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通过DPP-4抑制剂曲格列汀来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对我国以及外国曲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文献进行检索,将曲格列汀的各个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1次/周口服曲格列汀来进行治疗和1次/d服用1次阿格列汀来进行治疗,2种药物取得的治疗效果大致相同;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服用100 mg的曲格列汀,最长的达峰时间为1.3 h,3 d内的半衰期平均为18.5 h,7 d内的半衰期平均为54.3 h,患者均没有产生明显的蓄积效应;通过曲格列汀治疗,空腹时的血糖浓度均得到明显的降低效果,用食2 h后,患者的血糖浓度与用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得到显著改善,曲格列汀的剂量与效果呈正比;服用曲格列汀后体内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明显改善;Ⅱ期剂量研究:患者通过服用剂量依次增加的曲格列汀,不良反应概率达到:37%、39%、40%、50%、51%,不良反应最常见为鼻咽炎,鼻咽炎的程度大多是轻度到中度,其中服用50 mg药量的患者中小肠结肠炎患者2例,服用200 mg药量的患者中糖尿病坏疽患者有2例,Ⅲ期验证研究:常见不良症状依旧是轻度或中度鼻咽炎。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服用DPP-4抑制剂曲格列汀,药物疗效显著,该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格列喹酮治疗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疗效。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8月来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选取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治疗组:口服格列喹酮30~60 mg,3次/d口服,餐前服用。对照组:格列苯脲2.5mg,每天2次,餐前服用。两组治疗等同,治疗前禁用一切降血糖药物或能影响血糖的药物。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3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基本治愈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疗效好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格列喹酮治疗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疗效.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8月来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选取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治疗组:口服格列喹酮30~60 mg,3次/d口服,餐前服用.对照组:格列苯脲2.5mg,每天2次,餐前服用.两组治疗等同,治疗前禁用一切降血糖药物或能影响血糖的药物.结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13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基本治愈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疗效好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对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 (IR)的影响。方法 5 0例血糖控制不良的 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治疗方案下 ,随机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 3 0mg(2片 ) 1次 /日和模拟二甲双胍片 (1片 ) 2次 /日 ,即吡格列酮组 ;或随机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 5 0 0mg(1片 ) 2次 /日和模拟吡格列酮片 (2片 ) 1次 /日 ,即二甲双胍组 ,所有治疗疗程 12周。结果 在两组患者取得相当降糖疗效基础上 ,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在治疗后空腹和馒头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稍有降低 ,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吡格列酮在减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种药物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则差异未见显著性。结论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能有效地降低IR和改善 β细胞功能。在改善IR方面 ,吡格列酮稍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用单药和(或)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二甲双胍缓释片分别联合格列喹酮或阿卡波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研究方案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男74例,女66例,平均年龄(56±10)岁,随机分为二甲双胍(1500 mg/d)+格列喹酮(初始剂量为30 mg,2次/d)组70例和二甲双胍(1500 mg/d)+阿卡波糖(初始剂量为50mg,2次/d)组70例,维持治疗14周.在基线和治疗结束时分别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和胰岛素反应等检查.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否达标为因变量,调整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基线时β胰岛功能和体重指数、治疗分组后,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经14周治疗后,两组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格列喹酮组为(7.4±1.1)%,阿卡波糖组为(7.8±1.1)%,格列喹酮组下降幅度更大,平均HbA1c下降1.7%(t=-4.404,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A1c<6.5%的达标率在格列喹酮组有高于阿卡波糖组趋势(25.71%比12.86%,χ2=3.72,P=0.054).(2)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各自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二甲双胍+格列喹酮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低血糖事件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耐受件良好.结论 格列喹酮在单药和(或)联合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中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在HbA1c达标率较高的同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在承德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 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达格列净治疗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58岁男性, 体型肥胖, 主因"多尿、多饮、多食12年, 血糖控制差4个月"为主诉收入院,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明确诊断为T2DM。予门冬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降糖治疗后第6天血糖逐渐平稳, 调整为利拉鲁肽(起始0.6 mg, 1次/d)皮下注射, 联合甘精胰岛素(起始18 U, 1次/d)睡前皮下注射及口服达格列净(10 mg, 1次/d)、吡格列酮二甲双胍(1片, 2次/d)治疗, 治疗后第9天血糖控制平稳, 逐渐停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 最终只应用利拉鲁肽(1.8 mg, 1次/d)皮下注射联合口服达格列净(10 mg, 1次/d), 血糖控制良好。利拉鲁肽是一种较新型的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 能够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减轻体重, 同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可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T2DM, 可用于强化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75岁,因渐进性上肢(从右上肢发展至左上肢)颤抖,动作迟缓3年,发热半年,于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诊断为帕金森病(PD),最初服用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50mg/次,3次/d;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1/2片/次(50~200 mg/片),3次/d;盐酸苯海索(安坦)1mg/次,3次/d,效果好.近半年余,患者自行停服泰舒达,加量服用美多巴(1/2片/次,4次/d)和安坦(1 mg/次,4次/d).近半年出现全身燥热,体温常在37.5℃左右,口干,便秘加重,超过10 d大便1次,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便血,无关节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联合应用普罗帕酮、安他唑啉、阿替洛尔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并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  方法 :2 6例单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无效的住院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 2 5例 ,女 1例 ;停用上述药物后 ,联合服用普罗帕酮 40 0~ 45 0 mg/ d,分 3~ 4次 ,安他唑啉 30 0~ 40 0 mg/ d,分 3~ 4次 ,阿替洛尔 3.12 5~ 12 .5 mg/ d,分 1~2次 ,近期终点为 2个月。  结果 :显效 38.5 % (10 / 2 6 ) ,有效 5 0 .0 % (13/ 2 6 ) ,无效 11.5 % (3/ 2 6 ) ,总有效率为 88.5 %。未见明显副作用。  结论 :联合应用普罗帕酮、安他唑啉、阿替洛尔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是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LAAT)的影响及效果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因心房颤动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960例,术前均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存在LAAT的患者33例(3.4%),口服NOACs治疗后23例复诊。观察服用NOAC≥3周左心耳血栓的消退情况,左心耳血栓消失或减小定义为有效,无变化或增大定义为无效。结果:33例左心耳血栓患者中CHA_2DS_2-VASc评分≤1分为17例(51.5%,其中0分4例,1分13例)。23例患者中,服用利伐沙班15 mg/d 6例,有效5例(83.3%),服药时长112(54,352)d;达比加群酯110 mg 2次/d 7例,有效2例(28.6%),服药时长69(28,265)d;达比加群酯150 mg 2次/d10例,有效9例(90%),服药时长78(44,190)d。达比加群酯110 mg 2次/d治疗无效的5例,改用达比加群酯150 mg2次/d,服药≥3周后再次复查TEE,4例(80%)血栓消失。达比加群酯110 mg 2次/d与150 mg 2次/d对比,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ACs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的治疗有效,高剂量的NOACs效果优于低剂量。低的栓塞风险评分心房颤动患者也有较高的左心耳血栓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报道1例应用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联合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为43岁男性, 体型肥胖, 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2年, 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 长期未规范治疗, 1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 植入2枚支架, 住院期间发现肾功能不全, 血糖控制差, 经过评估胰岛功能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后, 出院时调整降糖方案为利拉鲁肽(1.2 mg/d、1次/d)联合甘精胰岛素(18 U/d)皮下注射、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500 mg/5 mg、2次/d)口服。随访期间将利拉鲁肽调整为司美格鲁肽(0.5 mg/周)皮下注射联合恩格列净片(10 mg/d、1次/d)、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 同时停用胰岛素, 观察6个月, 患者血糖、血压、血尿酸控制平稳, 糖化血红蛋白逐渐达标, 肾功能改善, 体重下降, 依从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