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李伟军 《科技信息》2013,(15):73-74,147
空空导弹发射装置用于携带和发射导弹,其安全性设计十分重要。发射装置安全性设计总的要求是:确保发射装置在生产、检测、试验、维修、储存、运输、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不危及飞机、人员、产品和设备的安全。本文针对发射装置在安全性设计中的一些通用准则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型导弹发射装置现有的检测方法费时、费力,检测结果不够准确、不直观的问题,设计与实现某型导弹发射装置综合测试系统.在分析测试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板卡,设计了电源模块和信号调理电路,在VC ++6.0开发环境下,搭建综合测试平台,构建基于PC104嵌入式计算机的某型导弹发射装置综合测试系统.应用表明,该测试系统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某型空空导弹离架开关测试系统的设计、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其LCD显示/键盘模块、打印模块的选型,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提高产品测试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空空导弹电缆网工程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空导弹电缆网的主要功能是为载机、测试设备及导弹组件间的连接提供电气接口和信息传输通道。随着空空导弹的的发展,导弹内部各组件之间传输的信息量和信号种类逐渐增多,电缆网亦越来越复杂,对电缆网的要求不断提高。基于多年空空导弹电缆网的工作经验,本文对电缆网的设计、生产和测试等多个工程化技术环节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5.
赵涛  张春晓 《科技信息》2011,(16):376-377
电源系统是空空导弹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重点介绍了热电池和DC/DC电源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空导弹电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空空导弹的靶试中,靶标能否逼真地模拟被攻击的对象,决定了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能否有效的评估。伞靶由于其有效性、经济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空空导弹的靶试,但目前国内已使用伞靶仅适用于红外和无线电引信类导弹,而现在有多种已装备和在研的空空导弹采用了激光引信,这类导弹靶试正面临无伞靶可用的现状。本文针对空空导弹激光引信的特点,提出了红外激光伞靶的原理、组成和设计,拓展了伞靶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型空空导弹训练弹外场检查仪的研制过程,分析了单片机技术在军用外场测试设备的应用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数字样机定义和出发,针对目前导弹发射装置设计的现状,论述了数字样机在导弹发射装置设计中的作用,从概念设计到工程制造,从零件级到产品级的导弹发射装置三维实体模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PDM系统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实现了数据协同处理和并行工程的开展,最后介绍了运用各种仿真软件对产品进行结构化数字仿真,如物理特性,装配干涉,运动学分析等。  相似文献   

9.
胡凡俊  白洪斌 《科技信息》2010,(29):I0168-I0168,I0152
针对教学训练中测试设备不足的情况,我们研制了空空导弹教学模拟系统,该系统由教学模块、导弹中队演练模块、学员学习模块组成,综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主要完成导弹制导原理,飞行原理,以及导弹测试维护的仿真模拟,有利于院校教学与部队的岗前培训。  相似文献   

10.
张清 《科技资讯》2009,(16):7-8
多种弹型防雹增水火箭发射装置是用来装填和发射火箭弹的,是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主要运载工具。本文介绍多种弹型防雹增水火箭发射装置改进方案设计,提出对其进行回转盘总承、发射轨道进行改进设计,同时增加发射WR-1D型火箭弹的功能。保证火箭按照设定仰角出轨,增加火箭飞行稳定性。定向器的合理设计,解决了高原地区使用WR-1D火箭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由于空空和空地导弹难以在相同发射条件下进行重复射击试验,因而无法得到成组试验数据。为对其命中精度进行评定,提出一种空空和空地导弹命中精度整体推断方法,该方法通过空空和空地导弹仿真结果与靶场试验数据的有机结合,能够将多种不同发射条件下的脱靶量试验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计推断,给出脱靶量的均值、方差和落入概率的整体估计和置信区间估计。与现行方法相比,空空和空地导弹命中精度整体推断方法具有信息量大,精度高的特点,解决了一种发射条件下只有一个脱靶量试验数据时导弹射击准确度、射击密集度和落入概率评定的难题,并给出检验点以及整个杀伤区域内的命中概率,为空空和空地导弹鉴定及其作战效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导弹变深度发射动力调节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针对导弹变深度发射提出通过改变发射装置高压室喷管喉部的通气面积来实现发射动力可调。通过内弹道设计和计算,给出了对应于发射深度范围的通气面积调节范围,并分析了通气面积对导弹运动、发射装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喷管喉部的通气面积,使导弹发射装置的燃气动力得到了有效调节,从而在理论上实现了导弹的变深度发射。  相似文献   

13.
机载导弹发射技术是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关键技术,因此导弹发射对小型载机的扰动成为人们关心的内容;考虑导弹和发射架之间的接触间隙,采用多体动力学理论中的Schiehlen方法,建立了机载导弹发射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对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机载导弹发射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分析了察打一体无人机对机载导弹发射的响应特性和影响机载导弹离轨姿态的因素,为该类无人机的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空战对抗训练中空空导弹杀伤效果的评估需求,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导弹飞行仿真模型,该模型根据导弹物理特性、动力和运动学特性、制导方式、目标的机动等因素计算导弹运动轨迹,并基于导弹脱靶量、预计接近时间计算导弹杀伤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简易,便于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且导弹攻击过程和范围与实际导弹基本相同,可用于对空空导弹攻击效果的实时评估。  相似文献   

15.
针对空空导弹飞航控制系统中存在弹体强非线性、参数不确定等问题,在对传统三回路自动驾驶仪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空空导弹分数阶三回路自动驾驶仪.深入分析了分数阶三回路自动驾驶仪的各个回路特点,并比较了与传统三回路自动驾驶仪的区别.引入了基于时间绝对误差积分(ITAE)规则的遗传算法(GA),对三回路自动驾驶仪的参数进行寻优,从而实现对空空导弹的最优三回路控制.通过对两种三回路自动驾驶仪的仿真实验,对比研究了两种自动驾驶仪的时域和频域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参数优化方法下,空空导弹分数阶三回路自动驾驶仪具有与传统三回路自动驾驶仪相当的结构,但时域响应更快,频域稳定裕度更大,因而更适用于空空导弹的飞航控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激光成像引信在空空导弹中的应用要解决引信前倾角和引信探测距离的设计问题,在分析激光成像引信推扫成像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激光引信脚印尺寸模型和引信前倾角与探测距离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最佳引信前倾角和探测距离的设计指标:最佳引信前倾角为15°~40°,相应最佳引信探测距离为70~24 m.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新一代空空导弹飞行包线大、飞行环境复杂和气动参数变化剧烈的特点所带来的控制难题,采用μ综合方法对不确定性与扰动界的估计以及执行机构特性等,选取了不同环节的权函数,设计了算例空对空导弹纵向鲁棒驾驶仪.对设计结果进行了性能分析,并与传统的PID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0.01~100 rad/s范围内,采用μ综合控制器的闭环系统结构奇异值几乎在所有频率范围内都小于PID控制器,前者对建模不确定性和扰动的抑制能力要大大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吸气式导弹布局形式多样,不同进气道布局形式对导弹的气动性能影响是不同的。为评价不同进气道布局形式对超音速空空导弹一体化内外流特性的影响,本文选取两种先进布局形式——腹部进气和双下侧45?进气导弹,基于FLUENT软件,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进气道弹体内外流一体化的数值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外流特性上,双下侧进气导弹对流场空间的干扰范围较大,它的升阻力及俯仰力矩要大于腹部进气导弹,能提供较大的升力;而在内流特性上,腹部进气导弹的进气道性能优于双下侧进气导弹,更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性能难于定量评估问题,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用于在定型阶段对导弹的抗干扰性能进行鉴定。该方法首先规划了导弹抗干扰试验。为便于对试验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将导弹抗干扰试验分解为导引头抗干扰试验和导弹控制系统抗干扰试验。导引头抗干扰试验分为数字仿真、半实物仿真、系留飞行和靶场发射试验,导弹控制系统抗干扰试验分为数字仿真、半实物仿真和靶场发射试验,通过多层贝叶斯估计分别得到了导引头和控制系统抗干扰概率模型,再利用二阶矩等效方法,推导出了由导引头和控制系统串联组成的导弹系统抗干扰评估模型。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相比,具有结果可靠、精度高的优点,且能给出抗干扰概率的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20.
机载导弹发射动力学建模与虚拟样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导弹在发射导轨上的运动特征,以"捕食者"机载导弹发射系统为物理原形,建立了发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并应用MSC.ADAMS软件建立导轨发射条件下弹-架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和仿真结果相符,得到了发射过程中导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导弹与载机分离时对载机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