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吸附式制冷循环的热力过程为依据,使用火用分析的方法对连续回热循环做了分析,对循环中各部分火用损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连续回热循环中火用损的主要部位,并探讨了回热率及吸附床的传热性能对循环火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真空热循环对空间级缩合型硅橡胶拉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空间级缩合型硅橡胶KH-X-B进行了真空热循环试验(123-403K,10^-5Pa),测试了热循环前后材料的质损率,拉伸性能,热膨胀性能,讨论了循环过程中的应变滞后效应和附加残余应变以及它们对材料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材料质损率随循环次数增加而提高后趋于平缓,室温及高温拉伸强度随循环次数的增加是先增强而后下降,循环过程中发生应变滞后现象,且第一次循环后产生附加残余应变,206次循环后残余应变消失,材料强化,400次循环后重新产生残余应变,材料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房间空调器中R410A和R22回热循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R22被认为是房间空调器中使用的理想制冷剂。然而,由于它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将会逐渐停止使用。目前R410A被认为是房间空调器中替代R22的合适制冷剂。本文分析了房间空调器中使用R410A和R22回热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在热泵循环中,使用R410A回热循环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G-M循环制冷机的yong分析。考察了各组件中的yong损失,并以列表的形式给出yong平衡。可见,主要损失发生在压缩机和冷端。  相似文献   

5.
《制冷》2016,(3)
回热循环能够实现较大的回热要求,确保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制冷系统的性能。本文介绍了火用的概念和火用分析方法。对回热式制冷循环各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计算,并对回热制冷循环和无回热循环进行了比较。通过探讨在循环的各过程的热力学损失,找出了损失最大的过程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培志 《制冷》2007,26(4):53-57
使用环保型制冷工质和节能是汽车空凋发展的必然趋势,燃料电池汽车余热驱动的吸附式制冷系统正好符合这一趋势。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吸附制冷循环方式(基本循环、回热循环、回质循环、热波循环、对流热波循环),最终确定采用两床连续回质循环作为燃料电池汽车余热驱动的吸附制冷循环方式。  相似文献   

7.
对HT280双马来酰亚胺树脂进行真空热循环处理,分别测试了真空热循环前后树脂的质损率、红外光谱、动态力学性能和蠕变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真空热循环次数的增加,树脂的质损率先迅速升高后趋于平缓。红外光谱基本无变化。动态力学热分析(DMA)表明真空热循环初期树脂发生了后固化,循环次数超过101次后出现了明显的物理热老化。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蠕变性能的变化可以归因于真空析气、后固化和物理热老化的综合作用。采用时间硬化模型和Kelvin模型对真空热循环处理前后试样的蠕变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时间硬化模型能有效地描述HT280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蠕变行为。  相似文献   

8.
对HT280双马来酰亚胺树脂进行真空热循环处理,分别测试了真空热循环前后树脂的质损率、红外光谱、动态力学性能和蠕变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真空热循环次数的增加,树脂的质损率先迅速升高后趋于平缓。红外光谱基本无变化。动态力学热分析(DMA)表明真空热循环初期树脂发生了后固化,循环次数超过101次后出现了明显的物理热老化。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蠕变性能的变化可以归因于真空析气、后固化和物理热老化的综合作用。采用时间硬化模型和Kelvin模型对真空热循环处理前后试样的蠕变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时间硬化模型能有效地描述HT280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蠕变行为。  相似文献   

9.
通过反复比较或分析的方法,应用yong分析能进行低温过程和装置的最佳化设计。在广泛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的工业应用中,yong函数正象其他变量一样可以排入程序。因此,可以把计算yong消耗比怍循环过程或象精馏塔那样的装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分析法对R502单级压缩回热循环进行了具体的计算。分析了随过热度的增加对输给被冷却介质的比、节流损、冷凝器损、蒸发器损、压缩机损和回热器损之间的关系;指出随过热度的增加可使整个装置的效率获得提高;压缩机的损系数占整个装置中各设备损系数的首位,因此如何提高压缩机的效率对提高装置的经济性起着主导作用;通过计算和分析,指出回热度选择在50℃左右较为合适,可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yong分析的观点,运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分析恒温热源内可逆简单空气制冷循环的特性,导出制冷率、生态学目标函数和yong效率与压缩机压比等主要影响参数的解析式,以相应的数值计算分析压缩机压比、高低温侧换热器热导率分配对循环性能优化的影响特点,并把生态学优化目标、yong效率优化目标和传统的制冷率优化目标进行综合比较。所得结果对工程制冷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布局对回收燃机废热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SCO_2布雷顿循环模型,将某F级天然气燃气轮机排气废热作为热源,采用序列二次规划(SQP)优化方法来获得最优系统参数优化。结果:以简单回热循环为基准,间冷循环利用SCO_2的流体特点降低压缩功和初始吸热温度,提升了13.76%净输出功;再压缩循环不能带来净输出功的增加,退化为简单回热循环;双级回热循环利用其分流和多回热器的特点,具有最高的净输出功,较简单循环提升37.21%。结论:通过优化SCO_2布雷顿循环的布局,能够有效提升废热利用率、循环效率和净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13.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膨胀机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王景刚 《制冷学报》2001,16(2):6-11
摘要针对CO2制冷能效低的特点,本文建立了双级压缩带膨胀机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热力学模型,在考虑实际循环中不可逆损失因素影响在基础上,对循环进行了性能系数、热力学完善度和单位制冷量炯损失等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与双级压缩节流膨胀CO2跨临界制冷回热循环和R22简单制冷循环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水合物蓄冷技术,其相变温度与空调工况相适应,相变潜热大,传热性能优良,成为极具潜力的蓄冷新技术,本文对水合物蓄冷过程进行yong分析,找出影响内部yong损失及外部yong损失的主要因素,对提高系统yong效率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得出结论:yong效率和热效率随蓄冷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大,并趋向于一稳定最大值,不同种类水合物系统yong效率取于形成气的形成温度和压力。  相似文献   

15.
R22的替代工质的制冷性能通常比R22差,采用回热循环是改善循环性能的一种方法,但是增加回热器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而且不同的制冷剂在回热循环中的COP及容积制冷量的变化也是不同的。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回热循环的特性和6种制冷剂(R290,R1270,R134a/R1270(0.45/0.55),R134a/R290(0.6/0.4),R407C和R410A)在回热循环中的容积制冷量和COP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R134a,/R1270,R290和R134a/R290系统使用回热器后,性能改善较大,R410A系统只有在高冷凝温度、高过热度时才有必要使用回热器,其余替代工质系统使用回热器,其系统性能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4.5K氦制冷机的多级克劳特循环的一种最优化力法。在给定操作压力下,循环的最好性能可以通过使每个单元(压缩机、膨胀机、换热器和J-T膨胀阀)的yong损失减至最小来获得.对培定换热器尺寸的这些单元的yong损失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COP值髓工作压力的降低而增加,但是,J-T换热器热端的出口温度随工作压力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卡诺循环以及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多变过程组成循环的分析和研究,从理论上证明由两个等熵过程和两个多变过程组成的热力循环(在相同的当量温限下),能够达到与卡诺值相等的热力学效率,并由此得到了一些低温制冷机理想回热循环的热力学效率,采用改进型布雷顿循环(由两个等温和两个等压过程组成)和GM循环对脉管制冷机循环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与卡诺循环有关的循环图谱及各种回热制冷特刊 的理想热力效率比较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CO2热泵热水系统效率,针对CO2热泵系统跨临界循环特性,采用试验方法研究系统高压压力及回热循环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排气压力对循环效率有显著影响,不同工况存在不同的最优压力;采用回热循环能够明显提高系统的制热能力和能效,系统能效最高可提高11%。同时,给出关于CO2热泵热水系统设计的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单向M40J/5228A复合材料进行了真空热循环试验 ( 93~413 K,10-5Pa)。分别测试了经不同次数真空热循环后材料的质损率及线膨胀系数。通过所建二维细观损伤模型分析了真空热循环次数对材料线膨胀系数曲线影响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随真空热循环次数的增加,质损率增大,并经约48次真空热循环后趋于平缓;横向线膨胀系数随温度升高而线性增大,真空热循环次数对其没有影响;纵向线膨胀系数在原始状态时随温度升高而线性减小,经113次真空热循环后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非线性特征,真空热循环次数对纵向线膨胀系数的影响,与界面脱粘程度和残余应力的消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碳纤维(T700)/双马来酰亚胺(HT280)复合材料进行了空气热循环实验(-60~180℃),分别测试了经历空气热循环前后材料的低速冲击性能和质损率,利用超声C扫描对冲击后材料内部损伤状况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空气热循环次数的增加,质损率先迅速升高然后趋于平缓。随低速冲击能量的增大,空气热循环前后试样的平均损伤区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其破坏模式会发生明显变化。在相同低速冲击能量下,经历空气热循环试样的平均损伤区域面积和吸收能均大于原始态试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