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弥散是呼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肺泡膜两侧氧和二氧化碳气体变换过程。为了评价飞行员肺的换气功能,我们于1986年至1989年对100名飞行员进行了肺弥散量和常规肺功能测定。  相似文献   

2.
21天头低位卧床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2 1d - 6°头低位卧床 (HDT - 6°)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并对其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为地面模拟失重及航天飞行医学监督提供有关医学参考。 方法 采用Vmax 2 2LV肺功能仪和 6 2 0 0肺功能仪 ,对 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卧床前、后及卧床不同时间反映肺弥散功能的指标 [弥散容量 (DLco)、弥散常数 (Kco)、肺泡容量 (VA) ]以及反映肺内气体分布的指标和肺血容量分别进行了测试。 结果 与卧床前平卧位相比 ,在卧床开始时 ,DLco、Kco均增加 ,从卧床的第 3天起至恢复期第 1天 ,DLco、Kco显著减少 ,恢复期第 3天尚未恢复至卧床前水平 ;头低位卧床期间VA显著减少。Kco在卧床中的变化趋势与DLco一致 ,但变化率高于DLco ,主要是由于头低位卧床期间VA、肺血容量的显著减少以及肺内吸入气的分布不均有关 ,同时肺泡 毛细血管膜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结论 头低位卧床肺弥散功能下降与肺毛细血管血量的减少、肺泡容量下降 ,以及通气血流分布不均和潜在性的肺间质水肿导致膜弥散下降有关 ,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的医学监督应考虑肺弥散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肺弥散功能指标DLco,Kco在肺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关因素对肺散功能DLco及Kco测定的影响以及二者测定在航天医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本实验采用一口法对120例健康人和76例肺疾病患者进行了肺弥散功能和常规肺功能测定,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健康人DLco,Kco均值随年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8岁,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反复发作气胸2年余,偶痰中带血。曾在当地医院胸部摄片诊断:“两肺间质性改变,左侧自发性气胸”经治疗气胸消失,症状有所好转。此次因呼吸困难咯血加重住院,查体:两肺呼吸音降低.左肺明显,叩诊清音。血气分析:PaO2、PaCO2均降低。肺功能检查提示,明显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轻度增高,通气储量轻度不足,肺弥散功能重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观察分析了高渗盐水对低氧条件下失血性休克时肺弥散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渗盐水能明显降低低氧状态下失血性休克时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_2)和肺分流率(QS/Qt),提高肺泡氧分压(PAO_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_2),延迟并减轻呼吸窘迫征(RDS)的发生.高渗盐水、右旋糖酐和654-2联合用药疗效更优于单纯高渗盐水.生理盐水治疗不能改善低氧状态下失血性休克时的肺弥散功能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6.
肺弥散量测定方法评估急进高原后高山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7名健康者从海拔2260m快速进入海拔4700m高原进行了肺CO弥散量的测定,显示肺CO弥散量与急性高山病有某种程度相关。反应组10例和对照组17例相比,肺CO弥散量均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增加的幅度反应明显小于对照组。因此,认为人体进入高原后肺CO弥散代偿能力不足是发生急性高山病重要原因之一,利用肺DL-CO量测定评估人体对高原的适应性可作为预测急性高山病发生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CHEST-25型肺功能仪测定49例糖尿病患者和37名正常人的肺容量、流速容量曲线及肺弥教功能.结果示糖尿病患者的VC、VC%、FEV1%、MVV、MVV%、RV、FRC和TLC等与正常人接近,而DLco.DLco%、DLco/VA和DLco/VA%明显降低,病程在6年以上和伴有其它并发症者下降更显著.1型糖尿病患者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浓度高者弥敬功能也较差。糖尿病患者弥散功能障碍可能与糖尿病性肺部徽血管病变和蛋白的非尊糖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飞行员在高+Gz暴露后的肺功能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水平高+Gz暴露后对人体肺功能的后效应.方法 95名现役男性歼击机飞行员,分别接受+7 Gz和+9 Gz离心机检查,于+Gz暴露前1 d和暴露后12~65 min内测定肺容量、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指标.结果 +7 Gz暴露后,飞行员肺弥散功能减退和轻度小气道功能异常,+9 Gz暴露后程度加重,并出现肺活量降低.但+7 Gz和+9 Gz之间,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G暴露可导致小气道功能和弥散功能减低的后效应,其持续时间和对飞行员肺功能有无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有关因素对肺弥散功能DLco及Kco测定的影响以及二者测定在航天医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本实验采用一口气法对120例健康人和76例肺疾病患者进行了肺弥散功能和常规肺功能测定,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健康人DLco、Kco均值随年龄增加而递减.DLco男性大于女性,与身高呈正相关,随肺容量(VC、TLC)增加而增加.Kco不受身高、性别及肺容量的影响,但随FEV_1的百分数增加而增加,随RV的百分数的增加而减少.在健康人中,虽然肺容量、通气量对DLco、Kco的影响有差异,但二者所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基本相同.说明在健康人中二者的变化是同步的.在各种肺疾病中,二种指标均有下降.但在阻塞性肺疾病中以Kco反应敏感,可作为早期诊断肺气肿的指标.在限制性肺疾病中,以DLco下降更显著,说明在不同肺疾病中二者的反应是有差别的.这两项指标既有相关性,又各具特点.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对于航天医学中正确判断肺弥散障碍发生的环节,对于潜在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兔海水型呼吸窘迫综合征(SW-RDS)肺弥散功能障碍与低氧血征的关系,并对其发生机理进行探讨。方法:应用丹麦产ABL-Ⅲ型血气分析仪和公式测算法分别对SW-RDS不同时期兔动脉血PaO2、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肺分流率(Qs/Qt)进行定量测定和动态观察。结果:灌海水后各不同时期与灌海水前比较PaO2显著下降,A-aDO2和Qs/Qt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在SW-RDS早期阶段,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急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而在中、后期则以肺弥散功能障碍为主。此阶段救治的关键是消除肺水肿、改善肺弥散功能、纠正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以提高SW-RDS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海上实潜对潜水员肺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日本产 L AM— 2 5型电子呼吸分析仪检测 9名海军职业潜水员在海上实潜训练前后的多种肺呼吸功能指标。结果  42 m空气潜水和 79m氦氧潜水减压结束后即刻 ,所检测的肺呼吸功能指标即完全恢复到下潜前水平 ;而 5 8m的空气潜水 ,在减压结束后 2 h肺呼吸功能指标才完全恢复到下潜前水平。结论 潜水时 ,如果呼吸气体密度太高 ,对潜水员肺呼吸功能有一定影响 ,潜水结束后尚需一段时程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旅居高原肺通气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对30例健康人肺通气功能、血氧饱和度(SO_2)及流速容量曲线(MEFV)做了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结果发现:呼吸频率(RR)、潮气量(TV)和每分通气量(MV)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但SO_2却随海拔升高而下降。持续海拔5000米高原11周时SO_2呈上升趋势,但MV却减少,二者呈反向变化。因此、作者认为,肺通气对缺氧的代偿是非常有限的,它需要肺血灌注和弥散功能的改善以及氧运输、氧利用的密切配合。而SO_2和MV的反向变化以及血红蛋白(Hb)的提高可能是机体在器官水平上逐渐产生了对低氧适应的结果。作者还对随海拔升高高峰流速(PEFR)的逐渐增大以及等速容量(Visov)的增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远航对海员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远航对海员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为远航卫勤保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日产呼吸功能自动测试仪在不同阶段测定远航海员肺通气功能 ,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远航后期 (第 1 2 8天 )海员的用力肺容量指标 FVC、FEV1 .0 、PF、V75的测得值比航前 (4天 )和航行初期 (第 32天 )的测得值有明显降低 (P<0 .0 5 ) ;远航后全封闭船环境海员比半封闭船环境海员的肺通气功能降低更显著 (P<0 .0 5 ) ;炊事人员和机电人员比补给人员的肺通气功能降低更显著 (P<0 .0 1 ) ,炊事人员又比机电人员的肺通气功能降低显著 (P<0 .0 5 )。结论 远航及不同的船舶环境和作业条件对海员肺通气功能有一定影响 ,应予以重视 ,加强预防和卫勤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Gd-DTPA动态增强、^129Xe及^3He弥散成像、氟化气体弥散成像、分子氧吸入增强MRI等技术进行肺实持 灌注成像的方法和现状,展望了肺实质MRI灌注成像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肺叶切除术后急性胃扩张致心脏停跳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2岁,术前诊断左上肺良性肿瘤。手术前检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肺功能测定通气、弥散功能正常。于2003年7月18日在全麻下行左上肺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150ml,未输血。手术清醒后回病房病情平稳,血压120/80mmHg,心率90次/min,血氧饱和度1009/6。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Gd-DTPA动态增强、129Xe及3He弥散成像、氟化气体弥散成像、分子氧吸入增强MRI等技术进行肺实质灌注成像的方法和现状,展望了肺实质MRI灌注成像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仰卧和俯卧位心脏对肺压迫作用的CT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俯卧位改善肺通气功能的机理。方法:对7例健康成人行仰卧位、俯卧位高分辨率CT扫描,选取气管隆突下、左心房、左心室上、左心室下4个层面,分别测量位于心脏下方肺组织的体积,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仰卧位时左肺的8.2%-44.7%,右肺的5.5%-10.8%位于心脏下区;俯卧位时左肺的0.1%-1.9%,右肺的0.8%-4.2%位于心脏下区。俯卧位时心脏下受压肺组织明显减少(P<0.01)。结论:俯卧位时可明显改善人体的肺换气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老年渔民肺肿瘤肺切除患者在静息及运动负荷状态下手术前后的心肺功能变化规律,为放宽老年肺肿瘤患者手术指征提供依据.方法 41例因患肺肿瘤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老年组24例(≥60岁)、中青年组17例(<60岁),分别于术前3~5 d和术后3~6个月在患者日常生活无障碍时,采用心肺功能仪和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静息及运动负荷状态下测定心肺功能,指标包括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VE)和氧摄取量(VO2),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在静息和运动负荷状态下心功能参数LVEDD和SV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静息状态下HR、RR、VT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进行年龄分组后,两组在静息状态下术后SV、VT均减小,CO、VE、VO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负荷状态下术后两组VO2均减少,但老年组VE减少明显(P<0.01).结论 肺切除术后静息状态时CO和VE分别通过HR和RR的增加得到补偿,保证了氧摄取量,而术后运动负荷状态下CO和VE的减少不能通过HR和RR得到代偿,老年组VO2降低主要是VE减少所致,而中青年组则是由CO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探讨^99mTc-MIBI肺心摄取比值在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临床价值。对14例受检者,行^99mTc-MIBI心肌灌的层显像的同时测定肺,心区放射性计数比值,并与核素心室显像方法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的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20.
周围型肺癌对癌周肺灌注的影响:螺旋CT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采用螺旋CT扫描技术,研究周围型肺癌癌周肺灌注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32例肺内肿块患者行病灶最大面积层面同层动态增强扫描,获取时间.密度动态曲线。根据病理或临床诊断结果,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周围型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计算患肺和健肺兴趣区的CT强化值(简称EV),分别比较各组病例两肺间的EV及两组病例患肺间的EV差异。结果 (1)周围型肺癌组患肺EV值统计学上显著低于健肺(P=0.039);(2)良性病变组患肺和健肺EV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83);(3)两组病例患肺间EV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8)。结论 周围型肺癌癌周肺组织常有不同程度灌注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