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方法,但是有关其疗效的文献所涉及的病例数较少。 目的:进一步验证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局麻下对62例老年急性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共87个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5~7.1 mL。随访均超过3个月,进行各项指标观察。 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随访时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成形前显著改善(P < 0.01)。患者均无椎体后凸成形中、成形后死亡和脊髓神经脏器损伤情况发生。椎体前纵韧带后方渗漏2例,椎弓根内渗漏1例,于椎间隙渗漏1例;无感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椎体的高度平均恢复75%以上,所有患者椎体后凸成形后疼痛明显缓解,2例稍有腰痛,口服止痛药有效。末次随访椎体高度经X射线片检查与椎体后凸成形后比较无改变。证实局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常用的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增强剂可达到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止痛的目的,但其组织相容性差,无生物降解性,容易造成使临近椎间盘或椎体发生变性、甚至骨折。 目的:观察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7-12/2010-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手术前后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检测。 结果与结论:术后病椎前缘椎体平均高度较术前平均高度恢复(3.38±1.44) mm (P < 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平均恢复(7.63±2.52)° (P < 0.05),后凸矫正率为(38.90±11.28)%。术后3d及3周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说明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有效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植骨结合二次球囊扩张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术中骨水泥外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单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发现造影剂外渗15例(T11 3例,T12 3例,L1 5例,L2 2例,L4 1例,L5 1例),将人工骨压成粉末,调成稠糊状,使用骨水泥推注器将其注入椎体中,二次行球囊扩张后,在X线机透视下将牙膏状骨水泥缓慢注入椎体内。术后观察有无骨水泥外渗,以及后凸畸形Cobb角和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改善情况。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评定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第3天复查X线片显示各病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椎体内骨水泥充填良好,分布均匀,无椎间、椎旁及椎管内骨水泥外渗。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10.1°±2.4°, VAS评分平均降低(6.2±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Cobb角=16.299,tVAS评分=120.062,P值均<0.01)。术后15例获随访4~24周,平均19周。术后4周复查X线片显示各病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邻椎无新鲜骨折,患者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可正常行走,其中疗效优2例、良13例。结论 人工植骨结合二次球囊扩张可有效预防球囊扩张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中骨水泥外渗,其术后远期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二者各有优缺点。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中期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1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63例)与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52例),术中记录骨折椎体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及术后12周进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步态测试及疼痛评估,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研究得到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椎体后凸成形组的骨水泥用量多于椎体成形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低于椎体成形组(12.7%,28.8%,P<0.05);②与术前比较,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降低(P<0.05),椎体成形组无明显变化(P>0.05);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低于椎体成形组(P<0.05);③两组术后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6周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改善优于椎体成形组(P<0.05),术后12周两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12周时,骨水泥渗漏组术后疼痛、伤椎Cobb角及步态参数与非骨水泥渗漏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相较于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在治疗后早期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具有更好的骨折复位和镇痛效果,且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水泥渗漏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但有关骨水泥出现渗漏的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与验证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385例,其中男77例,女308例。选取年龄、性别、骨密度、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住院时间、骨水泥量、手术时间、住院到手术时间、受伤到手术时间、是否多椎体骨折及类固醇药物使用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同时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研究通过柳州市人民医院的机构审查委员会伦理审查。结果与结论:(1)385例患者中8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注射量、手术时长和是否多椎体骨折与术后骨水泥渗漏有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更高的骨水泥注射量[OR=1.283,95%CI(1.004,1.640),P <0.05]、更长的手术时间[OR=1.0.15,95%CI(1.003,1.0...  相似文献   

6.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作为两种微创治疗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应用多年,但争议颇多,且各有利弊。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 方法:纳入10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6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前按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为术后1周。并摄X射线片测量测量椎体前缘与后缘比。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矫形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经皮椎体成形组为3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为12.5%,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经皮椎体成形组通过术前术中使脊椎过伸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两组矫形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现今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后再发椎体骨折的可能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尚存争议,主要观点集中在与患者自身临床特点和手术相关因素有关。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62例(共191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51-88岁,均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注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术后再发骨折34例(共44个椎体),以未发生再骨折者128例为对照组(共147个椎体),比较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比例、骨水泥注入量、单侧或双侧穿刺、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对称分布、骨水泥泄露、骨水泥接触上下终板、术前骨折椎体数量、术前骨折椎体分布、术前骨折压缩程度、术后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术前骨密度值、术前有无陈旧性椎体骨折、术后Cobb角改变及术后前缘高度恢复率,并进行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两组间年龄、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对称分布与骨水泥终板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06,OR=1.086)、骨水泥接触上下终板(P=0.025,OR=2.516)及骨水泥在椎体中不过中线对称(P=0.012,OR=0.344)是术后椎体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③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高龄状态、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及未过中线对称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水泥在椎体内的不同分布通过改变椎体内应力及脊柱力线进而影响术后再发骨折。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可减少术后椎体二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骨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93例,骨折椎体≤2个,均接受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术后随访期间(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及邻近椎体是否再次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n=30)和未骨折组(n=163),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基本资料替换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女性患者绝经年龄、骨水泥剂量、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年龄、骨密度T值、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5%C...  相似文献   

9.
背景:术后邻近椎体继发性骨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兔模型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切除36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卵巢,建立L3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行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照组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5,10,15个月,检测L2、L4椎体骨密度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L3椎体前缘、后缘高度与L2及L4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L2与L4椎体矢状面Cobb角。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椎体高度比值均高于术前(P < 0.05),矢状面Cobb角低于术前(P < 0.05);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均高于术前   (P < 0.05),椎体高度比值及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差异;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椎体高度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可改善骨质疏松骨折邻近椎体的骨密度、承载能力及后凸角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是在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中加入适量人工骨修复材料。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主要成分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和为氧化锆,硬度较大,缺乏生物活性;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主要成分是Ⅰ型胶原和羟基磷灰石,它具有与天然骨相似的微结构,具有很好的传导成骨活性,利于新骨的形成。两者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制成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 经皮椎体成形:是一种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侧向压缩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从而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进一步塌陷,恢复椎体部分高度,矫正后凸畸形,缓解腰背部疼痛。可用于治疗骨髓瘤、脊椎血管瘤、溶骨性转移瘤等癌性疼痛,但主要用于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常见并发症有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渗漏、椎体坏死等。 背景:单纯骨水泥由于硬度较大,易造成邻近椎体再骨折,当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降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骨水泥材料。 目的:观察使用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均为新鲜单椎体骨折,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单纯骨水泥组采用单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改性骨水泥组采用人工骨修复材料与单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混合的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访时间6-12个月,于术前、术后2 d、术后末次随访时根据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脊柱后凸局部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评定临床效果,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发现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所有骨水泥渗漏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临床不适症状;②2组患者术后2 d、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改善(P < 0.05),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局部Cobb角变化不明显(P > 0.05);以上指标2组间相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单纯骨水泥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例数多于改性骨水泥组,但2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与单纯骨水泥相比无明显缺点,且在保证骨水泥支撑强度、减轻疼痛的同时,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可赋予其更好的生物学特性,降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ORCID: 0000-0002-5714-2566(姜文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的骨水泥分布模式对疗效是否有影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观察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 2011年11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61例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椎体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情况,记录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分布及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的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活动功能受限程度。 结果与结论:根据椎体内骨水泥分布的X射线或CT表现分为团块状组29例和海绵状组32例。团块状组骨水泥注射量(5.20±0.62) mL,海绵状组骨水泥注射量(4.80±0.66) m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患者均获得16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治疗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海绵状组同期疼痛缓解明显优于团块状组(P < 0.05)。两组治疗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前缘及中线椎体高度、后凸角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 < 0.05),团块状组同期在影像学指数恢复上优于海绵状组(P < 0.05)。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团块状组为14%,海绵状组为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漏渗率方面团块状组为17%,海绵状组为2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海绵状骨水泥分布比团块状分布模式更能有效稳定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漏渗率更高。团块状分布模式比海绵状分布模式更能恢复椎体的高度,治疗后继发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endplate fracture on postoperative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kyphotic deformity in 144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 who received balloon kyphoplast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1 had no superior endplate fracture, Group 2 had frac-tures on the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superior endplate, Group 3 had fractures on the posterior portion of the superior endplate, and Group 4 had complete superior endplate fractures. Anterior and middle vertebral body height, vertebral compression ratio, vertebral height loss rate, and kyphosis Cobb angle of each patient were measured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scores were recorded. The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and kyphosis deformity of all group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surgery, whereas substantial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increased Cobb angle were observed in all patients at the last follow-up. Although the vertebral height loss rate and the Cobb angle in Group 2, 3 and 4 were larger compared with Group 1 at the last follow-up, only the vertebral height loss rate in Group 4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Cobb angle in Group 2 and 4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Group 1. The VAS and ODI scores in all groups measured after the surgery and at the last follow-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score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se groups. Balloon kyphoplast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vertebral fracture height and kyphosis.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increased kyphotic deformity were observed in OVCF patients with endplate fractures after the surgery. Postoperative aggravation of kyphosis was observed in Group 2. Furthermore, severe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increased kyphotic deformity were confirmed in Group 4 after the surgery.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ostoperative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aggravation of kyphosi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biomechanical changes in the vertebral body caused by endplate fracture. Therefore, surgery should not only restore compressed vertebral body height and correct kyphosis, but also correct the deformity of endplate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of OVCF patients with endplate fracture.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 囊袋技术:是通过向椎体内置入囊袋,借助压力注射系统向高分子网层状结构的囊袋内灌注骨水泥,扩张囊袋,使椎体高度恢复。继续灌注的骨水泥透过网格渗出,渗入到骨折裂隙,形成微观绞锁,达到加固病椎、减少骨水泥渗漏的目的。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该技术采用椎体内置入气囊扩张的方法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隙,减小骨水泥注入所需的推力,使骨水泥在椎体内不易流动。可有效解除或缓解疼痛,恢复病椎的高度,但临床发现仍存在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背景:目前对于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尚有争论。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比较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在2019年2月之前公开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CBM、EMBASE、MEDLINE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的所有关于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国内外临床试验。由2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按Cochrane协作网标准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517例患者,其中囊袋技术组257例,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组260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术式在改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目测类比评分(MD=0.00,95%CI:-0.09-0.10,P=0.94)、椎体高度恢复(SMD=0.11,95%CI:-0.26-0.48,P=0.57)、治疗后ODI功能障碍评分(MD=1.47,95%CI:-0.45-3.39,P=0.13)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在术后cobb角(MD=-1.08,95%CI:-1.47至-0.70,P < 0.000 01)、骨水泥渗漏率(RR=0.24,95%CI:0.13-0.45,P < 0.000 01)方面均有显著性意义;③上述结果证实,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囊袋技术在改善伤椎术后cobb角及减少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恢复、ODI功能障碍评分等临床疗效相似,因此后期仍需大量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ORCID: 0000-0001-8871-3539(李凯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指有病理性改变,骨量减低、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常发于中老年人群,以绝经后女性最为高发,临床表现为腰背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脊柱形态发生改变,导致后凸畸形,临床常采用椎体成形治疗。  椎体成形:是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人工骨等,以达到强化椎体、缓解疼痛及纠正椎体畸形的目的,是临床常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手术,由于其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及术后不良反应少,在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背景:研究显示,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注入量和弥散程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有一定影响,但关于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注入量和弥散程度与椎体恢复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后效果与骨水泥注入量及弥散程度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三亚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10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60例,年龄52-76岁,均进行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根据骨水泥注入量分为观察1组(注入量>4 mL,n=57)和对照1组(注入量≤4 mL,n=45),根据骨水泥弥散程度分为观察2组(填充率>15%,n=61)和对照2组(填充率≤15%,n=41),观察手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并分析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与椎体恢复高度相关性。试验经三亚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观察1组、对照1组术后3 d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1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1组(P < 0.05);观察2组、对照2组术后3 d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2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P < 0.05);②观察1组、对照1组术后3 d的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1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1组(P < 0.05);观察2组、对照2组术后3 d的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2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P < 0.05);③观察1组、对照1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观察2组、对照2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椎体恢复高度与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均呈正相关性(P < 0.05);⑤结果表明,适当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和弥散程度可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活动能力,纠正椎体后凹畸形,较好恢复椎体高度,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与椎体恢复高度呈正相关。 ORCID: 0000-0001-8214-7150(吴海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虽然临床效果满意,但骨水泥渗漏仍然为其主要并发症,既往文献报道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因素较多,但由于缺少对于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的观察,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差异可能也是导致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探讨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骨水泥渗漏入椎管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KP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并同时具有T6-L5的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98例。采用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非骨折椎体后壁凹入椎体的深度及相应椎体中矢状径,计算各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占同一椎体中矢状径百分比。将测量椎体分为胸椎组(T6-T12)和腰椎组(L1-L5)进行比较观察。选择同期内行PKP手术治疗无CT三维重建资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57例(548个椎体),也分为胸椎组和腰椎组观察比较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程度。结果与结论:①测量98例患者椎体后壁参数发现,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在T6-T12逐渐加深,平均4.6 mm;L1-L5逐渐变浅,平均0.6mm,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占同一椎体中矢状径百分比T6-T12均为16%(1/6);L1-L5平均为3%,腰椎较胸椎明显小于16%(1/6);②观察同期行PKP手术治疗的357例患者发现:胸椎行PKP术骨水泥脉渗漏入椎管渗漏率为10.2%(31/304),腰椎渗漏率为3.7%(9/244)。胸椎组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平均为(3.1±0.2)mm,侵占椎管面积平均为(30.8±0.3)mm2,椎管侵占率为(22.5±0.2)%;腰椎组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为(1.4±0.1)mm,侵占椎管面积为(14.9±0.2)mm2,椎管侵占率为(11.4±0.3)%,胸椎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面积明显大于腰椎组(P<0.05)。③结果证实,中下胸椎行PKP术应尽量避免骨水泥分布达到椎体后16%(1/6),因中下胸椎、腰椎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差异会对PKP术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观察造成影响,可能是导致中下胸椎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腰椎的原因之一。该试验获得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K2018008)。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英文简称为PKP,指在影像导引下,将穿刺针置入病变椎体,在穿刺针到达椎体内后,可膨胀性气囊进行膨胀后,可帮助恢复椎体高度,然后注入骨水泥,减少渗漏及强化椎体,恢复高度,缓解患者腰背疼痛。骨水泥弥散分型:根据椎体解剖学形态在脊柱X射线正位片将椎体进行解剖学分型,以过双侧椎弓根内缘垂线、脊柱正中垂线将椎体分为4区,根据分区将骨水泥在X射线正位片上的弥散分布情况分为5型,Ⅰ型为1至4区,Ⅱ型为2至3区,Ⅲ型为1区和4区,Ⅳ型为1区和2区或3区和4区,Ⅴ型为1区或4区。 摘要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骨水泥在椎体内分的布情况可导致术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差异。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骨水泥分布对不同部位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39例,年龄60-85岁,其中胸椎骨折组144例、腰椎骨折组195例,均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术后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分布情况将两组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术前、术后3 d及6个月进行目测类比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研究获得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3 d、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且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术后3 d进一步下降(P < 0.05);②术后6个月当骨水泥分布为相同类型时,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6个月胸椎骨折组内,不同分型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Ⅰ型、Ⅱ型、Ⅲ型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Ⅳ型、Ⅴ型(P < 0.05);④术后6个月腰椎骨折组内,不同分型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Ⅰ型、Ⅱ型、Ⅲ型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Ⅳ型、Ⅴ型(P < 0.05);⑤结果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骨水泥在椎体内呈Ⅰ-Ⅲ型弥散分布可更好地缓解疼痛。ORCID: 0000-0002-9078-6187(谢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于椎体骨皮质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可能会发生骨水泥外漏压迫、损伤周围脆弱的神经、脊髓、血管组织而被视为临床禁忌。 目的:观察骨水泥分期注射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选择椎体骨皮质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全部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随机选择12椎体采用骨水泥单侧椎弓根注射,14椎体采用骨水泥双侧椎弓根注射。治疗前后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的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变化。 结果与结论:26个椎体无骨水泥外漏及神经根及脊髓受损情况,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无手术中死亡。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椎体体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采用骨水泥分期注射经扩大了皮椎体成形手术适应证,能有效防止骨水泥外漏,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椎体后凸成形:采用椎体内置入气囊的方法通过扩张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隙,减小骨水泥注入所需的推力,使骨水泥在椎体内不易流动,可有效解除或缓解疼痛、恢复病椎高度,但临床发现仍存在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唑来膦酸:椎体后凸成形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然而如何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状况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唑来膦酸是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有效抑制骨吸收,降低再发骨折风险,改善骨折患者的功能评分。 背景:临床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缺乏系统的科学评价和循证学依据,因此目前对于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尚无明确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公开发表在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及CBM、PubMed、Cochrane等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治疗方式为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对照组治疗方式为椎体后凸成形,时间截止至2019年9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按Cochrane协作网标准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逐个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5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患者175例,对照组患者184例;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12个月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MD=0.12,95%CI(0.08,0.17),P < 0.000 01],治疗后6,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MD=0.46,95%CI(0.18,0.75),P=0.002;MD=0.85,95%CI(0.20,1.50),P=0.01],治疗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MD=6.59,95%CI(4.77,8.41),P < 0.000 01],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骨折再发率低于对照组[OR=0.22,95%CI(0.08,0.59),P=0.003;OR=0.18,95%CI(0.07,0.50),P=0.000 8];两组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65,95%CI(-0.27,1.56),P=0.16;MD=-0.60,95%CI(-2.45,1.25),P=0.53];③结果表明与单独应用椎体后凸成形相比,唑来膦酸联合椎体后凸成形在提高骨密度值、减少椎体骨折再发率、改善患者远期临床症状、预防骨水泥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后期仍需大量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ORCID: 0000-0001-8871-3539(李凯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