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目的比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效果。方法5000例行婚前检查体检者,采集静脉血,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验和化学发光法检验两种方法检测乙肝标志物,对比两种方法的检验效果差异。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在不同血清表面抗原浓度下的灵敏度,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两种检测方法的乙肝病毒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检出率。结果化学发光法在不同血清表面抗原浓度下的检测灵敏度均高于酶联免疫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学发光法阳性检出率为0.86%(43/5000),高于酶联免疫法的0.52%(26/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P<0.05)。化学发光法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出率分别为0.40%、0.58%、0.46%、0.48%、0.50%,均高于酶联免疫法的0.18%、0.30%、0.22%、0.24%、0.2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的灵敏度和阳性率高于酶联免疫法,相比之下检测更加自动化和科学化,检测结果更加稳定,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法与化学发光法在乙肝病毒患者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90例疑似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所有接受诊断的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根据血清学检验方法的不同,将所有疑似乙肝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实验组应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而酶联免疫法应用于对照组,将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62.22%)明显低于实验组的阳性检测率(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的血清分析结果均低于实验组,且在不同浓度下检测,实验组血清乙肝表面抗原的灵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乙肝表面抗原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疑似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率、检测精确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法,且化学发光法的灵敏度显著高于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的检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法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价值。方法 57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法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测方法对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及对HBsAb的检测结果和诊断效能(准确性、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显示阳性21例,阴性36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法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HBsAg、HBsAb、HBeAb、HBeAg、HBcAb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HBsAg的诊断灵敏度为65.22%、特异度为76.47%、准确性为71.93%;酶联免疫法对HBsAg的诊断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77.78%、准确性为75.44%;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HBsAg的诊断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的效果。方法:对2018年6月~2018年12月某院413例乙肝病毒筛查病人进行研究分析,采集血液标本,平均分为两份,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化学发光法检出乙肝病毒血清阳性189例(45.76%),酶联免疫法检出阳性125例(30.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法的中浓度HBsAg含量的批内重复率、批间重复率分别为9.48%、14.92%,显著高于化学发光法1.16%、5.47%;低浓度HBsAg含量的批内重复率、批间重复率分别为12.85%、19.47%,显著高于化学发光法2.42%、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高浓度HBsAg含量的批内重复率与批间重复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应用化学发光法的准确率比酶联免疫法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台山市成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现况及其血清学特点,为加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集体体检者进行“乙肝五项”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结果:共检测11个单位2168例,男1480例,女688例,HBsAg阳性率:男(173例)11.69%、女(52例)7.56%,平均9.62%;抗-HBs阳性率:男(662例)44.73%、女(338例)49.13%,平均46.93;HBsAg、抗-HBs阴性率:男(645例)43.58%、女(298例)43.31%,平均43.44%。结论:台山市成人HBsAg、抗-HBs阳性率高于全国水平(9.09%、37.48%)而低于广州市(11.60%、64.35%),HBsAg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仍有四成多的人为易感人群,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免疫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那坡县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及白喉的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做好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白喉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0名儿童中,HBsAg、HBsAb、白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66.00%、93.33%.随着年龄的增高HBsAb阳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本次检测人群中,白喉抗体水平较高,已达到可控制白喉发病的标准;HBsAb阳性率偏低,应加强高龄儿童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其免疫水平,防止乙肝病毒(HBV)传播.  相似文献   

7.
王丽萍 《淮海医药》2021,39(6):591-594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E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验方式应用于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某院门诊部就诊的66例乙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3例.A组采用ECLIA检测乙肝病毒,B组采用ELISA检测乙肝病毒.观察2种检测方式的检测准确率、乙肝5项阳性率及对不同浓度HBsAg的检测重复率.结果:A组检测乙肝五项的准确率为93.93%,高于B组的7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测HBsAg、HBeAg及HBe-Ab的阳性率均高于B组(P<0.05),但2组检测HBsAb与HBc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高浓度HBsAg含量批内与批间检测重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低、中浓度HBsAg含量批内与批间检测重复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使用ECLIA与ELISA检测均可取得较高的检测价值,ECLIA法对乙肝五项的检验准确性高,且对低、中浓度的HBsAg诊断效果更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校2004级2396例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为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提供资料,为学校控制乙肝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HBsAg阳性者进一步检测乙肝五项和肝功能。结果新生HBsAg阳性率为5.38%,男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HBsAg阳性者中肝功能异常者20例,占15.50%。结论应加强对学生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检测和管理,搞好乙肝健康教育,对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防止乙肝在学校中传播。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16-118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因疑似乙型病毒性肝炎而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查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200例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和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HBsAg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HBsAg阳性率。取不同浓度HBsAg定值参比血清,用阴性血清进行倍比稀释,同时用两种方法检测,比较两组最低检出浓度。结果电化学发光免疫法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ELISA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HBsAg靶值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的最低浓度显著低于ELI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比ELISA法阳性率高,最低检出浓度更低,提示灵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应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以随机抽取方式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选择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B组选择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比较两组疾病诊断准确率及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O11年7月-2O13年7月本院收治的13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胶体金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分别进行 HBsAg 检测,并分别计算 ELISA、胶体金法、CMIA 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对13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HBsAg 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CMIA 阳性率47.3%(62/131),ELISA 阳性率44.3%(58/131),胶体金法阳性率42. O%(55/131),CMIA 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率高于 ELISA 法和胶体金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结论对三种检测 HBsAg 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CMIA 在检测 HBsAg 中极具优势,检测结果阳性率高,它的检测结果具有重要价值,对医生提出有效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可作为临床检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抗感染药学》2019,(1):90-92
目的:比较不同免疫检验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间校附属医院就诊的HBV感染患者60例资料,比较和分析资料中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及其诊断的准确率差异。结果: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方面,二者的检测结果经各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准确率方面,CMIA法检测结果优于ELISA法(P<0.05)。结论:在HBV感染患者的诊断中,CMIA法检测效果的准确性高于ELISA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性能评价,为临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门诊科就诊的83例乙肝患者作为检测组,另选8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采用酶联免疫法对乙肝表面抗原进行检测,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对其性能评价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可知,接近临界值其分析物的重复性:+20%浓度临界值其分析物检测阳性率不小于95%,-20%浓度临界值其分析物检测阳性率不大于5%;灵敏度为96.38%,特异度为98.79%。结论酶联免疫法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临界值为±20%,并且在检测浓度的范围内得到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均较高,因此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对乙肝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sAg)的定性检查,用于临床标本 HBsAg 的检测。方法用 ELSIA 法检测临床血样标本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126例,阴性健康对照30例,与 HBV DNA 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26例 HBsAg 阳性样本,HBsAg 与 HBVDNA 共同阳性率为43.0%,HBsAg 阳性率为82%,HBV DNA 阳性率为59%,二者结果显著相关。结论 ELISA 法可用于临床标本 HBsAg 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在抗-HIV测定中采用金标法与酶联免疫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80例患者,选取患者的血液样本都在其空腹的状态才采集5 m L的血液样本,采血过程中都严格按照无菌标准实施操作,分别采用金标法与酶联免疫法予以检测,并对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予以分析。结果金标法与酶联免疫法确诊血样阳性率分别为1.12%、0.31%,免疫印迹确诊阳性例数为10例,全部血样中的阳性血样所占比例为1.02%,金标法的假阳性率为0.10%、0.71%,两种检测方法假阳性率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84,P<0.05)。结论金标法与酶联免疫法在抗-HIV测定中都有一定效果,因此在具体检测过程中,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进行乙肝(HBsAg)、丙肝(HCV)、梅毒(TP)、艾滋病(HIV)等传染病的检测,以了解患者术前及输血前的状况,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及防止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可凝病例采取确认复查。对梅毒阳性者,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方法查滴度,梅素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方法确证。结果乙肝阳性率13.45%,梅毒阳性率3.1%,丙肝阳性率0.29%,艾滋病抗体阳性率0%。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及术前检查,无论对患者、医务人员还是控制院内感染都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辖区内儿童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状况,评价自199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以来该疫苗在本辖区的预防接种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1998~2011年期间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的静脉血样进行HBsAg检测。结果在检测的1 624人中,HBsAg阳性41人,阳性率为2.52%;男生813人,HBsAg阳性22人,携带率为2.71%;女生811人,HBsAg阳性19人,携带率为2.34%,两者间携带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显著,应继续加强乙肝防治的相关工作,以降低乙肝在儿童人群中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方法对3260例血清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并且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60份血样初检出HBsAg阳性145例,初检阳性率为4.45%,对阳性结果进行乙肝两对半复核检测,确定HBsAg阳性132例,报告阳性率为4.04%,假阳性率为0.39%,13例假阳性中静脉血样9例,耳垂血样4例,追踪这部分假阳性原始血样,分别存在凝固不全、溶血、脂血、血量过少等状态。结论酶联合免疫法是目前表面抗原检测的首选方法,该方法应用时间长,结果可靠,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本地区婚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免疫状况,为乙型肝炎(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3579例本地区参加婚检的体检者,采用胶体金法检测HBV血清学指标.结果 3579例体检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46例,阳性率为1.29%;不同性别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抗体的检测。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集的400份新生儿脐血标本,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对所收集的新生儿脐血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抗体。结果采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0份新生儿脐血标本,血清中HIV-1/HIV-2抗体阳性2例,阳性率为0.50%,梅毒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为0.75%,丙型肝炎抗体阳性4例,阳性率为1%;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0份新生儿脐血标本,血清中HIV-1/HIV-2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为0.75%,梅毒抗体阳性4例,阳性率为1%,丙型肝炎抗体阳性5例,阳性率为1.25%。结论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的敏感性高于酶联免疫法检测,可作为首选检测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