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2月~200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腹部术后胃瘫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均经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愈。结论腹部术后胃瘫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全面营养支持是该症恢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胃瘫)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88~2005年胃手术后胃瘫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瘫均发生于胃手术后3~10d。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胃管留置时间12~51d。3周后胃功能恢复者42例,占67.7%,6周内开始进食者59例,占95.2%,除1例迁延7周以上,均恢复经口进食,2例因腹腔感染死亡,1例并发胰腺炎死亡。结论胃瘫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以保守治疗为主,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胃瘫)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88—2005年胃手术后胃瘫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瘫均发生于胃手术后3—10d。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胃管留置时间12—51d。3周后胃功能恢复者42例,占67.7%,6周内开始进食者59例,占95.2%,除1例迁延7周以上,均恢复经口进食,2例因腹腔感染死亡,1例并发胰腺炎死亡。结论胃瘫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以保守治疗为主,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老年患者在行腹部非胃手术治疗之后出现胃瘫的诊治方法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12例在行腹部非胃手术治疗后患有胃瘫综合征的老年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进行探讨与分析。结果 PGS多于术后6-10 d进食流食或由流食改进半流食后发生,患者的上消化道医学影像、临床表现以及临床胃镜检查等资料是判断其是否患有胃瘫的主要依据。所有的病例均经营养支持、药物应用等综合保守治疗后痊愈,均未进行外科干预;恢复胃动力时间2-6周,平均3周左右。结论老年患者腹部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是多因素所致;诊断PGS的可靠方法是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非手术综合治疗胃瘫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港市中心医院2001-09/2006-07间胃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探讨.结果:胃瘫发病时间为术后4~12 d,12例均进行非手术治疗,治疗20 d以后胃肠功能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 胃切除术后引发胃瘫,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诊断并不困难,应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并注重心理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食管贲门癌术后胃瘫的原因及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胃瘫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胃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术后胸胃张力过大多见,有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不当等因素,在排除了机械性因素后,对病人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肠外营养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胃瘫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肠外营养在胃瘫治疗中的作用。对该科自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5月施行的 794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共发生胃瘫 13例 ,所有病人均经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胃瘫是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主要为残胃排空功能紊乱 ,精神紧张 ,全身营养失调等所致。治疗主要是禁食、禁水、胃管引流减压、TPN等保守治疗。尤其是在出现频繁呕吐早期 ,尽早使用 TPN支持 ,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肠外营养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中的应用@姚建高$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胃排空障碍(胃瘫)的高危因素和治疗。方法将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胃瘫的30例患者设为胃瘫组,与同期随机选取的食管癌术后未发生胃瘫的60例患者进行比较,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龄、术前伴有糖尿病、颈部吻合和术时>3h是并发胃瘫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高龄、术前伴有糖尿病、颈部吻合和手术时间长是食管癌术后发生胃瘫的高危因素。对于机械性胃瘫需及时手术治疗,而功能性胃瘫经非手术治疗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胃术后胃瘫的临床病因及护理措施与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8年23例合并糖尿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发生胃瘫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胃瘫发生率26.08%(6/23)。发生于术后7-9天,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加强基础护理,强调舒适护理是临床护理的关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资生丸加减内服联合艾炙足三里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方法 66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4例,予资生丸加减内服联合艾炙足三里治疗,对照组32例予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两者比较P<0.05。结论资生丸加减内服联合艾炙足三里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胃瘫又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明显迟缓,本病多发生于上腹部手术后,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现回顾性分析我科近5年胃部分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诊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9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病人治愈,1例病人经胃肠减压,红霉素+甲氧氯普胺治疗无效,改用甲钴胺500μg,l次/d静滴后治愈.1例患者因胃瘫合并肠麻痹治疗无效转院治疗,最终因全身衰竭死亡.结论预防糖尿病胃轻瘫的关键,诊断相对较为简单,治疗时应采用饮食治疗、降糖治疗、合理应用胃动力药、红霉素和甲钴胺以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措施,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胃动力均恢复正常,X线钡餐造影显示胃蠕动、排空良好,住院时间9~32d,平均21.5d。随访0.5~1年,未见复发现象。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采用上消化道造影是其可靠的诊断方法,及时采用心理干预、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等多种综合措施,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胃瘫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7例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7例患者确诊食管癌术后胃瘫12例,患者表现为胃潴留,无明显腹痛,肛门排气大多正常。消化道造影见胃蠕动差,吻合口通畅。所有病例经胃肠减压,肠内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病情均得以缓解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食管癌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消化道造影及胸部CT等检查,排除存在机械性梗阻后应积极采取以肠内营养为主的综合治疗以及胃肠动力促进剂等非手术治疗,可以保守治愈。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职业与健康》2007,23(11):965-966
胃部手术后残胃功能排空障碍,即胃瘫。胃瘫是胃部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2%~6%,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治疗困难。我们自1993~2005年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秦明 《现代保健》2009,(8):27-27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6年胃大部切除术后26例患者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在术后4~8d进食后出现上腹腹胀、恶心和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性胃液及食物,呕吐后症状缓解。检查均发现上腹饱满,全腹无明显压痛,肠鸣音减弱。插胃管后可排出大量食物残渣和消化液(800~1500m1)。行胃造影(60%泛影葡胺)26例均显示胃无蠕动。保守治疗后全部的患者于胃瘫术后6~31d恢复胃动力。结论 胃瘫综合征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7.
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胃瘫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450例,其中术后发生胃瘫3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其性别、年龄,术前血糖、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水平,术前幽门是否有梗阻、是否行肠内营养、情绪是否紧张,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胃空肠吻合方式(毕Ⅰ或Ⅱ式)、出血量,术后血糖水平、是否行自控镇痛泵及有无胃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瘘,术后开始行肠内营养的时间等。采用SPSS18.0软件对上述资料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有幽门梗阻、术前情绪紧张、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高血糖、总蛋白水平及腹腔感染、吻合口瘘、开始行肠内营养时间与术后胃瘫发生有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幽门梗阻、术前情绪紧张、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高血糖、腹腔感染、吻合口瘘、开始行肠内营养的时间与术后胃瘫的发生正相关(P均﹤0.05),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后总蛋白水平与术后胃瘫的发生负相关(P均﹤0.05)。结论术前幽门梗阻、术前情绪紧张、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高血糖、腹腔感染、吻合口瘘、开始行肠内营养的时间是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后总蛋白水平是术后胃瘫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食品与健康》2012,(6):63-63
问:我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这段时间总是觉得恶心、腹胀,有时还会呕吐。医生说我是患了胃轻瘫。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答:胃轻瘫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据调查,5%-12%的糖尿病患者都曾出现过胃轻瘫的表现。胃轻瘫是指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3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并发胃瘫12例中,BillrothⅠ式吻合4例,BillrothⅡ式吻合7例,Roux-y吻合1例。全组病人非手术治愈。结论:该并发症为一种功能性疾病,临床表现结合胃镜或胃肠造影可做出诊断,非手术治疗可获痊愈。  相似文献   

20.
<正>胃瘫是指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在国内较普遍称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也有称之为胃无力、胃麻痹或胃淤滞症[1],近年国内外文献趋向于统一称胃瘫,常见于胃手术后。我院自1994~2002年收治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