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近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与正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的差异,分析正、负相对调节力变化与近视发病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少年组:正视组43例(+0.50~-0.25 D),年龄7~16岁,平均(10.7±3.0)岁;近视组110例(-0.50~-3.00 D,屈光参差<-1.00 D),年龄7~16岁,平均(11.5±2.6)岁。青年组(由大学生组成):大学入校新生266例,平均年龄(18.8±0.8)岁,其中正视29例,近视237例。被检者在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在综合验光仪上测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少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的均值为(-5.52±1.21)D,近视组为(-2.27±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26,P<0.01)。正视组与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分别为(+2.41±0.65)D、(+2.21±0.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的比值为2.35±0.45,而近视组比值为1.1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40,P<0.01)。青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为(-4.87±1.47)D,近视眼组为(-2.63±1.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2,P<0.01)。正视组负相对调节力为(+2.09±0.46)D,近视组为(+1.98±0.4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为2.35±0.51,而近视眼组为1.34±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8,P<0.01)。结论 近视青少年比同龄正视者正相对调节力明显下降,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下降。正相对调节力下降是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分析手机阅读对大学生泪膜及调节力的影响,并分析屈光度与泪膜及调节力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使用OQAS分别检测并比较53例在校大学生(共106眼)手机阅读1 h前后的泪膜稳定性(OSI值 )及调节力。指标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成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手机阅读1 h后泪膜稳定性及调节力均发生了改变,OSI值升高(泪膜稳定性变差)(t=-7.464,P<0.01),调节力下降(t=4.8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机阅读前后泪膜的改变无性别差异(t=-1.207,P>0.05),调节力的改变无性别差异(t=1.216,P>0.05);手机阅读前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重度近视组之间OSI值表现出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组之间调节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9,P<0.05),且正视组>低度近视组和中高度近视组;手机阅读1 h后,随着等效球镜度的增加,泪膜更加不稳定,调节幅度变小,但是不同屈光状态的3组之间OSI值及调节改变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机阅读会使泪膜稳定性变差,调节幅度变小,并且与近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相对调节力(正,负)、水平隐斜(远,近)及调节灵活度等眼动参数与青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选择大学入校新生266例,平均年龄18.8±0.8岁。根据受检者屈光状态分为五组:正视组29例,低度近视组118例,中度近视组82例,高度近视组37例,屈光参差组26例(其中屈光参差组不纳入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在综合验光仪上测正、负相对调节力,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隐斜度,利用±2.00D蝴蝶镜测调节灵活度,不同组眼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相对调节力正视眼组均值4.87±1.47D,低、中、高度近视组正性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2.36±1.21,2.92±1.40,2.86±1.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相对调节力正视眼组与近视眼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调节灵活度在正视眼组与近视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远、近水平隐斜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相对调节明显下降引起调节储备不足形成远视性离焦可能是青年近视发病病因之一,而负相对调节力、调节灵活度及远、近水平隐斜等眼动参数与青年近视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检查了256眼10~19岁屈光状态为正视及近视的学生上午第一节课前。4或5节课后的调节近点。调节力,反应时间,反应速度,收缩/松弛时间值,表明:1.上午4至5节课堂学习对近视眼调节功能无明显影响。2.与正视相比,近视眼调节近点近移,调节力下降,与近视度数负相关,反应时间延长,CT/RT下降,调节反应速度变慢,因此青少年近视眼调节功能状态为调节力下降,活动滞呆,存在“相对紧张”状态。3.尽管未得出上课,调节及近视三者间因果关系,但从近视者调节功能状态及双重神经的调节理论可探讨近视的防治从提高调节量及活动性,平衡双向调节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间接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患者为维持双眼视轴的平行而做出过度的辐辏时,可导致视力、屈光度的一过性改变,出现调节性近视.研究表明,IXT可能促进近视发展,在眼球正位时出现屈光状态改变,此时双眼调节力加强,表现为调节超前,而调节超前与近视有一定联系.因此临床工作中对IXT患者选择适当的干预时机及治疗方式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IOL)术后患者的拟调节力。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73例(82眼),依据植入IOL的不同分为3组:单焦点IOL组28例(32眼),多焦点IOL组24例 (27眼),可调节IOL组21例(23眼)。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测量3组患者的裸眼远、中、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及拟调节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3组的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及裸眼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裸眼中视力可调节IOL优于单焦点与多焦点IOL(F=4.50,P<0.05),裸眼近视力多焦点、可调节IOL好于单焦点IOL(F=26.06,P<0.05)。多焦IOL可以提供(2.67±0.49)D的主观拟调节力,(0.93±0.42)D的客观拟调节力;可调节IOL可以提供(3.00±0.78)D主观拟调节力,(0.91±0.58)D客观拟调节力;优于单焦点IOL的(1.78±0.26)D的主观拟调节力(F=18.51,P<0.05),和(0.37±0.22)D的客观拟调节力(F=7.39,P<0.05)。结论 多焦点IOL与可调节性IOL均可提供较好的全程视力及拟调节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选择同年龄段、同等学历的大学生测量不同屈光组眼正、负相对调节力及其比值等调节参数,分析其与近视眼的发病的关系.方法 同意被检查入校新生292人,平均年龄( 18.76±0.80)岁.正视组29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别为118、82、37人;26人远视及屈光参差者被排除.被检者在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测其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力.结果 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PRA)均值(-.4.87±1.47)D,低、中、高度近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2.36±1.21)D、(-2.92±1.40)D、(-2.86±1.81)D,不同近视组PRA比正视组均有显著降低(F=24.54,p=0.00);正视组负相对调节力(NRA)均值(+2.09±0.46)D,低、中、高度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1.99±0.51)D、(+1.95±0.45)D、(+1.99±0.47)D,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P=0.63);正视组PRA/NRA的比值均值为2.35±0.51,低、中、高度近视组PRA/NRA的比值均值分别为1.21±0.66、1.53±0.76、1.49±0.95,不同近视组PRA/NRA的比值比正视组均有显著降低(F =19.06,P=0.00).结论 同年龄段、同等学历大学生近视组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正相对调节力明显低于正视组.近视眼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及正相对调节力下降是近视眼发病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LASIK对近视患者调节和隐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调节和隐斜的影响。方法 对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 60人在术前和术后一个月进行调节力和看近隐斜度的测定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调节力平均值为 6 77D± 1 41D ,术后调节力平均值为 7 3 9D± 1 2 5D。统计学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 =6 887,P <0 0 1)。术前裸眼隐斜度的平均值为 -10 18± 5 0 7Δ。术前戴矫正镜片隐斜度的平均值为 -1 99± 6 49Δ ;术后裸眼隐斜度的平均值为 -4 92± 4 46Δ。统计学分析 ,术前裸眼与戴矫正镜片隐斜度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 =11 898,P <0 0 1) ;术前裸眼与术后裸眼隐斜度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 =11 10 1,P <0 0 1) ;术后裸眼与术前戴矫正镜片隐斜度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 =3 0 45 ,P <0 0 1)。结论 LASIK手术后近视患者的调节力有一定增加。矫正眼镜和LASIK手术可以减少近视患者看近外隐斜。较长期的影响尚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9.
单焦后房型人工晶体眼的调节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单焦后房型人工晶体眼调节存在的真实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Slataper视标法、动态检影法、P-VEP法测定120只单焦后房型人工晶体眼的调节力。结果单焦后房型人工晶体眼的表观调节力大小为2.15±0.76D,各因素中仅矫正远视力和视远矫正的近视力与调节力呈正相关。结论人工晶体眼存在一定的表观调节力,但这是一种假性调节;动态检影法测定调节力最为客观和准确;当术后屈光状态处于轻度近视时,人工晶体眼的实用调节范围和中心视效率较正视时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拟调节人工晶状体在眼内位移与调节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白内障患者20例(20只眼)分成两组:10只眼植入Lestec公司生产的福来视拟调节人工晶状体(TetraflexIOL)(福来视组);另外10只眼植入其他无调节功能的人工晶状体(单焦点组).检测患者术后的裸眼远、中、近视力及矫正远、中、近视力;矫正远视力的近视力;采用前段OCT定量测定1%pilocarpine诱导缩瞳后人工晶状体在眼内前后移动的幅度;同时观察患者调节力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两组的裸眼、矫正远视力及矫正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福来视组的裸眼中、近视力及矫正远视力的近视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福来视组人工晶状体移动度及调节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人工晶状体移动度与调节力呈正相关(r=0.977.P=0.000).结论 福来视拟调节人工晶状体是安伞有效的,能使患者术后获得一定的调节力,与人工晶状体的移动度具有正相关性,提供良好的远、中、近视力.  相似文献   

11.
近视已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睡眠是在褪黑素调节下,人类生命过程中重要的周期性生理过程。睡眠与近视一样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近视程度患者及正视人群在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及褪黑素水平上存在差异。本文回顾了近视发生发展与人群睡眠行为的现状研究及相关的基础实验学研究,从流行病学和生物学机制两方面,对近视发生发展与睡眠行为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预防控制近视发生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崔歌  陈迪  李莹 《眼科新进展》2023,(1):061-65
近年来,近视发病率逐年增高,近视发病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性更容易患近视并且近视进展更快,近视的临床表现也存在性别差异。近视发病存在的性别差异可能与性激素有关,性激素影响角膜的厚度和生物力学,与圆锥角膜进展显著相关,青春期性激素水平波动大,性激素影响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性激素通过其受体发挥作用,性激素受体在人眼中广泛存在,在角膜各层次均有分布。目前对性激素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聚焦于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和基质金属蛋白酶两方面,因此本文将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现如今,近视人数正在不断增加。高度近视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加重视力损害。因此,尽早准确诊断对近视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选择最优的影像学方法,并准确地解释图像结果对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近视影像学即近视成像的挑战,及目前近视眼不同部位(包括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等)、不同眼部并发症适用的影像学方法以及近视影像学领域的新型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近视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人类眼部疾病之一。微小RNA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20~25个核苷酸的非蛋白编码的小分子单链RNA,能广泛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与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miRNAs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就miRNAs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可能涉及的通路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0 D透镜诱导条件下混合性近视和真性近视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方法 选取2周龄睫状肌麻痹前和麻痹后屈光度均在1.00~3.00 D之间的健康英国三色短毛豚鼠20只。将20只豚鼠适应性饲养3 d后,右眼配戴-6.0 D透镜,进行近视模型构建。依据透镜诱导2周后豚鼠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差值≥0.5 D且同时存在真性近视作为混合性近视的判断标准,将豚鼠分为混合性近视组和真性近视组,继续诱导至第8周,最终两组均为10只豚鼠。测量透镜诱导不同时间两组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透镜诱导2周、4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豚鼠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透镜诱导6周、8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相比,睫状肌麻痹前、睫状肌麻痹后豚鼠屈光度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且透镜诱导8周时两组之间睫状肌麻痹前和睫状肌麻痹后豚鼠屈光度差值明显大于0周时(P<0.05)。透镜诱导2周、4周、6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豚鼠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透镜诱导8周时混合性近视组豚鼠眼轴长度明显长于真性近视组(P<0.05)。且透镜诱导8周时混合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豚鼠眼轴长度差值明显大于0周时(P<0.05)。结论 混合性近视比真性近视豚鼠屈光度增加和眼轴增长更快,混合性近视中的假性近视成分应作为高度近视发展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近视患病率不断增加,近视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高度近视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患者不可逆性视力损伤,我国卫生与教育部门极其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工作。本文就近视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近视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并且呈现低龄化倾向,因此需要寻找防治近视的有效方法。大量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有助于降低近视发病率并减缓近视的发展,其中户外日光中的蓝光可能是抑制近视的因素之一。蓝光抑制近视的3种可能机制:(1)光-多巴胺;(2)眼内代谢产物;(3)光学纵向色差。蓝光也可能对人眼有一定的伤害,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还需进一步寻求蓝光利与弊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治疗近视对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SMILE和FS-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共67例134眼。根据手术方式及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的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中度近视SMILE组15例30眼和中度近视FS-LASIK组16例32眼(-3.00 D≤SE<-6.00 D);高度近视SMILE组18例36眼和高度近视FS-LASIK组18例36眼(6.00 D≤SE<-9.00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 、10 d、1个月、3个月使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4组患者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计算4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CH和CRF改变量,并分别比较中度近视SMILE组和中度近视FS-LASIK组、高度近视SMILE组和高度近视FS-LASIK组CH和CRF改变量的差异。结果 中度近视SMILE组患者△CH在术后3 d(P=0.030)和术后3个月(P=0.030)时均小于中度近视FS-LASIK组。中度近视SMILE组患者△CRF在术后3 d(P=0.000)、10 d(P=0.008)、1个月(P=0.011)、3个月(P=0.001)时均小于中度近视FS-LASIK组。高度近视SMILE组△CH和△CRF在术后3 d、10 d、1个月、3个月时均小于高度近视FS-LASIK组(均为P=0.000)。结论 SMILE与FS-LASIK手术都会引起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降低,但SMILE对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Corvis ST评估不同近视程度成年患者的角膜生物力学及及与年龄、近视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8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拟行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01例(101眼,右眼)。根据等效球镜屈光度(SE)分为轻度近视组(SE>-3.00 D)组(12眼)、中度近视组(-6.00 D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国家,近视的发生率都呈上升趋势。人类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暴露于高强度或户外照明可以降低近视的严重程度,但目前还未完全明确光与视觉信号相互作用对近视的影响及机制。本文就光环境与近视发病机制和临床干预的潜在靶点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进行一定的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