疡、钩虫病、恶性肿瘤、息肉等)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鼻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利用经鼻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经口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等方法对重症呼吸衰竭进行临床治疗,对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白细胞计数、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镇静剂使用次数、脱机成功率、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经鼻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RR、HR、PaCO2、PaO2及白细胞计数等生理指标,而且较经口有创无创气管插管明显减少了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治疗期间的镇静剂使用次数及总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或〈0.001)。结论经鼻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能有效地改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生理指标,还能更有效地改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楼翔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2):93-93
目的比较生化分析仪与血气分析仪检测临床常用血液分析指标结果的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生化分析仪及血气分析仪检测80名健康人的静脉血标本,分别检测血钾例子(K+)、血钠离子(Na+)、血红蛋白(Hb)及血糖(Glu),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结果生化分析仪检测静脉血K+、Na+血浓度低于血气分析仪,Hb及Glu水平高于血气分析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气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对临床常用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存在偏差,在临床参考过程应用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变异体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ated hemoglobin, A1C)检测结果的常见因素。不同的血红蛋白变异体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首次报道了1例中国人中血红蛋白C(Hb C)对A1C测定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毛细管电泳法检测A1C;采用血红蛋白电泳识别血红蛋白变异体;Hb测序确定β链上的突变位点。HPLC检测A1C结果降低,可通过电泳法纠正,但电泳图谱仍存在异常峰。Hb电泳结果提示存在Hb变异,测序结果显示为Hb C。因此,我们建议对A1C常规开展解释性报告模式,对每份报告中的检测方法进行注释,并对图谱进行分析,避免单一检验结果影响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1.
血流动力学监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危重病人尤为重要,主要包括无创伤性和创伤性两大类;目前无创监测方法有经胸电阻抗法和CO2部分重吸收法监测(NICO),而有创监测方法有肺动脉漂浮导管(PAC),经肺热稀释测定技术(PiCC0)和经食管超声多普勒(TEE);此外组织灌注水平的监测——胃肠粘膜内pH监测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有益补充。本综述将介绍几种监测方法各自的特点以及进展。  相似文献   

12.
陈伟  王文帅 《重庆医学》2006,35(17):1550-1551
目的 评价全自动血红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与Hb—F碱变性试验在口地中海贫血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红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仪进行血红蛋白(Hb)电泳,测定Hb—A2及Hb-F含量,同时采用Hb—F碱变性试验对同一标本进行Hb—F含量测定.比较两种方法对Hb—F含量的检测结果。结果 检测了30例临床标本,发现Hb—A2增高者(含量〉4%)5侧,阳性率〉16.7%,测定Hb-A2的批内CV〈6%,批间〈9%。同时检测出Hb-F含量增高3例。对于Hb-F碱变性试验测得Hb—F含量增高者(含量〉3.1%),通过全自动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分辨出HbF区带,并且能进行定量扫描,测出的Hb—F含量与Hb-F碱变性试验测得Hb—F含量基本一致;如果Hb—F碱变性试验测得Hb-F含量在正常范围内(1.0%~3.0%),电泳就不能分辨出HbF区带。结论 全自动血红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能够分辨出Hb—A2及Hb—F异常增高者,为β地中海贫血的诊断提供重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低钠血症的病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低钠血症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60例低钠血症中轻度低钠血症30例占50%(30/60);中度低钠血症(血清钠120~135mmol/L)25例占42%(25/60);重度低钠血症(血清钠〈120mmol/L)共5例占8%(5/60)。合并右心功能不全16例,Ⅱ型呼吸衰竭14例,肺性脑病8例,肝肾功能不全11例,经以抗感染为主、改善肺通气功能、纠正低钠血症、无创或无创有创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57例占95%,3例死亡。结论慢性肺心病并低钠血症常与呼吸衰竭、右心衰竭、肾功能不全,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存,病情重,病死率高。临床上重视,早期发现低钠血症的存在并及时治疗,可改善顸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常规治疗加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pH值、PaCO2改善程度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无误吸、面部压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肺性脑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没有紧急插管指征和禁忌证的情况下,对肺性脑病患者可以首先考虑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肺癌患者贫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患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检测肺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前、后外周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计数,血细胞比容(CV),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b、RBC计数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肺癌患贫血的临床特点为:(1)贫血主要表现为正常细胞性轻度贫血。(2)贫血程度与年龄有关老年肺癌患贫血明显。(3)随着肺癌病灶,范围的扩大,贫血程度加重。(4)化疗和加速Hb、RBC的下降。(5)Hb、RBC明显下降的肺癌预后差,结论:继发于肺癌的贫血与多种因素有关。是一种进行性的,不易纠正的贫血,是肺癌预后不良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梅毒血清学试验是目前诊断梅毒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方法,但目前存在多种方法,因此,分析各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确定适合临床的最佳方法很有必要。本文用SYP(胶体金试纸条法)ELISA(酶联免疫试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3种方法对梅毒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及各种方法优缺点进行比较,为临床疑似梅毒和术前检查梅毒的诊断方法提供参考。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120份标本均来自我院皮肤性病科、创伤科及市防疫站已确诊的梅毒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大疱性皮肤病血清学诊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用 ELISA 法检测34例天疱疮患者、3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和33例非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分别检测血清中的 Dsg1、Dsg3和 BP180的表达。结果 ELISA法检测大疱性皮肤病抗体的特异度为93.94%,敏感度为87.88%。结论 ELISA法对大疱性疾病具有诊断价值,在疾病的分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PCNA在浆液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浆液性卵巢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以探讨PCNA在卵巢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51例浆液性卵巢肿瘤中(良性10例,交界性8例及恶性33例),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37.5%及8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恶性肿瘤组中,PCNA的表达率与临床期别和细胞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PCNA是临床上对卵巢肿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99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同时检测50例健康对照者TPOAb浓度.结果 不同病患者血清TPOAb浓度异常,组间存在差异(P〈0.05),尤其以Graves病(GD)组TPOAb浓度最高.结论 不同AITD患者均可出现TPOAb的异常.其临床检测有助于AITD的诊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联用无创通气、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呼吸内科行纤维支气管镜联用无创通气、药物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 h、4 h、12 h后的血气分析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68例患者中55例(80.88%)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H值升高(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降低(P<0.05),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升高(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联用无创通气、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疗效确切,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