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汇率形成机制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真正来源在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升值是汇率形成机制回归市场的必然.对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分析证明,人民币升值可能影响国际竞争力结构,但不会削弱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升值必然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身处中部的江西莫能例外.由于江西在我国经济布局中的特点和它的区位特点,使得人民币升值对江西经济增长的影响又具有不同的地方.本文主要通过江西的对外贸易、省际贸易和国外投资、省际投资来说明人民币升值对江西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军荣 《天府新论》2006,(Z1):80-82
人民币的升值和与之伴随的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必然要求我国经济消化,金融领域将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长期落后于其他方面的改革,经济增长积累的风险几乎全部沉淀在我国金融领域,再加上我国经济体系脆弱性,人民币升值将必定对我国金融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祖宇  杨骏 《理论界》2013,(11):27-29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呈现平稳升值状态.这一升值变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了解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和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础上,本文选取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的54个样本数据,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以及产生该影响的深层原因,这对解决我国当前农产品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确保农产品贸易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宝成 《理论界》2007,(10):55-56
“人民币升值”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权衡起来,升值的弊端更大。为此,必须采取经济的应对措施,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国外,其深层原因是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一些国家为了转移国内视线,把矛头指向中国,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造成了"输出通货紧缩",因而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使人民币承受空前的升值压力。同时,我国现有的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疏散,提高了升值预期。为此,纾缓人民币升值压力必须从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出发,减少贸易摩擦、适当放宽资金流出限制等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总量弹性分析模型,对1990-2005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有效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均较大,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存在着显著影响,人民币升值使出口额减少,进口额增加,贸易收支顺差减少.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外贸战略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超 《理论界》2010,(2):60-61
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双顺差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升值对市场的影响如何,影响有多大,以及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及浮动弹性等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改革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并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要避免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  相似文献   

9.
黄亚林 《理论界》2009,(2):54-55
近年来,人民币加速升值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各方面的影响.本文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农业外资利用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寻求出口农产品新的竞争优势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等举措.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抑制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现象。升值和通胀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人民币升值能否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剖析,得出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短期有效长期不明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我国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渐进式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安排。在当期人民币呈现升值趋势下,渐进式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逐步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可避免人民币汇率因大幅、快速升值后我国出现贬值对经济和金融产生的冲击。从未来发展道路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存在不同的策略选择,同时也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外部风险,需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障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再工业化”运动引发了中美贸易战争.人民币的长期升值更是加剧了中国传统制造业所面临的困难.然而,人民币升值也为“十二五”中国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尤其是对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动力.本论文旨在全面分析当前人民币升值的新特点,深入剖析人民币升值对于产业转型的经济效应,强调要利用人民币升值提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制定合适的产业战略,实现“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思思 《理论界》2006,(2):59-60
人民币的升值具有必然性。此次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有利有弊,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和我国金融市场走势留下较大空间,并对我国产业调整、金融创新和规避汇率风险提出了严峻挑战。从短期看,弊大于利;从长期看,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4.
伴随人民币强势基础的不断累积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可有直接与间接两条释放渠道。人民币直接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弊多利少;本文提出人民币间接升值论,认为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稳定”便于操作、破坏性小,有利于缓解当前对外经济摩擦,实现特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并可保持我国国际经贸环境的稳定与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升值在多个维度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往的文献集中于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总量和不同商品出口结构的影响,忽视了从贸易结构分析人民币升值对私营企业出口占比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的影响。利用2005—2008年间月度数据进行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减少私营企业出口占比,但在长期内却能提高私营企业出口占比;同时,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然而在长期内却会减少加工贸易出口占比。  相似文献   

16.
[摘要]人民币持续升值好比一把“双刃剑”,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既有利也有弊。如何制定和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以此缓解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压力,已成为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合理把握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方式、打好政策组合拳、释放外汇储备调整外汇规模、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汇率传递效应看,在人民币面临升值预期的情形下,过度的控制汇率水平破坏了市场的价格传递进程,人民币的升值不仅没有减轻中国的贸易顺差和欧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反而使中国的经济和政策陷入了升值—出口增加—国际压力继续加大的泥潭之中,而且持续的单向升值预期促发了投机活动的增加,更加加大了宏观政策制定和管理的难度.因此,中国应该适度降低政府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李天栋  莫涛 《东南学术》2007,(2):103-109
劳动力规模庞大、经济增长与汇率制度改革形成了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三重约束.人民币汇率变动既要为长期经济目标即促进内涵型经济增长对外延型经济增长的替代服务,又要为短期经济目标即价格稳定前提下就业的稳定增长服务.我国劳动力规模庞大的具体国情表明就业的稳定增长是硬约束,就业的硬约束要求人民币只能稳定地升值.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搭配为实现汇率的稳定升值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选择,它可以在长期经济目标、短期经济目标和本币稳定升值之间实现某种程度的均衡.  相似文献   

19.
王发明  仝震 《兰州学刊》2009,(10):41-45
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了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步入升值轨道。文章通过对杭州市人民币升值前后经济中相关数据的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短期内对外商直接投资直接影响不大,但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形成可能会劣化引进外资的质量,对出口变动的影响呈现逐年减弱态势,对进口变动的影响极其缓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大都是短期和局部的,不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20.
论人民币升值速度——兼对人民币未来汇率水平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垂龙 《学术论坛》2006,(12):105-109
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压力均具备刚性,导致人民币仍会保持持续的升值预期。人民币升值会对经济增长、就业和金融风险等产生负面效应,但也会对贸易条件和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人民币升值的贸易收支改善效应不大。权衡利弊,认为人民币升值过快是弊大于利,宜取小幅度、慢性化、长期性升值的原则。文章还建议根据美元的不同走势来确定人民币的具体升值速度,并就未来几年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