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比较比索洛尔与米力农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本院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比索洛尔组(60例)和米力农组(60例),比索洛尔组采用比索洛尔治疗,米力农组采用米力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比索洛尔组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心率均大于米力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索洛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米力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力农组患者的心功能、血气指标优于比索洛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比索洛尔与米力农疗效均较好,但也均存在局限性,临床在选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辅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心功能Ⅱ、Ⅲ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6例予以常规强心、利尿、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治疗组6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和比索洛尔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心率、脉搏、血压、心功能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4%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心率、脉搏及血压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心率、脉搏及血压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均有显著变化(P〈0.05或P〈0.01);且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辅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黄创忠  李少霞  陈玉环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22+124-122,124
目的探讨盐酸拉贝洛尔注射液在高血压急症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急症患者94例,给予拉贝洛尔治疗。观察不同时间血压及心率改变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改变情况。结果用药后不同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变分别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贝洛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降低高血压急症患者血压,改善肾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观察分别予比索洛尔(n=29)每日2.5~5mg,美托洛尔(n=27)每日50~100mg治疗8周后的降压有效率及24h动态血压改变。结果两组治疗8周后,SBP、DBP和HR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8周后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比索洛尔组89.6%和美托洛尔组74.1%(P〈0.05)。ABPM显示治疗后,两组dMSBP,dMDBP,nMSBPnMDBP,MSBP,MDBP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白天血压的降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降低夜间血压方面,比索洛尔组的血压降低有显著性(P〈0.05)。在血压节律改变上,比索洛尔组有15例(51.7%),美托洛尔组有8例(29.6%)改变为杓型高血压。结论比索洛尔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齐帜  蒋长亮 《中国医药》2013,8(10):1383-1385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对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患者血管内皮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比索洛尔治疗组,各4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比索洛尔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5mg,1次/d,疗程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HR,评价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检测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SBP、DBP及H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常规治疗组:(135±13)mmHg(1mmHg=0.133kPa)比(156±12)mmHg,(86±4)mmHg比(96±8)mmHg,(64±7)次/min比(74±7)次/min;比索洛尔治疗组:(133±11)mmHg比(155±14)mmHg,(85±4)mmHg比(97±7)mmHg,(64±7)次/min比(74±7)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前后常规治疗组与比索洛尔治疗组SBP、DBP及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治疗后内皮素1、VEGF及TNF-α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常规治疗组:(76±14)ng/L比(87±20)ng/L,(121±20)ng/L比(150±26)ng/L,(36±8)μg/L比(41±7)μg/L;比索洛尔治疗组:(69±18)ng/L比(88±18)ng/L,(120±20)ng/L比(148±27)ng/L,(25±7)μg/L比(41±8)μg/L],NO明显高于治疗前[常规治疗组:(74±21)μmol/L比(65±19)μmol/L;比索洛尔治疗组:(86±23)μmol/L比(65±21)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比索洛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内皮素1和TNF-α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而NO的含量则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疗效确切,并可改善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2例CHF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CHF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和螺内酯。2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2组BP、HR、超声心动图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高于对照组的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均低于治疗前,超声心动图各参数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BP、DBP、HR均低于治疗前,超声心动图各参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螺内酯治疗CHF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与卡托普利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与卡托普利口服,疗程14d,观察2组血压、心率、脉搏变化情况并随访4个月。结果2组的心率、脉搏、血压、再入院例数及再入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因心脏事件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再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采用比索洛尔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益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减少患者再入院率,减轻其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美托洛尔与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和比索洛尔组各100例,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后进行偶测血压和24h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 SBP、DB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SBP、DB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比索洛尔组降低幅度大于美托洛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比索洛尔对24h 血压的控制优于美托洛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富马酸比索洛尔(康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 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4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富马酸比索洛尔。1年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心功能改善情况及相关的心功能指标改善的情况。结果常规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心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分级有所改善(P〈0.01),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心率及心胸比率参数较治疗前下降,而心脏射血分数及E/A值上升(P〈0.05),且心脏射血分数、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心胸比率及E/A、6 min步行试验值较同期的常规组改善(P〈0.05)。结论富马酸比索洛尔能有效抑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重构、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功能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5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患者被随机分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组(26例)、酒石酸美托洛尔组(7例)、比索洛尔组(10例)和卡维地洛组(12例),观察4种药物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4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4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酒石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均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服用益心舒胶囊3个月后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入选150例冠心病患者按2∶1比例分为益心舒胶囊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益心舒胶囊组加用益心舒胶囊1次3粒,1日3次,疗程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浓度,评价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FMD)较治疗前改善(P〈0.05),血浆一氧化氮(NO)较前升高(P〈0.05),内皮素-1浓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益心舒胶囊组(FMD),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浓度较常规治疗组改变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心舒胶囊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何金波  焦俊芳  王超 《河北医药》2012,34(8):1130-1132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通心络组(治疗组),每组60例,另60例健康人为正常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多普勒超声测定3组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肱动脉充气加压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血管内径的变化。用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的数值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血清胰岛素、HOMA-IR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2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改善作用更为明显(P<0.05)。结论通心络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彭晓云 《安徽医药》2014,(6):1141-1143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室跨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并经过M型超声心动图确定有左室肥厚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予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加比索洛尔口服治疗,2.5 mg·d-1开始,根据病情每周调整一次服药量,达到最大耐受量10 mg·d-1为止,疗程为8周。通过测量治疗前后心电图V2导联T波峰—末间期(T peak-end interval,Tp-e间期)和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采用心律失常Lown分级标准评价心室跨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Tp-e间期、QTd及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p-e间期和QTd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索洛尔治疗组Tp-e间期和QTd明显缩短,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结论比索洛尔可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室跨壁离散度,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2013年收治的65例慢性心力衰竭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接受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另以同期仅接受强心、镇静、止咳等常规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超声心动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临床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各项指标均获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PaO2、PaCO2、SaO2、LVESD、LVEDD和LVEF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和70.0%(P〈0.05),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患者的症状,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雷米普利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东 《中国药师》2009,12(10):1430-1431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联合吲达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1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应用雷米普利与吲达帕胺纽(A组)、雷米普利组(B组)、吲达帕胺组(C组),治疗期间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观察病情,每天早晨测血压、心率1次,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均进行常规检查等。结果:联合用药可以有效降低血压,A组与B组、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使用雷米普利和吲达帕胺与单独使用雷米普利、吲达帕胺可以有效的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两者联合降压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雷米普利或吲达帕胺。  相似文献   

16.
余飞  张珺琳  李斌  张艳  汪丹丹 《安徽医药》2011,15(12):1575-1576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对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方法将54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葡胺,疗程12 d。给药前及治疗后12 d分别测定血浆BNP浓度,并观察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心功能分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BNP浓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环磷腺苷葡胺可改善老年CH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变化,了解左旋氨氯地平对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2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3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静脉血查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5mg每日1~2次,治疗4周,复查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结果①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明显下降(P〈0.05)。结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时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增高;左旋氨氯地平可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俊  陈安  孙国香 《中国药房》2012,(40):3798-3800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重构(LVR)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47例EH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连续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EF),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室壁相对厚度(RWT);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并设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EH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RWT、LVMI和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F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BNP水平与LVEDd、LVEDs、LVMI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EF呈显著负相关(P<0.01)。比索洛尔治疗后患者血压显著下降(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80.9%;LVR指标显著改善(P<0.05或P<0.01),血浆BNP水平显著降低(P<0.01)。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比索洛尔降压疗效确切、耐受性好,能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对EH患者血浆BNP水平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伟军  郑贤干  吴胜利 《中国药房》2011,(44):4173-4175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检测98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观察组)和32例对照者(对照组)的血管内皮功能。并将观察组随机均分为辛伐他汀组与非辛伐他汀组,非辛伐他汀组采用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mg,qd),比较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M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非辛伐他汀组(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IMT、FMD和NMD水平均低于同期非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会下降,而辛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