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孔会云 《出版参考》2011,(16):36-37
精品图书,是图书中的上乘作品,是出版社的品牌。"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家纺文化典藏》由家纺领域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六年编撰而成,是第一部全面反映我国五千年家纺文化的历史巨著,对弘扬我国优秀的家纺文化  相似文献   

2.
精品图书,是图书中的上乘作品,是出版社的品牌。“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家纺文化典藏》由家纺领域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六年编撰而成,是第一部全面反映我国五千年家纺文化的历史巨著,对弘扬我国优秀的家纺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引起了纺织界、工艺美术界等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本文以此书为例,思考和探讨策划出版精品图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精品图书及其评价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品图书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在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精品图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图书”的由来“精品图书”顾名思义 ,是“精良的图书 ,上乘的作品” ,实际上就是内容优秀、制作精良的图书 ,是图书中的佳作。将精品与其他名词组合并非图书出版业的新创 ,早在几年前 ,就有精品购物、精品导购之说。将精品与图书联系起来组合成“精品图书” ,近年来始见于报刊。这标志着出版社品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之初 ,国家处于书荒时代 ,人们渴望知识 ,渴望读书 ,这给出版行业带来无限生机 ,出版界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4.
略谈精品图书出版中存在的四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精品图书与畅销书 "精品图书"顾名思义是"精良的图书,上乘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内容优秀、制作精良的图书,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图书质量三者最佳结合、最佳体现、最佳统一的产物.何谓畅销书,衡量畅销书的标准是什么呢?它的标准是销售速度,即短期内最好卖的图书.由此可以看出这两者虽有共同点,但也有本质的区别.一方面,精品图书与畅销书都要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并追求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所有翻译图书中的50%是来自英文,而美国每年出版的13.4万种图书中,文学翻译作品仅占300种.粗略估算在这300种翻译作品里,精品往往不是出自于一般出版社,而是来自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博西平 《出版参考》2005,(3X):32-33
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所有翻译图书中的50%是来自英文.而美国每年出版的13.4万种图书中,文学翻译作品仅占300种。粗略估算在这300种翻译作品里,精品往往不是出自于一般出版社,而是来自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与国际医学交流合作的日益增进,医药类出版社纷纷加快了版权贸易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优秀外版医学专业图书在国内出版.虽然它们类型繁多且立意创新,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弥补国内原创市场的不足.但近年来在国内本土原创作品开始发力这一背景下,再加之引进版权类图书需支付高额版税从而提高图书出版成本,及可能在国内"水土不服"等问题,各家出版社对引进版图书的选择也更加慎重.如何引进精品,并实行精品本土化,这些都是医学类专业出版社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国内出版现状,结合笔者所在的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实际,谈谈引进外版医学专业图书的现状和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许清 《编辑之友》2010,(10):34-36
为期5天的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以下简称"图博会")于2010年9月3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这届图博会对国内的出版社而言,是图书展示、版权交易、让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有利平台;对外国出版社来说,是让中国读者了解国外文化与图书的有利时机.尤其是对主宾国而言,这个意愿更是非同凡响.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图博会不仅可以看到很多"走出去"的图书,还可以与国内外的很多名人、名家面对面.喜欢国外作品的,可以在现场见到各个国的精品图书.此次图博会有58个国家和地区的1841家中外出版机构汇聚北京,展览展示约20万种精品图书.  相似文献   

9.
迟云 《中国编辑》2022,(1):30-34,40
文章从深刻理解精品出版的时代要求,努力把握精品出版的深刻要义,厘清精品出版的制约因素,以精品出版打造企业品牌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精品出版对出版企业的重要性、如何打造精品图书等问题.精品图书的出版,体现了出版社和编辑的理想担当.在精品出版中,特色和品牌是精品图书的出版之源,质量和创新是精品图书的出版之基,而人才和机制是精品...  相似文献   

10.
一、以精品图书铸就品牌 就像《新华字典》,高质量加上高达4亿册的印数,使得商务印书馆家喻户晓,那些代言出版社形象和权威的品牌图书,是一个出版社的标志和特征,出版社的品牌是由一本本精品图书搭建起来的--从图书产品上升为品牌图书,再由众多的品牌图书上升到出版礼品牌,这的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积淀和扩张的过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1.
精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上乘的作品”。新闻精品,当然是指质量上乘的新闻作品。树立新闻精品意识,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2.
图书的生命在于质量,这已成为出版界的共识。一部精品图书的髟响力胜过十部以至几十部一般的作品。质量高,精品多才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质量高,精品多才能树立一个出版社的形象,创立品牌。实施图书精品战略的关键是图书质量。图书质量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质量,体现在选题、内容和编辑加工上;二是外在质量,体现在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等方面。这两者各有侧重、互相关联,组成图书质量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态势下,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精品战略,千方百计多出精品图书,是出版社实现从数量增长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出版社能不能有效地实施精品战略,关键是要建立好相应的保证机制。出版社实施精品战略应该建立哪些保证机制?或者说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从我们出版社的实践中体会到:一、建立精品图书的选题规划机制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应该不间断地出版自己的图书精品,形成连锁反应,在读者中造成深刻印象,以便不断扩大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为此,出版社的领导必须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14.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也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建工社)成立60年来,一直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重视图书的质量管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考核上引导编辑多做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生产行业均有自己的精品,它们是行业文化和团体精神的体现。对生产文化产品的出版社言,精品图书既是其行业精神的体现,又是其文化形象的奠基石,没有它们,出版社就会失去社会形象;一个出版社的实力如何,尤其是作为“软实力”的编辑队伍和各级领导层的素质如何,都可以从其生产的精品图书中反映出来。精品图书并非生产者自认便会而为之,它有形成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打造精品图书是个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出版业“从规模数量发展向优质高效发展的阶段性转移”过程中,“多出精品”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成为广大出版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大家认识到,多出精品,是图书出版工作优质高效的标志,是实现“阶段性转移”目标的保证,是落实“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任务的前提。因此,不少出版社在努力完成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基础上,正进一步总结经验,认真制订九五重点图书选题规划和近一两年的图书出版计划,力求推出更多的精品图书,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精品意识精品工程精品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应当增强图书精品意识,精心组织精品工程,实施精品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出版社工作在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战略转变过程中,不断提高竞争力,增长效益,为繁荣出版做出贡献。一、精品意识精品图书,是出...  相似文献   

18.
去年图书出版总数上升到13.8万种,印数达到73亿册。图书中内容质量平庸、重复出版和编校差错等问题,还比较普遍。然而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去年重印书继续增长,它与新书出版的比率也在增大,大致重印率为46%。这说明图书出版的文化积累价值在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图书出版已经出现一大批精品,引人注目。应该说,出版精品图书已是相当多数出版社的出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出版社从实施精品图书出版战略中,团结与壮大了作者队伍,锻炼并造就了一批编辑、出版人才,从而取得两个效益的丰收。最终必然是出版社的社会形象与读者信誉得到提高。出版社的信誉与形象就是从自己出版的图书(尤其是精品图书)中逐步形成并树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在新疆举办的第十六届全国书市的日益临近,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精心组织的精品图书出版作为一大热点不断升温,特别是随着精品图书的陆续出版所产生的效应也日渐明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新疆专门从事科学知识与技术图书出版的出版社,经过精心策划、专家论证、层层筛选,最终有25种(36单册)图书确定为第十六届全图书市精品图书。  相似文献   

20.
首都图书交易会又一新举措—— 在现场增设“图书精品展” 1月21日在中央党校开幕的第九届首都社科图书交易会上,人们将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图书精品展。 交易会的主办者中国版协经营管理研究委员会增办“图书精品展”的目的,在于鼓励出版社多出精品,同时也方便参加交易会的书店多订精品,以此来提高出版社的精品意识,扩大精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