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广东云茂高速公路新屋隧道的超浅埋施工为工程背景,对高压旋喷桩在全风化地层超浅埋隧道围岩加固处理的施工关键参数、地层加固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浆液压力、旋喷转速和提升速度对单桩静荷载承载力有明显的影响。相同静荷载条件下,浆液压力越大,单桩累计沉降值越低,累计沉降值增加较小,回弹量变化率基本相同;随着旋喷转速的增加,单桩累计沉降值越低,单桩累计沉降值变化率减小,回弹量变化率也减小;随着提升速度的提高,单桩累计沉降值提高,累计沉降值变化率减小,回弹量变化率基本保持不变;(2)桩体水泥土较均匀,强度较高且脆,冒浆部位所处地层主要为松散的粉质黏土层和含砂层;(3)经过高压旋喷桩底层加固之后,超浅埋隧道开挖后顶部围岩较稳定,围岩间裂隙被水泥浆液填充固结、完整性提高;桩体有效限制边墙外侧土体向隧道内侧变形,桩体也起到了一定的止水作用;高压旋喷桩加固提高围岩整体性,起到了固结隧道拱顶以上软弱土层的作用,为隧道浅埋段安全开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5,(5)
基于福州市某隧道工程实例,应用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有无水平旋喷桩加固两种工况条件下,掌子面应变、隧道初支与旋喷桩受力情况。结果显示,旋喷桩加固工况中,掌子面塑性应变、衬砌轴力明显小于无旋喷桩工况。隧道开挖过程中旋喷桩主要产生纵向挠曲变形,上部荷载主要由旋喷桩拱脚传递至下部围岩。旋喷桩施作范围下的初支轴力为未施作旋喷桩工况下的46%,旋喷桩承担了上部围岩大部分荷载,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中俄原油二线呼玛河隧道的工程实践,总结了富水圆砾石软弱围岩浅埋微断面隧道快速开挖综合技术,该技术利用改进的长螺旋钻机施作高压旋喷搅拌咬合排桩止水幕墙、高压旋喷搅拌桩+袖阀管注浆对松散圆砾石软弱围岩进行地表加固和止水补强,同时运用斜眼掏槽的光面水压爆破技术,采用扒渣机+小型农用自卸车组合出渣方式实现"软隧硬打"和微断面隧道的快速开挖。  相似文献   

4.
陈壮  徐华 《路基工程》2021,(5):203-207
选取桩间土透水率降低率、桩体透水率降低率、围岩孔隙水压力降低率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熵权法的定量和定性效果评价模型,评价地表高压旋喷桩在隧道浅埋段的抗渗效果。通过某山岭隧道现场压水试验和围岩水压力监测得到评价指标实测值和熵权法分析的原始数据,完成了该隧道浅埋段地表抗压旋喷桩抗渗效果的评价,评价等级为“较好”;现场开挖揭露的情况与评价结果较为吻合,表明评价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隧道浅埋段覆盖层遇水软化、开挖时易发生坍塌、出现涌突水等地质灾害难题,常采用高压旋喷桩地表加固技术进行加固,现场施工多以经验为主,加固效果难以保证。总结了地表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分析了其常见技术难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并在依托工程新屋隧道洞身浅埋段应用;加固完成后,通过强度试验、现场监测、现场钻孔检查等手段对其加固效果进行了定性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加固区强度、稳定性、抗渗性均有较大提升,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小浪底引黄工程引水干线2#隧道土洞段穿越富水含泥粉细砂地层,传统的管棚注浆等超前支护效果难以保证,通过采取超前水平高压旋喷桩对隧道围岩进行预加固,并结合掌子面注浆等措施防止隧道围岩在开挖过程中发生流塌失稳变形,并对桩体灌浆量、围岩变形监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超前水平旋喷桩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风积沙地层隧道失稳变形特征和预加固控制效果,以蒙华铁路风积沙地层段为依托,通过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得到风积沙的基本性质和参数,并利用数值模拟对隧道最大主应力和塑性区变化规律展开分析,然后建立模型试验对不同预加固方式在风积沙地层隧道中的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风积沙抗剪切能力在含水率为7%~14%时可达到极值,此时更利于隧道围岩的稳定性; 2)隧道失稳具有突发性,主要会经历“掌子面局部破坏—拱顶持续塌方—大体积失稳”3个基本过程; 3)未采用预加固措施的情况下,开挖面前方监测断面拱顶围岩内部位移值及变形速度最大,采用水平旋喷桩与钢管组合加固后可分别降低81.1%和98.3%; 4)水平旋喷桩与钢管的组合对于开挖面前方拱顶的围岩应力控制效果最好,水平旋喷桩的加固控制范围小于水平旋喷桩与钢管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软弱围岩隧道管棚水平旋喷组合预加固变形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软弱围岩地层管棚水平旋喷桩组合结构的预加固效果,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了单独使用管棚、单独使用旋喷桩、管棚与旋喷桩组合预加固及无加固4种工况下隧道结构体系的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水平旋喷桩和管棚2种工法中,水平旋喷桩预加固工法控制拱顶下沉、拱脚收敛值和掌子面稳定性能力显著;2)管棚预加固工法控制地表沉降的能力较强;3)管棚和旋喷桩组合结构控制拱顶沉降和拱脚收敛,掌子面水平位移性能突出,管棚水平旋喷桩组合结构使地表沉降减小91.3%,拱顶沉降减小76.2%,拱脚收敛减小76.3%,其地表最大沉降值为2.7 mm,拱顶最大沉降值为25 mm,拱脚最大收敛值为4mm,最小收敛值为-9.4 mm,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针对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出现的塌方问题,从新黄土的固有特性及隧址区地形突变等因素分析了塌方原因,采用地表处理、临时支撑、回填反压、旋喷桩加固地基、加强衬砌支护形式和轻质泡沫混凝土回填等措施对塌方进行了加固处治,确保了隧道的正常施工及后期运营。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黄土隧道基底承载力,对黄土隧道采用旋喷桩地基加固。结合傅家窑现场实际情况,对大断面黄土隧道基底加固后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旋喷桩加固黄土隧道基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许俊伟 《隧道建设》2018,38(6):1029-1036
为解决富水淤泥质地层和粉质黏土层中大跨径矩形暗挖隧道密贴下穿雨水箱涵施工难题,提出采用水平旋喷桩和全断面帷幕注浆结合的技术加固隧道及周边土层,以提高地层刚度。隧道采用分步开挖法,分上下、左中右6步开挖,超前支护采用小导管注浆方案,并分段进行临时支撑拆除和二次衬砌施工,施工过程中对隧道和箱涵变形进行监测。结果表明: 通过水平旋喷桩和全断面帷幕注浆加固改良土体,施工过程中的箱涵变形在可控范围内,且整个施工过程中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变形较小(6.8 mm),说明施工采用的超前加固和开挖支护措施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有效降低类似地质条件下暗挖隧道的施工风险,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袁哲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5):227-229,250,251
广州亚运城市政管道项目中,采用综合管沟的形式将各种市政管线集中于一体。综合管沟部分的地基处理,则选用了换填垫层法、水泥土搅拌桩法、高压旋喷桩法等多种方法。该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土层及含水率变化对湿喷桩强度的影响,以连盐高速盐城段湿喷桩复合地基为研究背景,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了土层和含水率的变化对湿喷桩成桩质量的影响。选取2种代表性的土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通过对湿喷桩单轴抗压强度的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粘土层中湿喷桩强度高于粉土层中湿喷桩的强度,主要原因是粘土层中水泥浆液与土体颗粒和水体发生了更强的离子交换和团粒化作用及硬凝反应;土的含水率对湿喷桩强度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一最优含水率,在该含水率下,湿喷桩强度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可为分析湿喷桩在不同含水率和土层下的强度特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铁旋喷桩施工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云生 《隧道建设》2007,27(3):84-87
介绍了北京地铁五号线某区间暗挖隧道在富水饱和土体中施工时,在隧道地面两侧施做竖向旋喷桩,形成隔水桩墙,结合洞内施做水平旋喷桩形成隔水围幕,最终达到了“改良地层,控制变形;形成隔离,抑制水患;综合治理,保障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章维明 《公路工程》2020,(2):143-146,167
以某桥梁跨越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桥桩基础施工过程,并针对桩基础不同开挖深度对地铁隧道的影响展开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桥梁桩基础施工过程中,东西双向隧道拱底、隧道左、右拱腰以及桩基础周边土体变形规律均呈对称分布;靠近隧道附近施工对隧道拱底和拱腰的变形影响最大;桩基础开挖深度未超过隧道时,地表沉降与桩周土体水平位移均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变大,当开挖深度超过隧道位置后,地表沉降与桩周土体位移将不再受开挖深度的影响,其结论可为类似桥梁跨越隧道工程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杨秋 《隧道建设》2015,35(6):500-507
桩基加载会造成周围土体的位移和应力变化,继而对邻近隧道的内力和位移造成影响,特别是在群桩基础的作用下,这种影响不可忽视。以岩质地基中大跨径车站隧道与群桩基础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群桩位于隧道顶板上方、隧道侧壁破裂面以下及隧道底板3种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比较桩基加载工况下隧道位移变化及衬砌内力变化。分析表明当桩基础荷载大,隧道洞跨大时,置于隧道顶板的桩基础会明显降低衬砌安全系数,使衬砌结构遭受破坏;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得出当桩基位于隧道侧墙破裂面以下,且临近隧道侧墙的桩基加长至隧道拱底标高时,能大大降低对隧道衬砌结构和位移的影响,并能确保运营隧道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卢礼顺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9):297-300,308,345
盾构始发到达常给隧道施工带来不小风险,盾构始发到达施工技术已成为隧道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热点。水平冻结法作为盾构始发土体加固的一种可靠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某工程盾构始发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有重要管线、高架桥及社会道路,常规搅拌桩、旋喷桩施工场地条件没有,无法实施,只能选用水平冰冻加固方法。该文结合该工程盾构始发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水平冻结的施工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所取得的工程经验和教训可为今后类似工程采用该工艺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地区窑沟黄土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对施工过程中该隧道围岩变形的监控量测,了解隧道开挖过程中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的规律:拱部沉降的量值远大于净空收敛的量值,进而明确黄土隧道大变形的控制应以拱部沉降为主。运用有限元分析确定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控制隧道大变形的途径:初期支护的及时跟进能显著降低黄土隧道围岩的变形;桩处理隧道黄土地基可以有效地降低围岩变形;系统锚杆的施作对围岩变形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梁粤华  翟利华  史海欧 《隧道建设》2020,40(12):1765-1674
广州地铁某新线区间矿山法隧道,因线站位设置需近距离下穿某大型地下空间,与其5根既有桩基冲突,需要进行托换。受各制约因素影响,工程采用洞内拱式托换方案,然而本次托换的桩轴力、隧道跨径和现场条件的复杂程度,均远超一般洞内托换。以洞内大轴力大跨径拱式桩基托换为研究对象,通过工程类比的方法总结出托换结构断面高宽与托换跨径和桩轴力之间的经验关系(尺寸初拟规律),并进一步通过2D荷载结构法进行内力分析和3D地层结构法进行变形模拟,对托换结构的承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验证,证明了洞内拱式托换可适用于大轴力大跨径情况,验证了托换结构尺寸初拟规律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