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检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CD34^+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比例,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与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组21例患者CD34^+细胞比例为(0.196±0.164)%,对照组10例患者CD34^+细胞比例为(1.129±0.5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表达明显减少,支持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的发病学说。此检测有助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环孢素A联合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A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常规变化、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经χ2检验,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100%,62.4%。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良反应轻微、可逆。结论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环孢菌素A联合十一酸睾酮与单独运用十一酸睾酮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9月~2010年5月收治的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研究环孢菌素A联合十一酸睾酮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十一酸睾酮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和6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7,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7,P〉0.05)。结论环孢菌素A联合十一酸睾酮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与传统疗法相比,治疗效果明显,并且能够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孢素A联合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雄激素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0%,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孢素A联合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与血常规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且已证实不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将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患儿进行对比,同时分析与同期血常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D3^+CD4^+;CD3^+CD4^+/CD3+CD8^+;CD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D3^+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CD8^+检出值与HB、WBC呈正相关关系,CD3^+CD4^+/CD3^+CD8^+检出值与HB、WBC、N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调反应。T淋巴细胞介导下免疫异常对造血功能有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升血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升血丸,对照组口服再造生血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血象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常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血常规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心率、血压、肝、肾功能,试验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升血丸能改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血常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明显,对心、肝、肾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及对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密切护理,试验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半年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水平影响变化。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CD3^+、CD4^+细胞数、CD4^+/CD8^+比值和sFas水平较对照组高, CD8^+细胞数及IL-2、TNF-α、INF-γ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显著,促使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和血清因子趋向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8.
咪喹莫特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5%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对照组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治疗组外用5%眯喹莫特乳膏,比较两组有效率,并进行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用流式细胞仪、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皮损区T细胞亚群(CD4^+、CD8^+)及IFN-α水平。结果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56,P〉0.05),但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χ^2=7.9459,P〈0.01)。治疗组治疗后CD4^+/CD8^+比值及IFN—α较治疗前明显上升(t=6.767,t=8.598,均P〈0.01)。结论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优于激光,并降低该病的复发率;而且咪喹莫特增强了患者的局部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环孢素A联合康力龙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翔 《河北医药》2010,32(1):37-38
目的观察环孢素A(CsA)联合康力龙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CA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予CsA和康力龙治疗;对照组34例,予康力龙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常规变化、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7%,对照组为58.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各项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sA联合康力龙对CAA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康力龙治疗。  相似文献   

10.
李喜茹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096-1097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联合抗生素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方法63例恶性肿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理,,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百分率,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CD4^+百分率和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t=3.34,P〈0.01和t=3.12,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χ^2=2.98,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采用胸腺肽仅。治疗可明显增强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何倩  陈霞 《安徽医药》2017,21(2):343-345
目的 探讨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ATG-F)联合环孢菌素A(CS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者40例,其中重型再障(SAA)22例,极重型再障(VSAA)8例,依赖输血型非重型再障(NSAA)10例.采用ATG-F联合环孢菌素A的免疫抑制疗法.观察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疗效和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CD3+和CD4+的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8+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4+/ CD8+比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发现,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2.5%(SAA+VSAA组为70.0%、NSAA组为80.0%),总生存率为85.0%,且SAA+VSAA组和NSAA组的各项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严重程度、性别、年龄与疗效无相关性,病程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幅度与疗效有相关性(P<0.05).病程≤6个月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病程>6个月者(P<0.05),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幅度>2×109·L-1的患儿有效率显著高于≤2×109·L-1者(P<0.05).结论 ATG-F与CSA联合使用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改善T细胞功能异常,提高疗效,且早期治疗效果更优,同时提示两组药物联合使用时需对药物剂量进行个体化研究,保证免疫抑制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孢素胶囊联合司坦唑醇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3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司坦唑醇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环孢素胶囊联合司坦唑醇片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孢素胶囊联合司坦唑醇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西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均给予环孢素软胶囊联合康力龙治疗,观察组采用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对照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感染和出血)发生情况,并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命质量调查表测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期间干预组的感染、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感觉积分、社会功能积分、精神心理状态积分和生存质量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感染和出血)的发生,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将慢性再障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黄芪注射液联合司坦唑醇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司坦唑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文艺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6):I0007-I0008,I0010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及取得的护理效果。方法抽取100位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人、观察组50人,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观察组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并将两组患者从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程度、治疗配合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经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较短,并且患者的满意程度、配合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经接受临床护理路径之后,并发症的出现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较低(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减少住院期间,并且有利于控制并发症的产生、提升患者对于治疗护理效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肝炎病原学类型的关联性,測定再障病人T细胞亚群,并初步探讨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63例再障中急性再障为40例,其中甲肝为20例,乙肝为20例,慢性再障为23例,均为乙肝患者,未发现丙肝,且急性再障中32例为急黄肝或亚重肝患者。測定T细胞亚群提示CD3、CD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5),CD8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5)。经治疗23例慢性再障均好转,40例急性再障中死亡32例,好转8例。结论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肝炎病原学类型有内在的关联性,其发病机理似乎系干细胞缺陷而非细胞免疫介导,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急性再障疗效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蔗糖铁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与口服铁剂两种方法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蔗糖铁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每周2次,均于每周第1、2次透析后3h使用,对照组口服右旋糖酐铁300mg/d。治疗时间均为5N,于第8周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b、HCT、SF、TSAT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EPO使用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治疗后Hb、HCT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但变化不大,SF、TSAT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EPO使用量无明显变化,治疗后显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67.65%,两组在显效例数和总有效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蔗糖铁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具有起效快,易准确估算补铁剂量,不良反应较口服铁剂轻微,患者依从性更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赛斯平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力龙治疗,分3次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新赛斯平治疗,分2次口服。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并记录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以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有显著改善(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为51.67%,治疗组为74.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血清病、肺部感染、皮疹及肝功能受损等轻微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不影响疗效。结论新赛斯平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