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早期诊治的经验。结果 31例中痊愈24例(占77.4%),好转5例(占16.1%),自动出院1例(占3.2%),死亡1例(占3.2%)。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是提高生存率、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中痊愈24例(占75.0%),好转6例(占18.75%),自动出院2例(占6.25%),无死亡病例。结论新生儿化脑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脑脊液改变不典型,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新生儿化脑,提高生存率,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临床特点和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在发病初期多有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不升),哭声弱或呻吟,呼吸暂停,肌张力改变,前囟紧张或饱满等,血白细胞总数未见明显异常现象,CRP增高占72.2%,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均增高,葡萄糖≥2.2mmol/L3例占16.79%,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尽早行脑脊液检查,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常规实验室指标特点,为早期识别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入住本院13例晚发不典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早期的白细胞计数(TLC)、中性粒细胞计数(TN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C-反应蛋白(CRP)、血钠(Na+)、血糖(BGlu)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RP最佳截断值为≥6mg/L;TNC最佳截断值为≥10.00×109/L或≤2.00×109/L;TLC最佳截断值为≥18.00×109/L或≤5.00×109/L;TLC、TNC、PLT、CRP四项验室指标筛查评分:得分≥3分为最佳截断值,识别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敏感性为53.85%,特异性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糖代谢紊乱存在关系。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贫血存在关系。结论新生儿表现非特异性感染症状体征,筛查TLC、TNC、CRP异常,特别是伴有贫血、糖代谢紊乱、低钠血症难以解释者,应考虑行腰穿。新生儿有非特异性感染症状,得分≥3分,应筛查腰穿。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并发贫血、糖代谢紊乱、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0-2014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151例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转归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68例,预后良好组83例。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胎膜早破率(29.4% vs 25.3%)、低出生体质量率(16.2% vs 14.5%) 等围产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反应差、抽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的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中位数(1.38 mmol/L vs 2.08 mmol/L)、脑脊液蛋白含量中位数(2.17 g/L vs 1.20 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病原学培养检出细菌共8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89.29%(75/84),以大肠埃希菌为主(38株),两组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与患儿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降低、蛋白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药实践》2017,(11):826-828
目的:分析脑脊液降钙素原(PCT)检测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10月就诊检查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非颅脑疾病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在入院后进行脑脊液P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发展中可见脑脊液PCT水平异常升高,且重症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能发生的临床问题和防治措施.方法:对35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结果:治愈31例,死亡4例.结论: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是提高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愈及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和临床诊治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临床转归情况、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原菌分布等。结果: 6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外周血中C鄄反应蛋白的异常率高于外周血中白细胞异常率(χ2=6.384,P<0.05),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异常率高于蛋白含量异常率(χ2=11.284,P<0.01)。在对60例患儿的细菌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结果中,28例患儿细菌培养呈阳性,共分离病原菌33株且均为条件致病菌,其中19例(67.9%) 患儿分离菌株对3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耐药,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的耐药率越来越高,由于早期诊断的困难,该病的治疗和预后均不理想,因此,需要早期对高危因素患儿进行密切的临床监测和反复的脑脊液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总结其临床、实验室及物理检查、诊断、治疗特点。方法对28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物理检查、诊断、治疗、预后予以总结、分析。结果 28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愈22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4例。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有其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物理检查结果 ,治疗及预后均与年长儿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与分析早期诊断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痊愈的有28例,好转的有1例,转院1例。结论早期诊断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疗结局有重要的影响,可以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5例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患儿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嗜睡、精神改变、脑膜刺激征阳性。治愈65例(76.47%),好转16例(18.82%),转外科治疗2例(2.35%),死亡2例(2.35%)。治疗前脑脊液检查外观浑浊、球蛋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2.35%和88.24%,高于治疗后的4.71%和3.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白细胞数、蛋白定量、葡萄糖定量均降低(P〈0.05)。结论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预防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继发腹泻的作用。方法 13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随机分为预防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均给以常规治疗,预防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疗程7~14d。对比两组的腹泻及重型腹泻发生率。结果预防组继发腹泻10例,发生率15.7%,对照组继发腹泻36例,发生率52.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发生重型腹泻1例,对照组发生重型腹泻12例,发生率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服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以明显降低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即使继发腹泻者,其严重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糖皮质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抗感染治疗中是把双刃剑,用的得当,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用的不当,可能加重其疾病。该文主要综述了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及隐球菌性脑(膜)炎中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应用近况。  相似文献   

14.
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头孢曲松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疗效。方法:10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0.4-0.6ml·kg-1·d-1。两组疗程均为3 d。比较两组体温正常、外周血及脑脊液WBC计数正常时间与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并发症及随访6个月后的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体温正常时间和脑脊液WBC计数正常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血清及脑脊液TNF-α含量下降更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化脓性脑膜炎能有效改善患儿症状,纠正炎症因子异常,临床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在成人化脓性脑膜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1例成人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例及对照组1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生素、甘露醇、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患者退热时间,并记录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14天的格拉斯评分情况和患者炎症指标变化全血白细胞数(B-WBC)及脑脊液白细胞数(CSF-WBC)及脑脊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早,意识障碍明显缓解,B-WBC和CSF-WBC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过程中,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能及早缓解患者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促进血和脑脊液中白细胞数下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彝族地区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71例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住院患儿病例资料。结果农村彝族患病率高,占全组病例90.1%,全组病例仅4例有明确卡介苗接种史。全组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胸部X线片或胸部cT异常31例(47.0%),其中粟粒型结核6例(19.4%)。全组69例行头部CT,42例异常,阳性率为60.9%,其中33例伴随脑积水改变(46.5%)。结论发热伴颅内压增高,脑神经损害是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常见的表现。彝族地区卡介疫苗接种覆盖率低,发病率高,应重视宣传及加强对基层的防疫工作。头颅CT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比较有效的方法。对疑诊患者或脑脊液不典型患者应早期行头部CT及胸部X线片检查。  相似文献   

17.
高建国 《安徽医药》2019,23(8):1604-1607
目的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流行特征。方法 对2012—2016年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80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按照病种构成、年度分布、年龄分布、季节分布、性别差异、城乡分布和病死率等特征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主要病种构成依次为:病毒性脑炎73.4%,化脓性脑膜炎13.2%、结核性脑膜炎8.0%、隐球菌脑膜炎4.2%、脑寄生虫病1.2%。病毒性脑炎发病年龄以10岁以内儿童感染为主,化脓性脑膜炎10岁以内和60岁以上年龄段感染者较多,结核性脑膜炎发病集中在10岁以后且有老龄化趋势,隐球菌脑膜炎以青壮年发病较多。病毒性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季节主要是春季。5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男女构成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脑寄生虫病10例均发生于农村,其他四种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总病死率为8.8%,病死率前3位者为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双球菌为主。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及疱疹病毒。结论 安徽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种构成依次为: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儿童病毒性脑炎和化脓性脑膜炎多见,老年人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多见,HIV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有所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比较2组临床疗效、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含量改变及患者预后。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2.73%,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78%和72.22%(P<0.05),同时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含量的降低均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加用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早发型B族链球菌败血症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发型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6例新生儿早发性GBS败血症病例,分析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6例早发型GBS败血症中足月儿8例,早产儿8例;1 h内起病9例,均表现为呼吸困难,临床合并肺炎,有发生持续肺动脉高压可能;1~3 d起病7例,临床表现以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膜炎为主;并发肺炎12例、休克5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均为足月儿)。药敏试验显示GBS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敏感。死亡3例,均为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生后72 h内死亡);脑积水1例,腹腔引流术后,确诊脑瘫;1例脑室扩大。结论:早发型GBS败血症早期起病以呼吸道表现为主,1~3 d起病以败血症及颅内感染为主要表现,有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死亡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