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胶原酶门静脉灌注逆转兔CCl4性肝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门静脉灌注胶原酶对逆转实验性肝硬化的作用.方法:4只兔作为正常对照(A组)给予四氯化碳(CCl4)sc 12 wk,再行门静脉生理盐水灌注 12 wk.另外4只兔先给予CCl4 sc 12 wk,再行胶原酶门静脉灌注12 wk(B组),再有3只兔先行CCl4 sc 12 wk,再行生理盐水门静脉灌注 12 wk(C组).结果:经过12 wk的CCl4注射和12 wk的门静脉灌注后,应用胶原酶灌注的B组动物肝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用生理盐水灌注的对照组 (C组)(177.5±35.6μg/g vs 446.3±150.1μg/g; F=13.78,P<0.01).肝组织学检查也显示胶原酶治疗后肝硬化完全消退.肝、肾、肺、脑、心组织学检查未发现胶原酶的毒性反应.实验中有2只兔发生过敏反应,其中1只死亡.结论:门静脉灌注胶原酶可以促进已形成的肝硬化向正常肝组织结构逆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兔肝硬化模型,观察Ⅳ型胶原酶门脉灌注对肝硬化程度及全身重要器官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造模后,将已形成肝硬化并门静脉插管成功的30只兔随机分为2组,组1经门静脉给药通路注入0.1%Ⅳ型胶原酶1.5 mL,组2注入等量0.9%氯化钠,5次/周,共4周。4周后,将各组动物处死,留取各器官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造模成功后可观察到典型肝硬化病理表现,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肝硬化动物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门静脉、心脏、肺、肾脏、脑组织等部位组织病理学无异常表现。结论采用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可显著降低肝纤维化程度,在此剂量下,具有一定的全身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建立兔肝硬化动物模型,观察Ⅳ型胶原酶门脉灌注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按0.23 mL/kg,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制作肝硬化动物模型。12周后将形成肝硬化并门静脉插管成功的40只兔随机分为两组(组1、组2),每组20只。组1经门静脉注入0.1%Ⅳ型胶原酶1.5 mL,组2注入等量0.9%氯化钠,5次/周,共4周。对照组30只兔同样随机分为两组(组3、组4),每组15只,处理方法同前。4周后,将各组动物处死后留取肝脏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并留取血清检测TIMP-1含量变化。结果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可以显著减轻肝硬化动物肝纤维化程度,而血清TIMP-1含量显著增加。结论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可显著降低肝纤维化程度,血清TIMP-1含量增加,可能与肝脏肝星状细胞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因其不可逆性肝细胞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引发的严重并发症而威胁人类健康。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在该阶段疾病尚可逆转。本文就近年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研究近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用于肝硬化诊断的传统CT扫描技术以反映解剖学形态为主,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肿瘤中的研究较多,而对肝硬化发生过程中的血流变化研究较少,对肝硬化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本文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硬化血液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四氯化碳(CC l4)皮下注射建立兔肝硬化动物模型,观察Ⅳ型胶原酶门脉灌注对肝硬化组织中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臀部皮下注射50%CC l4橄榄油0.23 mL/kg,每周2次,共12周制作肝硬化动物模型,注射等量橄榄油作为对照。12周后各组动物均建立门静脉给药通路,将已形成肝硬化并门静脉插管成功的33只兔随机分为两组(组1,组2),组1有16只、组2有17只。组1经门静脉给药通路注入0.1%Ⅳ型胶原酶1.5 mL,组2注入等量0.9%NaC l,5次/周,共4周。将造模对照组中门静脉插管成功的30只兔同样随机分为两组(组3,组4),每组15只,处理方法同前。4周后,将各组动物处死后留取肝脏组织,固定后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积分光密度、面密度分析。结果肝硬化动物肝脏α-SMA表达显著增强;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肝硬化动物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但α-SMA表达强度显著增高。结论采用门脉灌注0.1%Ⅳ型胶原酶可显著增高α-SMA表达,可能与肝脏肝星状细胞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高压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是门静脉阻力和门静脉血流量增加的结果。病因和非病因治疗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但在改善预后方面效果欠佳。以降低肝内血管阻力为靶点的新治疗药物可能有助于实现门静脉高压的逆转。本文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发生机制为基础,对目前的药物治疗从病因和非病因治疗两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较全面的理论和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观察85例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方向的临床意义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10059)云玉珍,薛利芳肝硬化门脉高压时,门静脉系统血流方向可以逆转,称离肝血流。彩色多普勒能准确测定门静脉系统的血流方向。本文对门静脉系统血流方向的改变与上消化道出...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肝硬化是慢性肝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在经过有效的治疗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逆转。如何应用简便的血清学指标判断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总结了可能用于判断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血清学指标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依赖于肝内血管阻力的增加及血流高动力状态。卡维地洛因其特有的降低肝内血管阻力作用,理论上具有更好的降低门静脉高压的效果。归纳了卡维地洛降低门静脉高压已知及可能的机制,回顾了卡维地洛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最新研究。认为卡维地洛有望成为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核心药物,而他汀类药物可能成为其最佳搭档。  相似文献   

11.
慢性HBV感染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而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控制甚至逆转肝纤维化对于降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终末期疾病的发病率尤为重要。慢性HBV感染者经长期抗HBV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后肝脏炎症消退,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可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甚至完全恢复至正常结构,具体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归纳并分析了近年来关于慢性HBV感染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后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可能与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宿主因素、病毒因素、治疗因素、代谢相关因素等,但仍有其他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是大多数慢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病因多样、表现复杂、危害重,尚存在诸多未曾满足的临床需求,如病因祛除、肝纤维化逆转、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控制等。针对肝硬化疾病的主要环节,中西医相互结合、优势互补,是提高肝硬化诊治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结扎狗胆总管形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动物模型,对模型成前后门静脉压力、肝静脉压力、门静脉血流量、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管阻力,肝动脉血管阻力和门静脉、肝静脉、脉主动脉。下腔静脉四部位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进行了自身对照性对比研究。结果:①肝硬化形成后门脉压力明显增高,肝静脉嵌塞压也明显增高,门脉血流量减少而肝动脉血流量增加,门脉血管阻力增加而肝动脉血管阻力则下降,这些变化与人类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相同。②门静脉、肝静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均在门脉高压形成后明显增加。提示肝硬化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可能参与门脉高压症的某些病理生理过程,并进一步支持用a受体阻滞剂降低门脉压力和门脉血管阻力,治疗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预防出血。  相似文献   

14.
中药有效成分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肝纤维化是多数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特征,是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由于肝纤维化有逆转的可能,故对其治疗的研究成为热点。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由于其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良反应而难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历史悠久,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众多中药提取物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抗肝纤维化研究,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是血吸虫病患者发病以及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病理学基础,若能减轻乃至逆转肝纤维化,就能有效地改善血吸虫肝病患者的预后.阻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下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亦降低[1].本研究采用AT1R拮抗剂替米沙坦治疗50例晚期血吸虫肝病患者,以期了解其对肝纤维化程度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 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已得到肯定,但由于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并发脾功能亢进,这些严重影响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我们在治疗肝癌同时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以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检查,其中20例为无明显肝脏疾病的志愿者,17例肝硬化患者,11例肝癌患者。计算各组受检者的各项灌注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相比,门静脉灌流量(HPP,ml·min~(-1)·ml~(-1))与门静脉灌流指数(PPI)明显减低(HPP:0.49±0.19与0.60±0.16,P=0.038;PPI:0.58±0.14与0.67±0.06,P=0.015),门静脉与肝动脉灌流比率(HPP/HAP)亦明显减低(1.63±0.87与2.12±0.65,P=0.04),肝动脉灌流指数升高(0.42±0.14与0.33±0.06,P=0.015),提示肝硬化时门静脉的灌流量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血供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的灌流比重增加。(2)肝癌组的肝动脉灌流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与肝硬化组(F=11.71,P<0.0001),而HPP明显下降(F=22.84,P<0.0001),HPP/HAP也明显减小(F=20.67,P<0.0001),说明肝癌主要由动脉供血,动脉、门静脉两部分对其供血的比例与正常肝和肝硬化相反。结论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可分别评价肝脏动脉、门静脉的灌注情况,以灌注特点及测得的灌注指标反映肝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且此方法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性,在肝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INCPH)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特点是肝内门静脉高压,且无肝硬化或者其他肝脏疾病以及门静脉、肝静脉血栓的表现。目前对于INCPH的病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接触药物或毒物、遗传性倾向、促血栓或高凝状态几个方面。INCPH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为门静脉高压、脾大或巨脾以及脾功能亢进,而肝损伤、腹水以及肝性脑病较少见。目前,对INCPH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还是以排除性诊断为主。治疗方面,最新的BavenoⅥ共识对于INCPH的推荐治疗方法还是参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指南。由于大部分INCPH患者的肝功能良好,所以其预后比相同门静脉压力的肝硬化患者好,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可进展至肝衰竭,并需要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吴乃安  周亮 《肝脏》2016,(6):474-477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反映肝硬化肝实质血流灌注的准确性,评价超声造影在诊断肝硬化方面的价值。方法将2013年3月—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并确诊的43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以同期来我院体检健康者36名作为对照组,对以上79例(名)研究对象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QLAB时间-强度曲线对造影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对两组间定量参数(开始显影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差异性比较。选择肝实质灌注峰值强度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相比对照组,肝静脉开始显影时间及肝实质达峰时间明显延迟(P0.05);而肝动脉、门静脉开始显影时间,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达峰时间及峰值强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实质灌注峰值强度界值为29.26 dB时,超声造影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8.6%和79.3%。结论肝脏造影的某些参数可以准确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血流灌注的变化,肝实质灌注峰值强度大于或等于29.26 dB时,超声对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  相似文献   

20.
2012年肝纤维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类损伤因子累及肝脏后的一种病理修复状态,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能否改善乃至逆转是目前肝纤维化研究领域的关键.以往的动物模型已证实肝纤维化的逆转,但临床领域缺乏详尽充分的数据为此提供依据.令人鼓舞的是,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人体中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转归.2012年12月份Lancet发表的一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显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能够实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逆转[1].该研究旨在评估对于CHB患者采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在5年内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疗效,在完成为期48周的随机双盲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阿德福韦酯后,研究者将符合条件的受试者(HBeAg阳性或阴性)纳入了为期7年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开放研究,在第240周时再次进行肝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评估肝脏组织学改善程度(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2且纤维化程度未加重)以及肝纤维化的逆转情况(Ishak评分降低≥1单位).治疗基线时28%的患者存在肝硬化(Ishak评分5分或6分),而74%肝硬化患者治疗后评分降低≥1单位,肝硬化消失;入组时未患肝硬化的252名患者中仅有3名在5年内进展为肝硬化;87%随机治疗的患者组织学改善,且51%的患者在第240周时肝纤维化出现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