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将InSpector 1000便携式γ谱仪及其相应配套软件应用于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活度的监测中,监测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方法 对谱仪进行刻度并参加了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发起的2018年甲状腺放射性碘比对计划,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利用该谱仪分别对北京市与济南市的2家三甲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测量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该InSpector 1000便携式γ谱仪参加国际比对的结果合格。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测量结果显示10名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131I活度均低于最小可探测活度(33.30 Bq),济南市某三甲医院的测量结果显示4名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131I活度分别为64.05 Bq、160.77 Bq、416.67 Bq、低于最小可探测活度(35.18 Bq),4名被测对象中有3人的甲状腺内监测到131I,其对应的甲状腺待积器官剂量分别为0.70 μSv、1.77 μSv、4.58 μSv。结论 将InSpector 1000便携式γ谱仪应用于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监测的可行性强,该谱仪在辐射监测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在放射防护领域、核应急现场检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核医学科碘[131I]化钠口服溶液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时,治疗场所空气中131I放射性浓度,评估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方法 选取某医院核医学科DTC患者131I住院治疗的工作场所。分别对131I服药区和131I治疗病房空气进行气体采样,通过低本底伽玛谱仪探测样本,经计算空气中131I的活度浓度,估算工作人员受到的内照射剂量。结果131I服药区,服药3 h内活度浓度为3~187 Bq/m3。患者服药期间及患者服药后3 h、在服药处停留5~30 min,内照射剂量分别为0.08~0.50 μSv及0.00~0.04 μSv。患者服药当天病房空气中131I的活度浓度最高,可达3 091 Bq/m3;患者出院后,病房活度浓度逐渐降低,在48 h内浓度为10~242 Bq/m3。出院后48 h内 在病房停留5~30 min,内照射剂量为0.01~14.11 μSv 。结论 131I治疗DTC患者服药期间空气中131I活度浓度较高,建议采用远程给药或观察窗给药。患者住院期间,病房内131I活度浓度最高,建议除医护人员外,禁止其他人员进入病房。患者出院后,尽量延后进入病房的时间,以减少内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的测量,估算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以核医学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使用便携式γ谱仪对甲状腺部位直接测量,以大腿内侧测量结果为本底值,计算甲状腺131I活度并进行年有效剂量估算。结果显示,2019-2021年,参与调查85人,甲状腺131I检出33人,3年平均检出率为38.82%;2019年甲状腺131I平均活度为395.39 Bq、2020年为212.61 Bq、2021年为1 706.81 Bq,2021年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68,27.733,P<0.05);参与碘诊断及治疗55人,甲状腺131I检出24人,检出率为43.64%;未参与碘治疗30人,甲状腺131I检出9人,检出率为30.30%;3年平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53、0.43、2.28 mSv。提示,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应根据工作量选择不同的监测周期,结合空气采样分析,综合评价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内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量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活度,进一步估算吸入131I对人体产生的内照射剂量。方法 使用刻度过的NaI便携式γ谱仪对三家医院核医学科97名工作人员进行甲状腺和大腿部131I测量。扣除本底,将甲状腺测量结果转化为摄入量,进而计算全年131I摄入量和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31名(32%)测量对象甲状腺131I活度大于最低探测活度,活度范围25.11~1 980.30 Bq。假设核医学工作人员在吸入F类形式的131I、监测周期为30 d的情况下,推算的131I年摄入量导致的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为7.47 mSv,88.66%工作人员每年131I摄入量所致的待积有效剂量<2 mSv。结论 核医学人员受到的内照射应该受到关注,从职业健康的角度出发,该职业群体应接受常规的甲状腺131I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理论估算131I放射性药物生产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与现场辐射监测结果比较,探讨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估算与评价方法。方法 以某一131I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为例,通过估算工作人员在分装、转移、包装以及转运四个环节工作人员全身和手部剂量率以及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对131I核素的摄入量,全面分析工作人员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结果 理论估算外照射最大受照剂量为3.23 mSv/a;实测推算工作人员外照射最大受照剂量为1.72 mSv/a,理论估算结果比监测结果保守;工作人员手部外照射受照剂量偏高112.3 mSv/a,约占年剂量限值的1/5;内照射剂量为0.23 mSv/a,占总受照剂量7.1%。结论 放射性药物生产131I项目对工作人员辐射影响分析时,工作人员手部受照剂量偏高,应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加强防护和管理;其次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应设计合理的气流组织,定期对气溶胶进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不同地区5个省的部分临床核医学的调查,获取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主要放射性核素的空气中的活度浓度水平,并分析了临床核医学中相关人员的剂量水平,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核医学防护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5个省份的部分开展临床核医学的医院,对相关的场所进行空气采样,采用无源效率刻度方法进行γ能谱分析,计算得到各场所关注核素的空气中的活度浓度分布水平,估算相关场所中工作人员因放射性核素操作所致的年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对5个省的9家开展临床核医学的医疗机构核医学相关工作场所进行了采样测量,开展131I治疗的医院工作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为1.67×10−1 mSv;开展99Tcm诊断的医院工作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为2.80×10−3 mSv;结论 不同的医院和场所中核素浓度水平差异较大。正常工作条件下,5个省份的9家医院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均比国家标准对个人剂量的限值要求低很多。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杭州市9家公立医院核医学基本情况,使用便携式γ能谱仪对26名131I操作人员的甲状腺内照射进行监测。9家医院核医学科共有219名放射工作人员,2020年18F、99Tcm131I使用量分别为213 800、566 866、196 879 mCi; 18名(69.23%)医务人员甲状腺测量活度高于最低探测限,活度范围为<28.22~2 162.04 Bq。提示杭州市公立医院核医学发展已初具规模,131I操作人员存在内照射的风险,相关主管部门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临床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以及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为寻找其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广东省14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辐射监测方法,对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放射性污染水平及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和推算。结果 工作场所中18F合成室操作孔在防护罩打开状态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达到166 μSv/h;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等操作环节手部的剂量率较高,其中在分装柜分装18F、131I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3720、1220和468.2 μSv/h,在注射台(窗)注射18F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537和882 μSv/h。广州G医院18F注射室的工作台面β表面污染水平为99.6 Bq/cm2,工作人员手掌部位为1.6 Bq/cm2,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核医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0.08~5.18 mSv/a。在无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分装人员手部的年当量剂量最高,为0.02~390 mSv/a;注射人员次之,为0.57~85.62 mSv/a;而分装、注射时工作人员眼晶体、全身和下腹部的职业照射剂量较低。结论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现况良好;应重视放射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熟练操作技能以缩短作业时间,采取合理防护设(措)施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核事故应急条件下放射性碘内污染快速判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核事故应急条件下放射性碘内污染快速判断方法。方法 用8192道HPGγ谱仪直接测量法,探测8种相同浓度不同体积(25ml~200ml)的131I标准溶液的效率;测量39名核医学门诊接受甲状腺功能检查而结果正常者以及39名无甲状腺疾患正常健康人员的24h尿样中131I放射性活度。结果 对于不同容积的131I样品,容积越小探测效率越高;正常健康人群测量系统给出的尿样的水平为(0.52±0.26)Bq/d;甲状腺功能正常服碘者24h的摄入排出率为28.2%±14.4%。结论 HPGEγ谱仪测量不小于25ml小容积尿样中131I活度的方法,适用于核事故应急条件下放射性碘内污染快速判断;利用甲状腺功能正常服碘者的摄入排泄函数值快速估算受污人员的内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0.
核应急尿样中关键核素的快速分析及内照射剂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估算一名中国访问学者由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引起的内照射剂量。方法 使用Ge(Li)γ谱仪测定尿样中134Cs和137Cs的含量,根据ICRP报告,估算它们的内照射剂量,参考UNSCEAR2000报告,进一步作了131I的剂量回顾。结果 来自134Cs、137Cs和131I的有效剂量当量分别是66μSv、88μSv和1 728μSv。结论 131I的内照射剂量是134Cs和137Cs的11倍,因此早期131I内照射剂量的估算对于核事故辐射损伤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碘-125(125I)放射性粒籽植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辐射水平,探讨关键控制技术。方法 以5家开展125I粒籽植入治疗项目的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卫生学现场调查、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水平检测、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等方法,调查粒籽植入涉源工作场所及相关人员的辐射水平;结合源项分析及放射卫生管理经验,根据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原理,探讨125I粒籽植入治疗过程的关键控制点。结果 不同涉源场所中粒籽植入源运输包装、粒籽植入治疗室和专用病房工作场所各关注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本底~1.80 μSv/h(病房门处),均小于2.5 μSv/h;35名放射工作人员全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为0.20~1.80 mSv,平均为0.42 mSv。结论 不同涉源场所的辐射水平及人员的受照剂量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的要求;应根据关键控制措施,对125I放射性粒籽植入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某三甲医院131I治疗场所辐射水平进行检测,了解其辐射水平。方法 25名甲癌患者共服用82880 MBq的131I。患者服药后用X、γ射线测量仪检测病房周围剂量当量率;出院后用α、β表面污染仪检测病房表面污染;治疗期间和出院当天对131I治疗场所及办公区进行空气采样,用高纯锗γ能谱仪测量空气样品,数据处理后得到空气中131I浓度。结果 131I治疗病房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15~0.46 μSv/h。病房清理前表面污染为0.53~40.1 Bq/cm2,其中马桶最高。患者服药后4 h内,131I治疗场所及办公区走廊空气中131I浓度分别为1.74 Bq/m3和0.66 Bq/m3131I治疗场所排风速率为0.50 m/s。患者治疗期间及出院当天,因通风导致空气中的131I浓度分别较前一天下降29.7%、79.7%和53.3%。结论 该场所外照射辐射水平较低且屏蔽效果较好;131I治疗病房清理前表面污染除马桶略高于标准要求外,其余均低于标准限值;通风是降低该场所空气中131I浓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低剂量131I内照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的适应性反应。方法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灰度值测定的方法确定低剂量131I(D1)和对小鼠胸腺细胞DNA具有明显损伤作用的131I剂量(D2),然后比较D1+D2组与D2组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的差异,D1、D2间隔为12 h。结果 根据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灰度值测定结果,发现D2组随着131I剂量的增加梯形条带清晰度和灰度值依次增加,最大损伤剂量D2是106 Bq/g;D1+D2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梯形条带清晰度和灰度值比D2组明显下降,其中(102+106)Bq/g剂量组与(103+106)Bq/g剂量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梯形条带清晰度与灰度值106 Bq/g剂量组比较下降最明显。结论 低剂量131I内照射能够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彭玄  拓飞 《中国辐射卫生》2020,29(3):313-317
放射性核素131I是核医学中最常用的核素,也是威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关键核素。目前国内放射工作人员监测仅限于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而关于内照射监测方法的研究较少,探讨放射性131I内照射剂量测量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甲状腺中131I内剂量测量的方法主要为体外直接测量法、生物样品分析法和空气采样分析法三种。本文对国内外人体甲状腺中131I的内剂量测量方法进展进行了梳理与综述,以期为人体甲状腺中131I快速直接测量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