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卡波西肉瘤是与人类疱疹病毒-8感染相关的血管增生性疾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可能是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患者发生卡波西肉瘤的原因之一.本文报告1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的皮肤卡波西肉瘤,并进行文献综述.患者男性,64岁,诊断溃疡性结肠炎1年,因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接受激素治疗,4个多月后患者躯干,四肢出现多发暗紫色丘疹,结节,质地坚硬,下肢为著,经皮肤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提示皮肤卡波西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人类疱疹病毒-8染色阳性,经停用糖皮质激素,并行化疗后病情缓解.分别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以"卡波西肉瘤"和"炎症性肠病"为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在PubMed上以("ulcerative colitis" OR "Crohn's disease" 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Kaposi sarcoma)为检索词检索,共检索到38篇英文文献,另从相关文献中补充,共检索到25例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连同本例的26例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80.8%,21/26).平均年龄(51.1±16.4)岁,溃疡性结肠炎20例,克罗恩病6例.22例患者报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使用过至少一种免疫功能调节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环孢菌素,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14例报告人疱疹病毒-8结果的患者中,13例阳性,1例阴性.病变单纯累及肠道者18例,单纯累及皮肤者3例,5例患者同时累及皮肤和肠道.25例报告了治疗方案,其中3例患者仅停用免疫调节剂,1例患者停药后接受放疗,1例患者停药后接受化疗,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总体而言预后良好.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往往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有关.鉴别卡波西肉瘤,炎症性肠病相关和药物相关的皮肤表现至关重要.此外,在诊疗过程中重视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用,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对少见病例做出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肠功能失调.上世纪90年代前,标准的治疗方案显示疗效不佳.大样本的队列研究证明,糖皮质激素对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缓解无能为力[1].免疫抑制剂诸如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对炎症性肠病有长期疗效,但对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的患者益处有限[2].在此形势下,生物治疗应运而生,通过调节体内的免疫格局达到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目的,英夫利昔就是目前最常用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糖皮质激素是炎症性肠病的经典治疗药物之一,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容易出现一系列副作用,并且容易导致肾上腺功能低下.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者出现肠穿孔、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需要接受外科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如何在围手术期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以防治出现肾上腺危象,保护肾上腺功能,对于确保手术安全,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是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总称,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前者多为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累及结肠和末端回肠.后者为全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好发于回盲部和小肠.两者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但由于其发病均与免疫有关,临床都有反复发作和迁延不愈的特点,且治疗药物相同,故一并进行论述.炎症性肠病(IBD)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一例发生于成人的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伴复发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46岁背部缓慢增大无痛性包块,切除半年后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光镜下肿瘤呈小叶状分布,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梭形,呈束带状排列并形成裂隙状血管腔,部分区域见明显的毛细血管瘤样结构.免疫表型:瘤细胞呈CD34阳性,CD68散在阳性,SMA阴性,DES阴性.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潜在恶性肿瘤,但近年报道中成人病例呈上升趋势.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须与卡波西肉瘤,良性血管内皮瘤,丛状血管内皮瘤,梭形血管内皮瘤等鉴别.病变切除干净是治疗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6.
张文莉 《当代医学》2008,14(24):84-84
目的 探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一例发生于成人的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伴复发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46岁背部缓慢增大无痛性包块,切除半年后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光镜下肿瘤呈小叶状分布,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梭形,呈束带状排列并形成裂隙状血管腔,部分区域见明显的毛细血管瘤样结构.免疫表型:瘤细胞呈CD34阳性,CD68散在阳性,SMA阴性,DES阴性.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潜在恶性肿瘤,但近年报道中成人病例呈上升趋势.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须与卡波西肉瘤,良性血管内皮瘤,丛状血管内皮瘤,梭形血管内皮瘤等鉴别.病变切除干净是治疗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7.
卡波西肉瘤(KS)是一种艾滋病(AIDS)相关的恶性肿瘤,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感染有关。KS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AIDS指征性疾病。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局部治疗主要用于KS的局灶病变。全身治疗主要针对局部侵袭性和播散性卡波西肉瘤,推荐药物是阿霉素脂质体和紫杉醇脂质体。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1994年,Chang Y等在艾滋病相关型卡波氏肉瘤病人的病损组织中发现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也被称为human herpesvirus type 8,KSHV/HHV-8),定义为新的人疱疹病毒,HHV-8属γ疱疹病毒属.HHV-8在各型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经典型、艾滋病相关型、非洲地方型、肾移植/免疫抑制相关型 )中都被检测到,目前认为是KS的主要病因[1~2].  相似文献   

9.
易倩 《求医问药》2014,(3X):26-27
目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探寻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在9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有克罗恩病患者20例,其男女之比为1.4:1,其中包括回结肠患者8例,结肠患者5例,末端回肠患者7例。在本组患者中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其男女之比为1.55:1,其中包括直肠炎患者10例,左半结肠炎患者15例,全结肠炎患者10例,直乙状结肠炎患者35例。与以前相比,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克罗恩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其症状较轻。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可加强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这在探寻炎症性肠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编辑同志: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常患上炎症性肠病,请问该怎么治疗才好?黑龙江富锦:钦钊钦钊读者:医学上的"炎症性肠病",不是泛指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而是专指"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病")和"克罗恩病"这两种疾病。溃结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临床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少数患者可有关节、皮肤、眼部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CMV基因水平观察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从2007~2010年.对76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52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24例的成人患者进行研究,研究CMV感染者肠道病理标本及其血液的分子水平、肠道组织标本免疫组化,以40例非炎症性肠病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免疫组化着色显示CMV抗原阳性9例(7例是UC、8例是严重IBD病例),对照组CMV抗原均阴性。PCR-CMV基因在全部IBD肠组织标本、血液中均阳性有23(30.3%)例,16(30.8%)例为UC,7(25.9%)例为CD。此外,5(6.6%)例IBD中(2例UC,3例CD)在肠道组织检测到CMV基因,而在血液中未检测到。在对照组,5(12.5%)例血液中检测到CMV基因,仅1例(2.5%)在肠道组织检测到CMV基因。结论:UC与对照组相比,更易检测到CMV(在血液和肠道组织样本)(P=0.034和P<0.0001),而C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更易在肠道组织标本检测CMV基因(P=0.002),在血液或肠道检测到CMV基因与IBD持续时间明显相关(P=0.004和0.03),但与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结肠镜下的活动性、全结肠炎、需要特殊治疗和外科手术无关。在本研究中,检测到肠道CMV基因或抗原常与IBD有关。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nfl 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 肠炎和克罗恩病。与IBD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遗传和免疫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吸烟、药物、饮 食、感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发生在肠道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随着免疫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制剂用于IBD的治疗,使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疾病本身的并发症或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的预防,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住院率和外科手术率.这也是生物药物治疗的发展方向.就IBD的生物药物治疗现状和前景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药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靶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未明、侵及胃肠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机制与免疫、遗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IBD的全身性、难治性及西药治疗的局限性,为了另辟蹊径,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D的研究越发被重视,并且已经深入到中药治疗IBD的药理作用机制领域,文章就近5年来中药治疗IBD的作用靶点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艳平 《医学综述》2011,17(6):833-835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很多文章从遗传学的角度讨论了与IBD有关的几组易感基因,如NOD2基因、白细胞介素相关基因、HLA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基因,以及近期内才被认为和IBD相关的MDR1(ABCB)基因、MY09B基因。  相似文献   

16.
THE faecal flora of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differs from that of healthy subjects in that it contains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anaerobic Gram-negative rods and Gram-positive coccoid rods of the genera Peptostreptococcus, Eubacterium and Coprococcus. A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gglutinins to these bacteria we submitted sera from 20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19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nd 20 control subjects. These sera were tested in Rotterdam by personnel who had no prior knowledge of the diagnosis and were scored positive or negative for Crohn’s disease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agglut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the sera was strongly positive in 65% of cases. The test was positive in 26% of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while all the control sera were negative for agglutinins. Our data compared favourably with that of the international survey.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 the agglutinin test is put forward as a useful aid in discriminating between the two princip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es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湖北省武汉市地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探讨IBD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56例IBD患者作为IBD组,包括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20例克罗恩病(CD),收集其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包括IBD诊断、疾病活动性、分型及病变累及部位等.纳入同时期体检的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IA法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A&B,分析IBD临床资料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IBD组中共检出6例阳性(10.71%),对照组未检出阳性.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低于CD患者(P<0.05),处于疾病活动期的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初发型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高于非初发型患者(P<0.01),结肠受累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结肠受累者(P<0.01).结论:与健康成年人相比,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升高,活动期及结肠受累的IBD患者可能更易感染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18.
上皮紧密连接与炎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文娟 《医学综述》2011,17(15):2274-2276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IBD发病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抗原移位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及介质,炎性分子破坏紧密连接,加剧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通过保护肠上皮细胞骨架、修复上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能改善肠上皮屏障功能,这也是当前临床治疗IBD的新策略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结肠成像(CTC)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IBD的CTC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7例IBD中克罗恩病(CD)4例、溃疡性结肠炎(UC)3例。4例CD的CTC主要表现为病变呈多节段性,病变段肠壁明显增厚、强化,病变段管腔狭窄,导航下病变段肠壁黏膜面凹凸不平呈鹅卵石状,肛周及回盲部周围脓肿并瘘道形成。3例UC的CTC导航下见整个直结肠黏膜面弥漫分布多个浅表溃疡灶,溃疡部位黏膜面毛糙、肠壁轻度不规则增厚、肠壁轻到中等度强化。结论:CTC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肠壁、肠腔或肠外病变,形成整体的二维、三维结肠影像,为临床提供比结肠镜更丰富的信息,对IBD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