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尹冬华  周辰  潘晓东  赵慧娟 《重庆医学》2012,41(33):3492-3493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参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行认知功能测定,根据MMSE得分分为对照组(n=35)和减退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有无差异。结果对照组与减退组患者中24h平均收缩压[(127.38±19.14)mm Hg vs(132.00±15.09)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131.64±17.55)mm Hg vs(137.09±13.77)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18.78±18.75)mm Hg vs(126.00±11.37mm Hg)]、昼夜节律比[(15.89±7.45)%vs(10.74±4.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收缩压、血压节律异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与慢性病管理在社区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健康教育与慢性病管理,对比2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对护理人员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收缩压(122.36±28.19)mm Hg,平均舒张压(81.36±9.18)mm Hg,均优于对照组的(174.95±37.55)mm Hg、(105.25±11.36)mm Hg(P<0.05).观察组患者规律用药、饮食控制、运动、血压监测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与慢性病管理,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提高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晨峰是否超过23.6mmHg(1mmHg=0.133kPa)分为晨峰组(53例)与非晨峰组(57例),均予以缬沙坦80~160mg/d治疗12周,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检查。结果:与血压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晨峰组经缬沙坦治疗12周后收缩压(SBP)差值[(30.2±7.1)mmHg VS(20.1±6.5)mmHg]、舒张压(DBP)差值[(19.1±4.5)mmHg VS(12.9±7.2)mmHg]明显降低(P<0.05),而非晨峰组SBP、DBP差值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两组经缬沙坦治疗12周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相关,缬沙坦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潞河教学医院就诊90例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和10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0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连续24 h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压进行动态监测,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在白天、夜间以及24 h的变化情况。结果高血压组白天、夜间24 h收缩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40.2±9.5)mm Hg(1 mm Hg=0.133 k Pa)比(122.5±4.9)mm Hg、(151.6±17.6)mm Hg比(121.7±4.8)mm Hg、(143.1±9.8)mm Hg比(119.8±4.0)mm Hg],(均P<0.01);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的血压存在昼夜波动,夜间收缩压相对较高[(151.6±17.6)mm Hg比(140.2±9.5)mm Hg](P<0.01),但舒张压无明显变化;而正常对照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较正常者明显升高,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因此要加强对夜间收缩压的控制,并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防止血压升高所带来的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个体化延续护理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睢县中医院收治的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睢县中医院收治的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个体化延续护理。比较两组血压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舒张压[(72.15±4.23)mm Hg]、收缩压[(125.64±6.83)mm Hg]低于对照组[(86.51±4.62)、(138.02±7.1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低于对照组(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有利于血压控制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以及血压晨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2月广安门医院高血压患者140例,按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A、B两组,每组各70例。其中A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均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患者的血压昼夜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血压晨峰。结果 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138.79±12.85)、(78.20±7.99)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B组[(128.63±13.47)、(66.61±7.58)mm Hg](P〈0.01),A组起床前后2 h收缩压平均值[(144.13±14.55)、(146.76±13.50)mm Hg]也明显高于B组[(137.20±17.51)、(142.66±14.13)mm Hg](P〈0.05)。A组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的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伴和不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水平,了解OSAHS合并PA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特点。 方法 连续选取2008年9月-2013年5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诊疗中心确诊为伴PA的OSAHS患者57例与不伴PA的OSAHS患者477例,所有入选患者均在标化状态下行PA的筛查与诊断,均行多导睡眠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比较2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水平差异。 结果 伴PA的OSAHS患者的24小时平均收缩压[(147.2±17.9) mm Hg vs. (137.7±15.4)mm Hg,1 mm Hg=0.133 kPa]、24小时平均舒张压[(95.7±11.5) mm Hg vs.(88.4±10.7)mm Hg]、24小时平均动脉压[(112.6±13.1) mm Hg vs. (106.6±50.6)mm Hg]高于不伴PA的OSAHS患者(均P<0.05)。 结论 伴PA的OSAHS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水平高于不伴PA的OSAHS患者,应加强对OSAHS患者中PA的筛查,并针对这一特殊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发现,正确诊断、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年龄对血压晨峰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查体的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60岁组148例和60岁组172例。所有患者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晨峰发生情况并分析年龄与血压晨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0岁组的年龄、甘油三酯、舒张压、动态血压参数均明显高于6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0岁组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发生率53.4%明显高于60岁组的41.9%,血压晨峰值(33.1±18.1)mm Hg明显高于60岁组的(27.1±15.5)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高血压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是引起血压晨峰现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血压晨峰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发生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15例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分析,将患者分为晨峰组(53例)和非晨峰组(62例)进行血生化测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晨峰组(MBPS)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d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脉压(24hPP)均高于非晨峰组(NMBPS),P<0.05;MBPS组的LVMI显著高于NMBPS组[(135±27)g/m2和(112±27)g/m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有晨峰现象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0.
李沛玲 《吉林医学》2011,(36):7695-7696
目的:评价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对合并有高血压的肾动脉狭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狭窄患者52例,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后,定期随访(18±10)个月,观察患者血压以及肾功能改变。结果:术后病变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由(74±10)%降至(14±12)%;收缩压由(176±19)mm Hg(1 mm Hg=0.1333 kPa)降至(141±13)mm Hg,舒张压由(100±16)mm Hg降至(80±7)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较为明显(P<0.05)。结论:介入治疗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狭窄有助于患者长期控制血压,并具有一定的肾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旨在分析中老年患者体位性高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及左心室质量指数的相关关系。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至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125例)为体位性血压增高(即直立性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变化低于20 mm Hg(1 mm Hg=0.133 kPa)即直立性血压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431例);评价的内容包括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和左心室质量指数以及两者与患者体位性高血压的关联。 结果 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2.3±3.1)mg/24 h]和左心室质量指数[(111.3±5.8)g/m2]较对照组[(14.2±3.7)mg/24 h、(94.8±5.7)g/m2]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直立性性收缩压、直立性性舒张压均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方程分别为Y=30.62+0.40X;Y=25.95+0.90X;Y=26.02+0.53X;Y=27.88+1.33X。 结论 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增高可能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异常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提示可能存在靶器官的损害,临床实践中应予以注意,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24h同步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DCG)的监测,观察清晨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ST段压低的变化。探讨清晨高血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关系,以及口服长效降血压药物雷米普利治疗后对其影响。方法:对6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于口服雷米普利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用三导动态心电图血压二合一分析仪,行24h同步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的监测,观察清晨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ST段压低的变化。结果:清晨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无症状缺血性ST段压低呈正相关(P<0.01)。经雷米普利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与治疗前比较,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ST段压低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率虽有减少,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晨高血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雷米普利能有效降低清晨高血压,并能减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是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睡眠呼吸暂停相关心率变异与晨起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清  张劲农  向敏  付薇  彭毅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6):1815-1819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调节机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性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104例OSAHS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至少7 h,睡前和晨起测量血压,采用Pearson检验和Speammn检验分析体重指数(BM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nSaO2%min)、SaO2<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DT90%)、呼吸暂停期心率变异幅度(DHR)与睡前及晨起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及其差值的相关性,并对晨起收缩期高血压及舒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因素的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全组患者晨起收缩压、舒张压及MAP(mm Hg,1 mm Hg=0.133 kPa)分别为128.3±17.9、88.6±10.6和101.8±12.3,均较睡前(分别为123.5 4±17.8、82.0 4±9.6、95.8 4±11.5)升高(均P<0.01).血压满足高血压诊断者睡前为37例(35.6%),晨起为49例(47.1%).Spearman检验显示DHR与晨起舒张压相关(r=0.214,P<0.05).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的DHR大于不合并患者(P<0.05).排除年龄、BMI、AHI、nSaO2%min及DT90%的影响后,DHR是与晨起收缩期高血压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3,95%CI为1.057~1.486,P<0.01).结论 OSAHS患者呼吸暂停相关心率变异的程度与晨起舒张压相关,是晨起收缩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迷走神经调节可能参与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周琴  黄晓春  黄恺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124-126
目的观察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服用自拟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对血压昼夜节律、晨峰现象的影响。方法将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收集的104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组(对照组)和服用自拟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治疗8周后随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监测血压晨峰值。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日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夜间血压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服用自拟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不仅能有效纠正异常血压昼夜节律,还能显著降低晨峰血压和白昼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影响,旨在探讨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疗法,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方法 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诊治的86例H型高血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A组(43例)与B组(43例),分别运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与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降压效果、Hcy水平以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 结果 B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119.5±9.2)mm Hg、(79.5±7.0)mm Hg]均低于A组[(136.3±10.4)mm Hg、(87.1±8.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4、4.590,均P<0.05);B组降压效果的总有效率(93.0%,40/43)高于A组(76.7%,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0,P<0.05);B组治疗后的Hcy水平[(10.5±3.3)μmol/L]低于A组[(13.8±3.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1,P<0.05);B组治疗后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1.13±0.16)mm、(19.87±1.82)mm2]均小于A组[(1.19±0.17) mm、(21.79±1.89)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5、4.798,均P<0.05)。 结论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理想,可降低患者血压与Hcy水平,且可改善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降压效果的总有效率高,有助于稳定患者病情,促使其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晨峰血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20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晨峰血压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晨峰组和非晨峰组。依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并比较患者晨峰血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患者24 h、日间、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晨峰血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晨峰收缩压分别为(39.60±10.48) mmHg 和(15.94±10.07) mmHg,晨峰舒张压分别为(14.76±3.42) mmHg 和(10.37±8.83)mmHg;24 h尿微量白蛋白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分别为(105.95±26.06)mg/24h和(90.98±23.63)mg/24h;收缩压的晨峰血压与尿蛋白分泌呈明显正相关(r=0.26,P<0.01),舒张压的晨峰血压与尿蛋白分泌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肌酐、血尿素氮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晨峰血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HP)与健康人群(HC)前瞻性记忆方面的差异,并分析HP组血压升高水平与前瞻性记忆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淮南第一人民医院50名HP患者及同时期50例HC作为研究对象,前瞻性记忆检测采取基于事件前瞻记忆任务正确数和基于时间前瞻记忆任务正确数,比较两组间前瞻性记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HP血压升高与前瞻性记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排除焦虑及抑郁情绪,HP组在基于事件和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差于HC组[(3.74±0.78)分 vs (4.16±0.79)分;(3.32±1.11)分 vs (4.08±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舒张压水平与基于时间前瞻记忆得分呈负相关(r=-0.284,P=0.046).结论 HP存在前瞻记忆方面的损伤,HP基于事件前瞻记忆损伤程度与舒张压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粥样硬化与24小时血压变异性(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血Hcy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A组36例(Hcy15.0μmol/L),B组62例(15.0μmol/L≤Hcy20.0μmol/L),C组22例(≥20μmol/L),分别测定其颈动脉厚度(IMT)及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脉压标准差(SD)。结果三组中血压变异性随着HCY的增高,变异性增大,IMT厚度也随之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Hcy水平与24小时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存在相关性(r=0.570、0.512,P0.01);IMT与24小时BPV呈直线相关(r=0.653、0.635,P0.01),IMT与Hcy水平也呈直线相关(r=0.1252,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可能与高Hcy、IMT相关,Hcy增高可能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吴秋桃  胡蓉  叶春姬 《重庆医学》2012,41(12):1173-1175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对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08~2010年入学新生共8 757例大学生的身高、体质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作为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超重肥胖者进行有氧运动干预。结果 BMI分别与SBP、DBP呈正相关(SBP:r=0.23,P=0.000,DBP:r=0.16,P=0.000),且SBP、DBP水平均表现为:肥胖组[(117.65±14.28)mm Hg,(75.65±9.55)mm Hg]大于超重组[(117.41±12.86)mm Hg,(74.78±8.91)mm Hg]大于体质量正常组[(111.78±11.38)mm Hg,(71.49±8.14)mm Hg]大于低体质量组[(107.85±10.66)mm Hg,(69.80±7.95)mm H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BMI增长而增高。对超重组及肥胖组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发现干预后人群的BMI、SBP、DBP及血压阳性率、正常血压高值阳性率[(22.93±2.74)mm Hg,(103.65±10.14)mm Hg,(69.62±7.83)mm Hg,2.4%,27.13%]均较未干预前[(26.50±3.07)mm Hg,(117.45±13.45)mm Hg,(74.93±9.02)mm Hg,6.1%,47.4%]下降,均P<0.05。结论 BMI增高对大学生血压水平有负面影响,可将BMI作为血压偏高的重要预测指标对学生的肥胖及血压情况进行监测,通过控制他们的体质量来降低今后患高血压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