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忆扩钉对旋转植骨块愈合过程中组织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30只犬,分别于术后2、4、6、8、10、12周6个个时相点观察旋转植骨块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发现忆扩钉组的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快2-4周,证明忆扩钉不仅对植骨块有确切的固定作用,可以防止植骨块滑脱,而且具有持续加压作用,使植骨块与椎骨紧密相贴,促进植骨块融合。本实验结果为临床应用忆扩钉内固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活动期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4例活动期颈椎结核患者口服抗结核药物2~3周后实施手术治疗,均采用右侧颈前入路、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颈前路钉板内固定术。术后3—5d在颈托保护下起床活动,维持颈托外固定10周左右,坚持口服抗结核药物6~9个月。结果:14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颈肩部的疼痛不适消失,颈椎畸形矫正,生理弧度基本恢复正常,1例合并四肢不全瘫痪的患者术后2周内四肢的瘫痪症状逐渐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椎间植骨均骨性愈合,颈椎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螺钉拔出及断钉等情况发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基本正常。颈椎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5.00分上升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16.57分。结论: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前路钉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活动期颈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不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32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行头颅牵引复位成功8例,其中3例维持牵引1个月后改行头颈胸石膏固定,余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牵引失败,其中14例行前路切开复位、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前路复位失败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前路复位失败改行后路切开复位后再前方植骨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切开复位侧块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由于漏诊,伤后8个月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发现颈椎不稳2例,均为仅行牵引复位,未做融合术者.颈前路手术者植骨块术后12周均获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恢复较好.无内固定并发症,亦无治疗中神经并发症.结论 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是否伴有椎间盘损伤、是否合并后柱骨折、脊髓压迫及损伤情况.对伴有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单侧关节突交锁者,前路减压复位稳定术是首选方法,对于不伴椎间盘突出者,可试行牵引复位或直接后路切开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2月-2006年5月,对2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Axis钢板固定10例;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固定12例,共置入78枚经关节螺钉。术中运用Klek- amp经关节螺钉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 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C7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未予特殊处理,3个月后症状消失。没有出现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等其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现1例螺钉松动部分脱出,经加强颈托制动,术后3.5个月仍获得融合。其余患者均融合成功。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如使用得当,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经关节螺钉钢板置入前,必须行脱位复位和小关节间植骨。  相似文献   

5.
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颈椎脱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的效果。方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54例,后路使用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螺钉入钉点位于上位节段侧块背面中心点偏内上方,向外下方钻孔,外倾25°~30°,下倾30°~40°。钻透上下关节突,拧入3.5 mm钛合金皮质骨螺钉,螺钉长度16~20 mm。小关节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14~24个月,平均18.8个月。颈椎弧度无丢失,无螺钉松动及神经血管并发症,小关节间植骨全部愈合。结论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安全性好,螺钉抗拔出强度佳,固定确实,固定节段少,植骨融合率高;使用范围广,可用于C6/7节段。但建议结合钢板使用,小关节间隙必须植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GSH钉术后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1例股骨髁上骨折行GSH钉术后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病例共10例的原因,予以动力性固定,脉冲电磁场,更换内固定和植骨等综合治疗。结果骨延迟愈合8例,经动力性固定和脉冲电磁场治疗,8例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0周。骨不连2例,经更换内固定后扩髓植骨、动力性固定、脉冲电磁场和注射自体红骨髓治疗,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8周。结论导致GSH钉术后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原因主要为术中对骨膜的损伤过大,内固定选择不当,术后功能锻炼失控和植骨不完善所致,根据主要的原因,需要采用动力性固定,脉冲电磁场和扩髓植骨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保留终板的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椎体终板在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将 2 1只家犬按 4 ,8,1 2周 3个时相点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7只。采用自身对照 ,在每只犬的 2个腰椎间隙制成保留终板 (实验组 )和不保留终板 (对照组 )的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模型 ,应用组织学、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两组的植骨愈合情况进行比较 ,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植骨界面的新生血管情况 ,同时比较两组标本的抗压性能。 结果  (1 )术后 4周时实验组的植骨愈合情况差于对照组 ,8周时趋于相等 ,1 2周时无差别。 (2 )术后 4周时实验组新生血管数量少于对照组 ,8周时差别减小 ,1 2周时两组基本相等。 (3)引起实验组植骨间隙 1mm位移时的抗压强度大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且终板的保留不会对植骨愈合的整体进程有明显影响 ,因而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动态ABC颈椎前路钛板在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ABC颈椎前路钛板在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和治疗效果。方法 1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经前路减压植骨及动态ABC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经随访观察神经损伤功能恢复、钛板螺钉位置、椎间高度、植骨融合情况等指标。结果 随访9-14个月,植骨间隙融合,融合部位椎间高度无明显塌陷,神经功能恢复较好。未发生螺钉拔出、钛板松动、植骨块吸收、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动态ABC颈椎前路钛板能达到术后的即刻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是有效的颈椎前路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吴树辉  杨传铎 《武警医学》2002,13(8):463-464
 目的 为了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后植骨块脱出,设计一种植骨块被自体骨针固定的手术方法;并证实其植骨块增加骨针固定后,其稳定性明显增加。方法 采用10根成年羊脊柱,把它们平均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植骨。之后分别进行屈伸及旋转活动,并采用相同测量方法得到植骨块脱出的数据;同时将植骨块向外拉至完全脱出,记录其牵引力的大小。结果 植骨块加骨针组经活动后其脱出程度明显减轻,其抗牵引力平均增加1.5kg。结论颈椎体间植骨块骨针固定后其稳定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骨柄内松质骨结合钛网植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4 0具胸骨柄标本将胸骨柄长度、最大宽度、最小宽度每边减去4mm,胸骨柄前、后皮质骨减去1mm作为胸骨柄内松质骨取骨区(以下简称供区)边界,计算胸骨柄内供区的体积。106例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C2~3至C7~T1椎间隙和C3~C7椎体高度。计算颈椎前路常用术式中椎间融合支撑所需钛网高度和钛网内所需植骨体积。对颈前路术中需行髂骨植骨的患者37例,术中刮取胸骨柄内松质骨填充钛网行支撑固定,随访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胸骨柄供区松质骨体积(8982.83±2437.56)mm^3。颈椎前路术中单间隙、双间隙、三间隙椎间盘切除,1个椎体+2个椎间盘和2个椎体+3个椎间盘切除后,行椎间融合支撑所需钛网高度分别为5.27~6.38mm、10.38~11.35mm、16.64~18.45mm、24.36—29.26mm和35.06~39.75mm;相应钛网内所需植骨体积分别为413.70~500.83mm^3、893.33—969.50mm^3、1306.24~1448.33mm^3、1833.76~2061.41mm^3和3223.22~3434.38mm^3。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取骨区切口无感染血肿形成,无血管神经损伤。随访3个月-4年,平均2.2年,所有患者颈椎已完全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和钛网移位,胸骨柄无塌陷,外形完整,无胸骨柄和双侧胸锁关节疼痛。胸骨柄切口周围色素沉着3例。结果 胸骨柄内松质骨结合钛网支撑可满足大多数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植骨需求。与自体髂骨植骨相比,操作更简单方便,不影响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行走。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严重脊柱创伤之一,患者多因脊髓损伤出现四肢瘫痪症状,导致患者的生存率及远期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治疗时常规行颈后路侧块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减压植骨术和(或)前路直视下间盘/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术[1].因直视下减压不彻底,前路手术后椎管内可残留髓核组织碎片或碎骨块,导致脊髓压迫未完全解除而遗留相应症状.本研究探讨颈前路显微镜辅助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联合后路侧块钉棒系统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对患者术后功能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附加钢板治疗髓内钉固定后股骨萎缩性骨不连的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技术.方法1999年6月-2009年6月,应用附加钢板合并开放植骨治疗12例髓内钉固定后股骨萎缩性骨不连.小切口微创清除骨折端肉芽组织,硬化骨去皮质化,足量髂骨纵形平铺于骨不连间隙和骨皮质骨床上,选择5~6孔钛合金限制接触型动力接骨板,3.0 mm克氏针钻孔,4~6枚皮质骨螺钉双皮质固定.术后保护性负重,1,3,6,12个月临床与影像学评估.结果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随访时问7 ~26个月,平均17.4个月.取髂骨植骨并附加钢板固定手术时间共50~120 min,平均77.5 min;出血量150~350 ml,平均252 ml.术后供骨区疼痛9例,7例1个月内缓解,2例3个月后缓解.临床骨性愈合时间5~9个月,平均7.1个月;影像学愈合时间7~12个月,平均9.4个月.无感染、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结论附加钢板合并植骨适用于髓内钉固定后股骨干骺端骨不连、AO分型B型骨折骨不连、骨缺损>1 cm以及扩髓更换髓内钉失败的萎缩性骨不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加刻槽后钢丝固定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采用带锁髓内钉加刻槽后钢丝固定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患者32例,手术采用开放复位,骨块刻槽钢丝固定后顺行置入髓内钉,若骨块间隙>5 mm,采用自体骨条或冷冻干燥异体骨一期植骨。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所有患者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感染及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结论带锁髓内钉加刻槽后钢丝固定为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在多节段过伸性颈椎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多节段过伸性颈椎损伤患者采用分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应用JOA评分法评估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26例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患者术前不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FrankelA级8例,2例无恢复,恢复到B级2例,C级2例,D级2例;FrankelB级4例,恢复到C级2例,D级1例,E级1例;FrankelC级6例,恢复到D级5例,E级1例;FrankelD级8例,恢复到E级7例,无恢复1例.2例脊髓功能无明显恢复,但临床疼痛症状、麻木等明显得到缓解.未出现假关节形成、植骨块脱出、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过伸性颈椎损伤具有减压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融合高、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自 1 991年以来我们采用局部旋转植骨、镍钛记忆合金扩张钉内固定 (忆扩钉 )行踝关节融合术 1 2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1 2例 ,男性 1 0例 ,女性 2例 ,年龄1 8~ 3 8岁 ,平均 3 2岁。左侧 9例 ,右侧 3例。创伤性关节炎 7例 ,痛风性关节炎 2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 3例。1 2 手术方法 取踝关节前侧入路 ,先在胫骨远端距关节面 0 .5cm处以直径 4.0mm骨钻钻一骨道 ,骨道深约2 0mm ,以骨道为中心环锯钻孔 ,取包括胫骨远端和距骨的骨芯 ,然后旋转 90°植入 ,植入骨芯的同时将忆扩钉两臂夹闭植入骨芯内 ,用热盐水升…  相似文献   

16.
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高能量损伤致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患者Ⅰ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对28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实施手术。手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行后路小关节突部分切除,撬拨复位,后路钉棒系统或棘突间双股“8”字钢丝内固定,髂骨植骨融合术;第二步前路椎间减压自体髂骨块移植或钛网加自体骨颗粒移植,Orion带锁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经3~36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28例颈椎骨折脱位均全部复位,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术后6个月后植骨全部融合,无钢丝、钛板、螺钉断裂及松动。28例中有10例恢复良好,14例生活自理。C级以下平均离床活动时间为2~5天,4例肌力同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对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行Ⅰ期前后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具有容易复位、稳定性好、植骨易融合、便于术后护理和功能康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颈椎侧块钢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颈椎侧块钢板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2001年2月-2003年6月,应用颈椎侧块钢板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21例,根据骨折脱位情况进行术中减压、复位,选择颈椎侧块钢板螺钉技术,采用侧块中点内下1~2mm为进钉点,矢状面与关节面平行(45°),冠状面向外25°~30°。选取合适螺钉进行固定。结果21例均获随访6个月~2年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在颈围保护下4~7d坐起,无脊髓损伤或C级以下脊髓损伤病例,离床活动时间4~14d,平均7d。术后4~6个月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16例脊髓损伤患者按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平均提高1级。3例神经根损伤术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中无血管、神经系统损伤,1例复位不完全,2例(共2枚)螺钉松动。结论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具有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安全、固定牢固等优点,是颈后路固定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 screw,APS)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应用下颈椎APS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颈椎损伤患者10例.术前皆行颈椎CT扫描,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测量置钉参数(进钉点、置钉角度和螺钉长度与直径).采用常规颈前方入路术,显露椎体前壁致两侧外缘,辨清固定椎体上下终板.在X线透视引导下,严格按照术前的置钉参数置钉.术后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和三维重建及MRI,由放射科医师与非术者骨科医师共同评价.术后1,3,6,12个月随访,并进行评价. 结果 术中除1枚C4和l枚C7螺钉未能成功置入外,共计置入C3~C7螺钉24枚.术后CT示4枚损伤椎弓根外侧壁.术后1例1周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余9例均获随访.按Frankel分级,3例创伤患者中1例A级患者无恢复,但无加重,另2例有2~3级恢复;6例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平均提高到13.4分,按Hirabayashi法计算,改善率为60.7%.所有受访患者,除2例发生吞咽困难外,余均无并发症发生.各例早期均有骨融合出现. 结论 下颈椎APS内固定技术可行.置钉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个体化置钉参数的测定及术中X线透视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3例,其中3例均为男性,年龄28~56岁,车祸伤2例,砸伤1例,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关节脱位2例。按D ickm an等根据横韧带及骨性结构的损伤程度及范围分型[1]:ⅠA型2例,ⅡB型1例。观察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力学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与术前X线相比,侧块椎弓根螺钉及固定钛缆无断裂、松动及脱落征象。结论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即提供了坚强的内固定,减少了钛缆断裂等并发症,又给了植骨块一个很好的固定,更好的促进了植骨融合,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7月采用后正中切口、后路经椎弓根行椎体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AO分类C型损伤)患者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3~54岁.全部患者伤椎累及T_(11)~L_2.AO分类:C1型压缩骨折伴旋转侧方移位3例,C2型牵张性损伤伴旋转脱位5例,C3型旋转剪切骨折脱位1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1例,C级4例,D级1例.术后随访骨折脱位复位、植骨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5.8 h,平均4.4 h.术中出血1 200~3 500 ml,平均1 800 ml.术后X线片示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植骨位置良好.3例Frankel A级无恢复,1例B级患者恢复到C级,4例C级患者有3例恢复到D级.随访9例患者植骨而见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或植骨材料松动、移位或断裂.结论 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对减压、复位、融合和固定的要求很高,后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从单一入路同时完成上述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